必修二詩經兩首教案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4日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必修的古詩文,詩經兩首《關雎》和《蒹葭》的語言富有建築美和音樂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僅供參考!

  必修二詩經兩首教案範例一

  設計理念:這是一節學法指導課。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把握、技巧鑑賞、聯想比較,掌握古詩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步驟:?

  告訴學生這是一節有關古詩的學法指導課。整堂課分為四個教學板塊:

  一、美讀古詩,品嚐詩“味”。

  1.教師進行配樂範讀,學生聽音正字,明白朗讀節奏、語氣語速、感情基調,感受詩中的美妙意境。

  2.學生領讀、齊讀。

  3.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劃準朗讀節奏:《關雎》是四言詩,《蒹葭》以四言為主,應該是兩字一頓《蒹葭》中“宛在水中央”句的節奏應該是“宛在/水中央”;詩句迴環往復,要讀得音韻和諧,有一唱三嘆之妙;這是兩首古典愛情詩,傳達的是上古純潔健康的愛情,要讀得聲情並茂。

  處理好輕重讀:《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第一節音調舒緩平正,要讀出對“窈窕淑女”的讚歎和思慕,“好逑”宜重讀。第二節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仍要讀出對“窈窕淑女”的渴慕,但有一絲淡淡的哀愁,要讀得“哀而不傷”。第三節要讀出繁弦急管的促迫,讀出求之而不得的憂思。第四、五節要讀出求而得之的喜悅,“友”、“樂”都宜重讀,要讀得“樂而不淫”。

  把握情調:《蒹葭》共三節,起句都是“蒹葭……,白露……”,要讀出悽清落寞的情調 ,其他詩句既要讀出主人公對“伊人”的執著追求,又要讀出追求而不得的焦急、惆悵,一節比一節要讀得感情濃烈,從語速方面而言,第一節宜平緩,第二節宜稍快,第三節宜先快後緩。

  4.學生美讀。採取領讀、男女生交叉朗讀、二重讀等方式,讓學生美美地朗讀品味。

  二、整體把握,品悟詩“情”。

  1.教師指導整體把握古詩的一般方法:

  可以從意境、情感方面把握詩歌的情、景。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

  可以從思想哲理方面把握,如《登鸛雀樓》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與登高以望遠的人生哲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對西林的景物描繪之後發表了富有哲理的議論。

  還可以抓“詩眼”,如《天淨沙 秋思》的“詩眼”是“斷腸”,《靜夜思》的“詩眼”是“思故鄉”,《錢塘湖春行》的“詩眼”是“愛”。

  2.點朗讀較好的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想像詩中的美好畫面,思考:兩首詩各描寫了怎樣的情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3.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關雎》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覆在他腦中出現,使他難忘。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抒發了對戀人的熱烈追慕之情。

  《蒹葭》寫金秋早晨,蘆葦染霜。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望河對岸──“伊人”居住的玉宇瓊樓,朦朧而縹緲。主人公反覆去尋求“伊人”,而“伊人”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一睹芳容。咫尺天涯,惆悵萬千! 詩中抒發了對戀人的那份“朦朧的愛”和“求”之不得的落寞之情。

  三、賞析技巧,品悟詩“美”。

  1.教師先提示鑑賞方法,作示範性鑑賞。

  提示:可以從詩歌的構思、語言、意境、手法等角度鑑賞。

  如《蒹葭》妙用賦中見興的手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營造出迷人的詩境:秋水茫茫,蘆葦蒼蒼,那晶瑩透亮的露珠已結成霜花,那微微的秋風送著習習的寒意。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戀人的心境。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天然風致。

  2.學生模仿鑑賞。

  如《關雎》和《蒹葭》的語言富有建築美和音樂美。這兩首詩每節的結構相同,句式整齊優美,架構精巧玲瓏,像兩座精美小巧的建築。而重章疊句、雙聲疊韻詞如“參差”是雙聲,“窈窕”是疊韻;“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疊詞如“關關”“蒼蒼”的運用,使詩歌音韻鏗鏘悅耳,如鳴珮環,具有音樂的美感,還增強了描寫的生動性,表現了古典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四、聯想比較,提升境界。

