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寫的親情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親情是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很多名人作家的文章中都有關於親情方面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母親***鄒韜奮***

  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麼名字!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時代的不同。現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開著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樣地公開著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後的女子還大多數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們的姓名只有三個字,嫁後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個字。

  在我年幼的時候,知道擔任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誌》筆政的朱胡彬夏,在當時算是有革 命 性的“前進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裡替她訂的舊式婚姻,以致她的頑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打死她,但是她卻仍在“胡”字上面加著一個“朱”字!近來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後仍只由自己的姓名,不加不減。這意義表示女子漸漸地有著她們自己的獨立的地位,不是屬於任何人所有的了。但是在我的母親的時代,不但不能學“朱胡彬夏”的用法,簡直根本就好像沒有名字!我說“好像”,因為那時的女子也未嘗沒有名字,但在實際上似乎就用不著。

  像我的母親,我聽見她的孃家的人們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裡的人們叫她做“十四少奶”,後來我的父親做官,人們便叫做“太太”始終沒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機會!我覺得這種情形也可以暗示婦女在封建社會裡所處的地位。

  我的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裡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裡死的,所以我們母子兩人在實際上相聚的時候只有十一年零九個月。我在這篇文裡對於母親的零星追憶,只是這十一年裡的前塵影事。

  我現在所能記得的最初對於母親的印象,大約在兩三歲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天夜裡,我獨自一人睡在床上,由夢裡醒來,朦朧中睜開眼睛,模糊中看見由垂著的帳門射進來的微微的燈光。在這微微的燈光裡瞥見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著把我抱起來。她嘴裡叫我什麼,並對我說了什麼,現在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她把我負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往來的大客廳裡,走來走去“巡閱”著。大概是元宵吧,這大客廳裡除有不少成人談笑著外,有二三十個孩童提著各色各樣的紙燈,裡面燃著蠟燭,三五成群地跑著玩。我此時伏在母親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張著眼看這個,望那個。那時我的父親還在和祖父同住,過著“少爺”的生活;父親有十來個弟兄,有好幾個都結了婚,所以這大家族裡看著這麼多的孩子。母親也做了這大家族裡的一分子。她十五歲就出嫁,十六歲那年養我,這個時候才十七八歲。我由現在追想當時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鬆所見著的她的容態,還感覺到她的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見過的女子,我的母親是最美的一個,就是當時伏在母親背上的我,也能覺到在那個大客廳裡許多婦女裡面:沒有一個及得到母親的可愛。我現在想來,大概在我睡在房裡的時候,母親看見許多孩子玩燈熱鬧,便想起了我,也許躡手躡腳到我床前好幾次,見我醒了,便負我出去一飽眼福。這是我對母親最初的感覺,雖則在當時的幼稚腦袋裡當然不知道什麼叫做母愛。

  後來祖父年老告退,父親自己帶著家眷在福州做候補官。我當時大概有了五六歲,比我小兩歲的二弟已生了。家裡除父親母親和這個小弟弟外,只有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聽,但是當時父親赤手空拳出來做官,家裡一貧如洗。

  我還記得,父親一天到晚不在家裡,大概是到“官場”裡“應酬”去了,家裡沒有米下鍋;妹仔替我們到附近施米給窮人的一個大廟裡去領“倉米”,要先在廟前人山人海里面擁擠著領到竹籤,然後拿著竹籤再從擠得水洩不通的人群中,帶著粗布袋擠到裡面去領米;母親在家裡橫抱著哭涕著的二弟踱來踱去,我在旁坐在一隻小椅上呆呆地望著母親,當時不知道這就是窮的景象,只詫異著母親的臉何以那樣蒼白,她那樣靜寂無語地好像有著滿腔無處訴的心事。妹仔和母親非常親熱,她們竟好像母女,共患難,直到母親病得將死的時候,她還是不肯離開她,把孝女自居,寢食俱廢地照顧著母親。

  母親喜歡看小說,那些舊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媚媚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銷。章回的長篇小說一下講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著母親再看下去,看後再講給她聽。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湧流著。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裡不明白她們為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和在上面看到窮的景象一樣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現在想來,才感覺到母親的情感的豐富,並覺得她的講故事能那樣地感動著妹仔。如果母親生在現在,有機會把自己造成一個教員,必可成為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

