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觀後感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十二怒漢觀後感1

  只是從白天到黑夜那麼長的的時間,只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的小學體育館。十二人,遊蕩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此端到彼端。

  對待一個生命,不能草草下決定。並不是知道了他罪大惡極就要速速判決,並不是因為他可能蒙冤受屈才要細細分析。認真對待一個個生命,是對一個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來到這個世界是多麼不容易,活下去是多麼不容易。當生死決判權在我們手上時,同為生命個體的我們,不得不慎重對待和我們一樣的個體。而我們怎能忍受一次揮刀、扣一下扳機就這樣掠走一個生命!再來看我們的戰爭,又讓我們如何忍受。。

  笑著痛苦,你所有的笑都會成為痛苦。當所有的痛苦都用笑來表達,不是說明你有多堅強,而是這個世界對你有多殘忍。

  感同身受,同情至涕流很簡單。但當我們哭過痛苦過,我們又改變了什麼?我們能改變什麼?你是這樣的人麼?

  其實人既是天使又是禽獸。一面確實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過錯,體會到他人的痛楚,一面卻不知廉恥地繼續做剛剛反省過的事情,逃避身體力行的對別人的幫助。有多少人,明知自己犯錯,卻和其他人一樣一錯再錯,還錯的心安理得。這就是人。可這又如何對得起“人”這個稱謂?

  “這社會都這樣,誰又不是呢?”

  善良是一擔重任,難以擔起,不能放下。這應該是一個個擔負過善良卻又羞愧地放下的人從內心深處體會到的。

  有些人,並不是故意撒謊,只是因為他對事實並不確定,而內心的先在傾向引導他走向謊言。這種可憐、無知的的謊言會使我們的理智蒙羞,卻會讓我們內心深處得到一絲絲卑賤的安慰。

  十二怒漢觀後感2

  剛看完這部電影。一開始開啟的時候,因為是黑白片再加上無聊的法庭背景劇幕,讓我恨不得趕緊關掉電影,可是推動我繼續讓我往下看的是他們12個人被鎖上的一瞬間,他們所有人的表情和動作,就像做一個調查,每個人的情感變化和思維變化。

  開始的時候,剛到休息室裡的時候,這可以作為比賽的開始,有罪和沒有罪的比分是11比1,這個時候屋子的溫度很高,風扇也不能開,導演在極力的營造出一種緊張而且悶熱的環境,而且只要一燥熱就會導致人不能冷靜的思考,一個人要說服一個人就只能靠喊叫和咆哮。

  比分到了10比2的時候,有罪方要了第一次休息。之後就是在洗手間裡的放狠話環節,很常見,但又很重要,這裡有一種推力在推著比賽繼續發張。

  回到比賽之後,比分變成9比3,又突然必成了8比4.

  當比分到了6比6的時候,開始下起了雨,溫度突然就涼了下來,風扇也開始工作了,人們也都突然冷靜下來了,尤其是那個開啟電扇要看球賽的人物,直接將自己的一票投給了無罪。還有就是搞廣告的那個人物,思維飄忽不定,他所有的動作都特別的符合一個廣告人的特徵,從一開始把衣服掛到衣櫥裡到把眼鏡帶上摘下的小細節。可謂6比6是電影高潮和尾聲的一個轉折點。6比6之後有罪方又要了一次休息,接下來雖然開始進入最難攻破的時間,但是故事的結局已經顯然易見了。

  6比6之後,比分變成3比9,有罪方先開始進攻,結果變成沒有人願意聽,全部站起來離開自己的座位,一個在冷靜環境裡,暴躁的人被人所不接受,而且他的論點顯然不能被人所接受,完全是為個人習武所發表的偏見,直到他被禁止說話。突然比分又有微小的變話,4比8,原因是廣告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決定。

  我覺得最精彩的對峙環節是那個覺得一生沒有什麼建樹的老人,他細微的觀察,最終說服座在他對面的一個人,他一個人搬回3分,現在的比分變成11比1.