  1. 學生分小組探究:《關雎》與《鄭風·溱洧》,《蒹葭》與《邶風·靜女》藝術特色的不同。

  2. 教師巡迴指導,提示比較的角度,如情感、內容、手法、語言、側重點。

  3. 小組推舉發言人發表探究成果,教師明確:

  《關雎》與《溱洧》比較:《關雎》重敘事,描述了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個曲折的故事,情感直白熱烈。《溱洧》寫一對青年男女春遊時歡樂的情景。詩中主要通過寫他們的對話,生動地反映出男女自由相愛的歡樂,她們熱情、親暱,但不輕佻;全詩句式參差,節奏輕快,極富情趣。

  《蒹葭》與《靜女》比較:《蒹葭》重抒情,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因距離而產生的“朦朧的愛”,情感含蓄深沉。《靜女》是一首寫情人幽會的詩,它把民間青年男女在一起時的那種天真活潑、互相逗趣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一個故意惹逗,一個語帶雙關的湊趣,其開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緒,躍然紙上。全詩基調快樂而幽默。

  五、教師小結。

  附: 靜 女

  《詩經·國風·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yuè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以為美,美人之貽。

  註釋:愛:隱藏。說懌:喜愛。荑:白茅,象徵婚媾。

  溱 洧

  《詩經·國風·鄭風》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1]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2]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3]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註釋:溱、洧:河名。 [1]:一種蘭草。 [2]:廣大無邊。 [3]:水深而清

  [第二方案]

  設計理念:教給學生背誦詩詞的方法,高效背誦,達到深入解讀文字的目的。

  教學步驟:?

  一、感知“背讀”。

  1.學生大聲誦讀課文,8分鐘之後,當堂檢驗背誦效果。

  2.請背得好的同學傳授背誦“祕訣”。

  二、學會背讀。

  1.教師引領學生理解詩的主題、情感、意境,並要求學生標出每首詩的首字、韻腳。

  2.教師示範背誦,結合課文傳授背詩的方法:

  ①理解詩的大意和思路;②明瞭詩的結構:這兩首詩都是四字一句,記住上句,就容易記下句;③重視詩的首字和韻腳;④心想即腦海裡浮現詩中的“關關雎鳴”“河中小洲”“蒹葭蒼蒼”“秋水長天”的畫面、耳聽、眼看、手寫、口唸結合;⑤同學互動對背,你背上句,我背下句。

  三、高效背讀。

  1.學生背誦比賽。

  2.學生根據背誦體驗說理解文字的話,說發現文字“美點”的話。

  3.學生小結學習收穫。

  必修二詩經兩首教案範例二

  ?一、教學內容

  ?理解《伐檀》《碩鼠》的詩句含義和表現手法,體味這兩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經》中民歌的藝術特點和現實主義優秀傳統。

  ?二、課時安排

  ?1.課時:兩課時

  ?2.課型:比較閱讀課

  ?三、預習要求

  ?反覆吟詠《伐檀》與《碩鼠》,領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品味藝術技巧。預習時還要對照課文註釋,疏通詞義,並把握其章法特點。

  ?四、教學藍圖

  ?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不同角度的比較方法以加深對這兩首詩的基本內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與把握,重在對學生進行古詩鑑賞方法的指導。

  ?五、教學過程

  ?1.講清比較閱讀的意義

  ?這篇課文由《伐檀》和《碩鼠》兩首詩歌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學,也可將兩首詩糅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本教學設計採用的則是後一種教學思路。《伐檀》與《碩鼠》均選自《詩經·魏風》,屬古代民歌系列,兩詩都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體現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兩首詩又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們俱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在結構上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可見兩首詩在詩體、語言、表現手法和風格上有顯明的共性。也正是如此,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分辨它們的同中之異,加深理解,更好地體味和把握這兩首詩的“個性”。

  ?2.強調作好比較閱讀的前提

  ?要作好比較閱讀,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閱讀的作品,否則,以其昏昏,難以作好真正的比較。因而應先要求同學反覆吟詠《伐檀》與《碩鼠》,對這兩首詩的基本內容、基本特點做到嫻熟於心。其次要擴大閱讀面,因為比較除了“橫比”即《伐檀》與《碩鼠》作比較,還有“縱比”如將《詩經》與其他時代的古詩相比,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寬泛的閱讀面和閱讀積累,否則就無法完成多層面的比較閱讀。再則,要啟發學生掌握多種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手段。