  我六歲的時候,由父親自己為我“發矇”,讀的是《三字經》,第一天上的課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點兒莫名其妙!一個人坐在一個小客廳的炕床上“朗誦”了半天,苦不堪言!母親覺得非請一位“西席”老夫子,總教不好,所以家裡雖一貧如洗,情願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請一位老夫子。說來可笑第一個請來的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須四塊大洋***當然供膳宿***,雖則這四塊大洋,在母親已是一件很費籌措的事情。我到十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教師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時候,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裡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桌上放著一根兩指闊的竹板。我的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身來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來。我吃了這一下苦頭,痛是血肉的身體所無法避免的感覺,當然失聲地哭了,但是還要忍住哭,回過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處中斷,背不下去,經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嗚嗚咽咽地揹著那位前世冤家的“見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嗚咽著背,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湧地哭著。

  我心裡知道她見我被打,她也覺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著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續的聲音裡勉強說著“打得好”!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由現在看來,這樣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蠻之至!但於我不敢怪我的母親,因為那個時候就只有這樣野蠻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著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著我的慈愛的母親。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發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母親含著淚抱我上床,輕輕把被窩蓋上,向我額上吻了幾吻。

  當我八歲的時候,二弟六歲,還有一個妹妹三歲。三個人的衣服鞋襪,沒有一件不是母親自己做的。她還時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紅來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歲時,看見母親那樣辛苦,心裡已知道感覺不安。記得有一個夏天的深夜,我忽然從睡夢中醒了起來,因為我的床背就緊接著母親的床背,所以從帳裡望得見母親獨自一人在燈下做鞋底,我心裡又想起母親的勞苦,輾轉反側睡不著,很想起來陪陪母親。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責備的,就說是要起來陪陪母親,一定也要被申斥幾句,萬不會被准許的***這至少是當時我的心理***,於是想出一個藉口來試試看,便叫聲母親,說太熱睡不著,要起來坐一會兒。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親居然許我起來坐在她的身邊。我眼巴巴地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做給我穿的。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到滴搭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我心裡暗自想念著,為著我要穿鞋,累母親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說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著陪陪母親,似乎可以減輕些心裡的不安成分。當時一肚子裡充滿著這些心事,卻不敢對母親說出一句。才坐了一會兒,又被母親趕上床去睡覺,她說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來幹什麼!現在我的母親不在了,她始終不知道她這個小兒子心裡有過這樣的一段不敢說出的心理狀態。

  母親死的時候才廿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在臨終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淚叫著一個一個子女囑咐一番。她臨去最捨不得的就是她這一群的子女。

  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但是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幹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裡,都葬送在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我也覺得,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一,十日深夜***

  :我的母親是春天***宗璞***

  在我們家裡,母親是至高無上的守護神。日常生活全是母親料理。三餐茶飯,四季衣裳,孩子的教養,親友的聯絡,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鬥爭。能夠不斷戰勝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親。如果沒有母親,很難想象我會活下來。在昆明時嚴重貧血,上紀念週站著站著就暈倒。後來索性染上肺結核休學在家。當時的治法是一天吃五個雞蛋,晒太陽半小時。母親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陽光的地方,不論多忙,這半小時必在我身邊,一分鐘不能少。我曾由於各種原因多次發高燒,除延醫服藥外,母親費盡精神護理。用小匙喂水,用涼手巾覆在額上,有一次高燒昏迷中,覺得像是在一個狄窄的洞中穿行,擠不過去,我以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親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裡,我是平安的。後來我經歷名目繁多的手術,人贈雅號“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過程中,也是母親,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醫院,醫院的人總以為是我陪母親,其實是母親陪我。我過了四十歲,還是覺得睡在母親身邊最心安。

  母親的愛護,許多細微曲折處是說不完、也無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這些細微曲折才形成一個家。這人家處處都是活的,每一寸牆壁,每一寸窗簾都是活的。小學時曾以“我的家庭”為題作文,我寫出這樣的警句:“一個家,沒有母親是不行的。母親是春天,是太陽。至於有沒有父親,不很重要。”作業在開家長會時展覽,父親去。回來向母親描述,對自己的地位似並不在意,以後也並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顧沉浸在他的哲學世界中。

  在父母那時代,先生小心做學問,太太操勞家務,使無後顧之憂,是常見的。不過父母親特別典型。他們真像一個人分成兩半,一半主做學問,一半主理家事,左右合契,毫髮無間。應該說,他們完成了上帝的願望。

