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幼兒園老師可謂喜歡讀書,除了照顧孩子,還擠出時間給自己充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有感

  這是教育者應該讀的好書,《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範文之心得體會: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裡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後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篇二:讀《教師成長別捨近求遠》有感

  江西省德興市銀城二小戴德旺

  在同事和學生眼裡,我是愛讀書的。我也自認為如此。但我的耐心不足,不喜歡捧著大部頭那樣沒日沒夜地讀著。我的喜好是拿著一本薄薄的,就那樣很隨意地翻閱著,而且隨讀隨停。大家會說:“這樣容易打發呀!一本雜誌就如一份快餐,是你不二選擇!”可是我要問了:“快餐有“洋快餐”和“中快餐”之分,做出選擇還是難事一樁!”是呀,在浩如煙海的雜誌世界裡,我該怎樣找尋屬於我的那份“快餐”呢?

  其實,我早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向你透露一個祕密:每到年底,學校辦公室都會徵詢各科室的意見,選定下一年度的報刊雜誌,而身為本科室的副手,卻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這當然得感謝我的直接領導的信任了。郵政部門早早的把徵訂目錄擺在了我們的桌頭,我卻把它丟在一邊,因為我的心頭已經有了自己的“目錄”——《教師博覽》的“文摘版”與“原創版”。

  雜誌拿到手中,我並不像旁人那樣從第一頁細細翻閱至最後一頁。我在讀書指導課上告訴我的學生,細看目錄,然後有選擇地閱讀,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讀書方法。我既然對學生言之鑿鑿,當然得身體力行了。比如我翻到《教師博覽.文摘版》2011年10月版的目錄版,看到了一個《教師成長別捨近求遠》的標題,心中便有所想:本人還算是有一顆上進心的老師,雖然年近四十,但從未放棄追求的腳步。可教了二十年的語文,反而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會教了。是不是自己就犯了這個“捨近求遠”的毛病呢?那怎樣“舍遠求近”呢?且看文章如何細說!

  翻看這期雜誌的第十二頁,這篇文章署著“慄明方趙海松”兩位作者的姓名。文章一開頭舉了個例子:中學時代,某個班級大多數同學都嚴遵師命,獨立思考,解答習題,不要輕易看答案養成依賴習慣。而作者同桌卻在稍微思索後,便翻看書後的標準答案,早早完事,抱球瀟灑而去。且後來這位同學考上清華。他的解釋是:“立足自我固然沒錯,但懂得藉助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由此,作者提出,在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中,實施“名課模仿”工程,簡而言之,做到四個步驟:讀,反覆觀看、研討名師的課堂實錄,理清名師上課的思路,找出名師上課的優點,剝離出名課的方法技巧,把名課消解於腦、銘刻於心;臨,把名師所講之課搬到自己的課堂,尋找差距,反覆演練,最終讓課上得“像”名課;背,就是選擇相近課題,仿照名師的思路、方法自己備課,設計教案,把課上出名師的味道來;意,教師根據自身特長、特點,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上出有自己特色的優質課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們的教壇不缺名師,所以我們並不期望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名師。但怎樣的讓眾多的教師快速成長起來?是讓他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成功的彼岸,還是通過這樣的“名課模仿”,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最終自成一體,超越名師,走向名師?我想,這篇題為《教師成長別捨近求遠》做出了讓人滿意的解答。雖然,社會上“東施效顰”者眾多,但在當今資訊傳遞手段發達,學習途徑眾多的時代,這樣的“讀、臨、背、意”為具體實施步驟的“名課模仿”工程確實讓我們的觀念耳目一新,而且實踐操作性強。大家知道,眾多的書畫大家都是從臨摹他人作品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最終成一家之言。所以,我們教師也應該從模仿借鑑中獲取靈感,依照自身特點,最終來打造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之所以認同兩位作者的觀點,就在於我切實感受到了,光靠自己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那是如蝸牛出行,進步緩慢,而這樣通過“臨摹”名師的一節課、幾節課,先追求“形似”,而後達到“神似”,從而促進教師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必將造就更多的學校名師、地區性名師,乃至全國性的大師!

  話說回來,其實多多翻閱《教師博覽》這份雜誌,也是讓自己走向“名師”的道路變得更加快捷坦蕩的一條有效途徑!

  篇三:《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後感

  海安縣濱海新區家長學校戴子云、申承銀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應該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不過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嘆,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裡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小心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裡***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可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著“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可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非常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裡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裡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己所說:“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己心裡不是不知道,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衛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美好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通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妝,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接受,媽媽在屢次勸說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妝給孩子化妝,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擇,與其隨她瞎用化妝品損害面板,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面板傷害大的化妝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面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度。現在我們很多老師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責任心,責怪孩子,現在我終於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責任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責任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必須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可以嘗試,不可以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責任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希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標準。希望孩子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非常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責任。”

  都說“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臺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裡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特別愛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著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今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著分數,從小學開始就完全盯著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知道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可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數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發現最好的自己。

  這幾年,我現在一直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應該不斷地犯錯,一直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說明他正視自己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說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不過我覺得自己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己,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看過的人還:

1.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十篇精選

2.幼兒教師讀書心得7篇

3.幼兒園大班教師讀書心得3篇

4.幼兒老師讀書心得3篇

5.幼兒園小班教師讀書心得6篇

學校期末校長講話
格林童話讀後感小報材料
相關知識
幼兒園老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幼兒園老師讀書筆記
關於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隨筆
幼兒園老師讀書優秀心得體會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幼兒園教育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師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