  ?3.指點比較閱讀的方法

  ?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環節。教讀這兩首詩,一般可作這樣三種比較:

  ?1對不同時期的詩歌進行比較。例如將《伐檀》《碩鼠》與《涉江》作比較,可以看到《詩經》的國風真實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感受、情緒和願望,是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起點;而以偉大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代表的《楚辭》,表現出詩人鮮明的個性,詩人運用豐富瑰麗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現實和理想交織在一起,可謂我國古代詩歌浪漫主義傳統的先導。在形式上,《詩經》是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以四言為主的詩體,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而《楚辭》則吸取了南方歌謠的形式,以比喻、誇張、象徵為主要表現手法,將四言發展為六言為主的雜言詩體。又例如,將《詩經》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作比較,《孔雀東南飛》十分明顯地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劉、焦愛情悲劇的同情;而在形式上較之《詩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它把賦、比、興手法糅合在一起,發展成為以五言為主的長篇敘事詩。當然,還可以將《詩經》與唐詩作比較,將《詩經》與宋詞作比較,等等。

  ?2對同一時期的詩歌進行比較。例如將《伐檀》與《碩鼠》作比較,可以看出它們在表現形式上同中有異:《碩鼠》通篇採用“比”的手法,《伐檀》則採用“賦”和“興”的手法;《碩鼠》是四言詩,排列整齊,感情強烈、直露,《伐檀》句式長短不齊,用“兮”字舒緩語氣,感情含蓄,語帶諷刺。在內容上,這兩首詩都深刻地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情況,反映了奴隸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不同的是“伐檀”則有更多的伐木場景的描寫,勾畫了伐木者勞動的艱辛。

  ?3作比較閱讀時既要比“異”,又要比“同”。上面談到《伐檀》與《碩鼠》作比較時比較多的是比“異”,其實,作比較閱讀時也要注意到比“同”。仍以《伐檀》和《碩鼠》來說,它們相同之處頗多:首先是兩詩都選自《詩經·魏風》,均屬《詩經》中的民歌類作品,文風明快,語言通俗,直接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兩詩的題材和主題有接近之處,兩詩都揭露了奴隸主階級的剝削本質,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於奴隸主們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憤恨,都表現了奴隸們對擺脫剝削的美好願望。再則兩首詩的語言風格和表現形式也頗多相似之處,語言自由活潑,幽默詼諧,諷刺性極強,在表現形式上都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以及重章疊句的結構處理。這些相同處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詩經》的整體把握。而這,也正是教材編寫者之所以將這兩首詩組合成一篇課文的目的之一。

  ?[創意說明]

  ?一般對古詩作品的教學側重於詞義疏通、句意解析、詩境的領會,這自然不失為一種教學方法。但本教學設計卻不停留於對教材作一般的講解和詮釋,而是將課文中的兩首古詩有意識地糅合起來,引導同學進行比較閱讀,這對於提高學生的獨立解析、鑑賞古詩水平很有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最缺的不是知識,即使有關的知識不夠,一般也有能力通過課文註釋、提示或查詢有關工具書和資料解決相當一部分的問題。他們最缺的是一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層次較高的學習方法。這份教學設計旨在通過種種比較讓學生在探究、思考的基礎上掌握賞讀古詩作品的方法,就很顯出教法上有創意。而一般的比較閱讀往往側重於“辨異”,這份教學設計不僅指導學生“辨異”,而且注重指導學生“辨同”,這對鍛鍊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維方法很有幫助。

看過" "的還:

氓公開課優秀教案_氓公開課的教案設計
關於小學數學的教學與研究
相關知識
必修二詩經兩首教案範文
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詩經兩首預習提示和鑑賞
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詩經兩首預習提示和鑑賞
高中語文必修二詩經知識點
詩經兩首優秀教案範例
高二上冊語文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詩經兩首關雎蒹葭教案
詩經兩首氓優秀教案3篇
高一語文詩經兩首優秀教案
西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十九課詩詞兩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