  母親對父親的關心真是無微不至,父親對母親的依賴也是到了極點。我們的堂姑父張岱年先生說,“馮先生做學問的條件沒有人比得上。馮先生一輩子沒有買過菜”。細想起來,在昆明鄉下時,有一陣子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帶我們去趕過街子,不過次數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舊時有一付對聯:“自古庖廚君子遠,從來中饋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適。母親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沒有什麼東西的情況下,變著法子讓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國鄰居的廚師學烤麵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發酵後力量很大,能“嘭”的一聲,頂開瓶塞,聲震屋瓦。在昆明時一次父親患斑疹傷寒,這是當時西南聯大一位校醫鄭大夫診斷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飯,只喝流質,每小時一次,幾天後改食半流質。母親用裡脊肉和豬肝做湯,自己擀麵條,擀薄切細,下在湯裡。有人見了說,就是吃馮太太做的飯,病也會好。

  :慈母情深***樑曉聲***

  我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青年近衛軍》。一元多錢。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麼多錢。

  我還從來沒有向母親一次要過這麼多錢。

  我的同代人們,當你們也像我一樣,還是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時候,如果你們也像我一樣,生活在一個窮困的普通勞動者家庭的話,你們為我作證,有誰曾在決定開口向母親要一元多錢的時候,內心裡不缺少勇氣?

  當年的我們,視父母一天的工資是多麼非同小可呵!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無精打采。

  我從同學家的收音機裡聽到過幾次《青年近衛軍》長篇小說連續廣播。那時我家的破收音機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肚子裡了。

  直接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當然不能取代“精神食糧”。

  我那時還不知道什麼叫“維他命”。更沒從誰口中聽說過“卡路里”,但頭腦卻喜歡吞“革命英雄主義”。一如今天的女孩子們喜歡嚼泡泡糖。

  一臺臺破縫紉機,一行行排列著,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紉機後。因為光線陰暗,每個女人頭上方都吊著一隻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隻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那些女人們熱得只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還是男人的背心,暴露出相當一部分豐厚或者於癟的胸脯。千奇百怪。氈絮如同褐色的重霧,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們在母親們之間紛紛揚揚地飄蕩。而她們不得不一個個戴著口罩。女人們母親們的口罩上,都有三個實心的褐色的圓。那是因為她們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將口罩懦溼了,氈絮附著在上面。女人們母親們的頭髮、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變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覺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頂洞人時期的女人們母親們之間。

  我呆呆地將那些女人們母親們掃視一遍,卻發現不了我的母親。

  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你找誰?”

  一個用竹蔑子拍打氈絮的老頭對我大聲嚷,卻沒停止拍打。

  毛茸茸的褐色的那老頭像一隻老雄猿。

  “找我媽!”

  “你媽是誰?”

  我大聲說出了母親的名字。

  “那兒!”

  老頭朝最裡邊的一個角落一指。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彎曲著,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周圍幾隻燈泡的熱量烤著我的臉。

  媽……。”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

  骯髒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兒疲竭的我熟悉的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母親大聲問:“你來幹什麼?”

  “我……”

  “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幹活!”

  “我……要錢……”

  我本已不想說出“要錢”兩字,可是競說出來了!

  “要錢幹什麼?”

  “買書……”

  “多少錢?”

  “一元五角就行……”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點著。

  旁邊一個女人停止踏縫紉機,向母親探過身,喊:

  “大姐,別給!沒你這麼當媽的!供他們吃,供他們穿,供他們上學,還供他們看閒書哇!……”又對我喊:“你看你媽這是在怎麼掙錢?你忍心朝你媽要錢買書哇?”

  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裡了,大聲回答那個女人:“誰叫我們是當媽的啊!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腳並用的機械忙碌狀態……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我的母親原來是那麼瘦小,竟快是一個老女人了!那時刻我努力要回憶起一個年輕的母親的形象,競回憶不起母親她何時年輕過。

  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我長大了,應該是一個大人了。並因自己15歲了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是一個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說買書,媽才捨得給你錢的嗎?!……”

  那一天母親數落了我一頓。數落完了我,又給我湊足了夠買《青年近衛軍》的錢……

  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

  從此,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

  

中考親情文章
作家讚美母親的文章
相關知識
著名作家寫的親情文章
作家寫的親情文章
作家寫的愛情文章
名人寫的親情文章
寫人記事的親情文章
關於家的親情文章
催人淚下的親情文章_感人催人淚下的親情文章
溫暖的親情文章
讓人流淚的親情文章_使人落淚的親情文章
我的爸爸為題的親情文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