  最後一個也是電影的結局,是一個被孩子所傷的父親被自己說服的過程,他開始極力的咆哮,可是在這個已經成定局的比賽中,壓力和無聲的勸服,全都促使著電影的結束,和一個最終的決定,12比0,無罪對完勝。

  這不是一場遊戲,但是確實有比分,不能把這個比賽叫做辯論賽,因為辯論賽的力度不夠。

  影片的環境和背景設計都十分的到位和講究,沒個人物的刻畫都細緻入微,而且地道的符合每個普通人的性格特徵,掛著的衣服的4個人,表明這個人的生活是很嚴謹的,而剩下的8個人生活可能更加的隨意,沒有什麼過多的約束。

  比賽結束之後,還不妨,握握手,拿個衣服,以表示友誼。

  十二怒漢觀後感3

  再一次被法的精神所觸動,震撼。法是什麼?法是公平,以及公平的可能。法是民主,以及民主的可能。法是即使只有一個人認為他是無罪,那麼就要慎重的再討論再思考,並且保護這樣的質疑和討論。這樣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其實,拋開教育、環境、社會這些因素不說,人本性都是差不多的,懶惰、偏見、貪婪.中國人是這樣,美國人也是這樣。

  當12個陪審團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有的人想著早點去看球,隨便舉手表決一下就結束無聊的討論,反正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則是一開始就帶著對貧民窟孩子的偏見在叫囂著,似乎那些貧民窟的孩子都跟老鼠一樣。有的人則是完全沒有主見,誰有理就聽誰的。當然也有人是正義的,也有人仔細的分析,不放過一絲一毫的細節。

  我想說的是,其實這幾類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是有的。你去中國一些貼吧論壇去看看就知道了,有些人偏執的要死,什麼都看不過眼。有的很無知,把稻草當人蔘。有的很虛偽,明明不知道什麼是CPI還在那裡湊啊湊的。當然也有很多很有見地很有看法的聲音。

  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國家,其實最不缺乏的就是聲音和意見。

  那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在對法的理解。

  在美國,法的第一要素是公平。其次是正義。沒有公平的正義不是真正的正義,正義首先必須是公平的。"辛普森殺妻"案往往成為國內法學家指責歐美法系有失正義的最好例子,總是認為案子最終的獲勝只不過是"富人"的勝利。但是最終打動陪審團的並不是辛普森的美元,無論陪審團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們最終的酬勞都只有三美元。是因為警方在調查案件的時候,沒有獲得許可就搜查辛普森的家,在無第三方在場的情況下,就取證。這看似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實際上在陪審團和法官看來這是對司法公正的踐踏。

  而在中國,法的第一要素不是公平和正義,而是權威。誰敢於挑戰權威,誰就要受到法的制裁。從漢高祖的約法三章到大清律,再到現在紛繁複雜的各項法案。法條越來越多,而我們的公平環境似乎越來越糟糕。

  因為,在美國,法律保護每個人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保護公平的每一絲可能,所以,即使只有一個人有不同意見,那麼案子就要重新開始。而這種民主的思想深入每個人的骨髓,他們每個人不管高低貴賤從來不放棄追求自己公平公正的權利。在中國,這樣公平的權利似乎保護的力度不夠,人們更看中正義和權威。有多少案子,為了早日破案,都不走法定的程式。有些時候正是因為警方的權利被濫用且無人監督,才導致了重慶那樣的黑惡勢力和經方的無恥勾結、才會出現刑訊逼供黑牢層出不窮。而這樣的風氣也深入一個民族的骨髓。對於權威,人們都頂禮膜拜,小的時候老師家長都說看《新聞聯播》好,為什麼?因為新聞聯播是中央的,中央的就是權威,權威的就是正確的。難道《新聞聯播》就不會錯嗎?難道中央就一定對嗎?而更重要的不在於對錯之間,在於我們對於不正確的事情有沒有言論並且通過言論改變不正確事情的通道和對通道的保護措施。

  也許將的太多太複雜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和改變。總之,當我們要做決定他人命運事情的時候,請大家都放一放手邊的事情,慎重再慎重的考慮考慮。因為當你被人決定命運的時候,你也同樣希望別人慎重再慎重。

  十二怒漢。一個國家的精神,更是這種精神造就了一個國家。

國學經典伴我成長征文
十二個怒漢觀後感_觀十二個怒漢有感
相關知識
十二怒漢觀後感3篇
十二怒漢觀後感
十二個怒漢觀後感_觀十二個怒漢有感
電影十二生肖觀後感
馬雲演講的勵志觀後感3篇
觀看法制教育觀後感3篇
雷鋒的微笑觀後感3篇
初中開學典禮觀後感3篇
看中國合夥人觀後感3篇
美麗心靈觀後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