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那邊影評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電影天那邊影評1

  一對戀人大學畢業後結伴到窮山僻壤支教三個月,男的“待不下去,想家想爸想媽”中途退縮了回家了,女的被山裡的孩子山裡的人感動,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留在山裡任教。一向都對這種主旋律的片子不感冒,如果不是考慮到下載了那麼長的時間真的熬不到看結尾。

  編劇很***,為了凸顯城鄉的差距無所不用其極,讓幼齒的大學生為了解饞偷雞蛋殺雞--那雞據說是要用來換學生的作業本的,相當怪異。明知道一個母雞對學生來說如此重要還為了解饞而撲殺它,已經不是素質而是智商問題了。 女主角的責任心也超強到離譜,把自己當作救世主了,號稱研究了多年的先進教育方法,到崗位馬上板起臉罵人要死要活的非要任教語文數學,其他的科目就不能讓她施展先進的教育方法?影片也沒有用鏡頭來體現她比農村教師的教育方法先進在哪裡,除了普通話標準一點。

  一個年滿十八的女學生問女主角:“像我這種姑娘,能在城裡生活嗎,除了讀大學外?”“可以呀,在酒店做服務員之類,不過很辛苦。”女主角鼓勵她外出,因為她滿十八歲了,是成年人,有權利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女學生最後還是給破羅和女主角找到並且付三千塊違約金拉回山村裡生活,理由很可笑--因為城市太危險了,因為破羅的妹妹是先從服務員做到色情行業的從業員,最後躲避警察跳樓身亡的。其他諸如爬山穿裙子,小根子在拍照時搬來椅子放上菊花緬懷破羅等硬傷不說了。

  種種情節說明人的智商其實是沒有下限的,電影從業員也不例外。如果是買票進場的不要因為導演是80後而原諒他。

  電影天那邊影評2

  其實說實話,電影的前面部分讓我有點反感。但還是看完了,而且被結尾打動了。打動我的,並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著送城裡老師的情景,也不是老師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後村長找到許老師,說羅老師去世那一刻。雖然心裡已經有了一些預期,但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動了。也許是這個演員的表演太真實,不管怎樣,我也要給這部電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來一行字,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謝謝導演,拍攝了這樣一部真誠的電影。也謝謝這句話,雖然我現在已不是一名志願者,但我曾經在雲南的一個鄉村中學支教一年。我想,也許我的支教歲月可能並不是很長,但這段時間也足夠讓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對於這部電影,作為一個曾經的志願者。還有一些話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鄉村支教,大家可能總會想起燭光裡讀書的孩子,揹著弟弟妹妹上學的孩子,趟著河水過河的孩子。志願者們來到這裡,來到山區,看到了貧困的孩子,貧困的村民,貧困的當地教師,他們是怎麼想的?孩子的臉上還有泥巴,當地的老師們說著方言,用著很落後的教學方式,他們自身素質可能也並不高,讓人想到一個“土”字。這也是“天那邊”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衣著光鮮的,來自大城市,帶著數碼相機攝像機,帶著膝上型電腦的志願者們就這樣來到這裡,往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炫耀。我知道這並不是惡意的,但是區域之間的差距,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也拉開差距。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志願者能夠敞開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當地的孩子和村民們?他們是不是臉上還有一些不易顯露的優越感?許多時候,志願者和當地人之間,也許並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總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願者來到山區,在一開始,有的人臉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來到這裡本身就是崇高的。但為什麼崇高?志願者能夠為當地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的貢獻,是不是要比當地一名普通老師要多?很多時候光環會掩蓋住事實的真相。電影和電視裡總是一些正面的典範,實際上也確實有大量的志願者,給當地孩子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但是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支教志願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們是崇高的,也請你們去尊敬和關注那些像“破羅”那樣長年累月一直默默無聞辛勤付出的當地普通教師,因為他們同樣地崇高。

  其三。志願者來到山區,有一些問題可能是許多人沒想到的。他們可能給當地增添了新的負擔,但自己毫不知情。他們的學歷很高,能力很強,但不一定教學很好,付出很多。他們期望很高,但也許回報不多。也有的人並不是為了做志願者而做志願者的,他們並不太單純。當然,電影是很少會刻意去描述這些問題的。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成為志願者,這些問題似乎逐漸浮上了水面。舉一些不太讓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願者回到大城市,開始哭訴自己的生活環境有多艱苦,吃的有多差,當地人有多貧窮,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醜化當地人,越是襯托出自己的奉獻精神。其實不是這樣的。你來到山區,當地人用最好的東西招待你,用最真誠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們始終尊敬你,無所保留。而你轉頭過去,向別人宣揚的卻是他們的醜陋。

  最後。對於很多志願者來說,他們默默在支教地服務了一年,兩年,三年***在“天那邊”裡,蜻蜓點水的三個月算真正的支教嗎,也許吧***。帶著一顆疲憊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們付出了,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真正大紅大紫的是那些會宣傳的人,說自己做了些什麼什麼事情,哪怕你沒有做那麼好,哪怕你並沒有去做,哪怕別人做過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裡聽來,這似乎都是很值得讚美的。對於這種人和事,我覺得少一點炒作,多一些真實和踏實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種業績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種生活。

  在雲南的那一年,也許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是痛苦的,也是欣喜的。是牆邊埋滿深草的瓦房,是樹下翻著肚皮的土狗,是斑駁的黑板,是吱吱嘎嘎的條凳,是操場上的喧鬧,是夜晚的聲聲蟲鳴,是星光璀璨的夜空,是遠方天際浮動的光影。它絕對的美麗,就像帶著孩子們在藍天白雲下奔跑,遠處山巒高聳入雲,陽光鮮豔得讓你想哭。天那邊,那些曾經的歲月,年輕的我還在那裡。

  電影天那邊影評3

  若不是中錄華納發行了這部影片,《天那邊》可能會在短暫且小範圍的公映後,永遠的被塵封,然而,相對比那些國外頻繁拿獎的獨立影片,《天那邊》更讓我喜歡。

  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群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些幾乎可以在這類電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們都可以在《天那邊》這部電影中看到。電影海報上那種略顯深沉的色調幾乎讓人一開始就卯足了勁準備流淚,然而導演的手法卻讓我出乎意料。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幾乎沒有任何刻意讓觀眾感動的鏡頭,反而用“非常規”的手法讓影片籠罩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之內。至少,影片中“江可可”這個角色離開山區之前的橋段,都充滿了詼諧的元素這個為表現城鄉文化之間的隔閡所塑造的角色,是影片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角色之一。也是這個角色的存在,使影片的前半部分沒有那種刻意塑造的矛盾。演員劉科如果不是戲份的原因,絕對是影片中表現最為突出的角色。

  在“江可可”這個角色離開之後,影片的風格便由最初的詼諧轉為了溫情,然而或許可能之前詼諧的風格過於濃烈,突然的風格轉變還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影片前面常用的一些短鏡頭、快速移動鏡頭,到了這裡也逐漸變為了以靜止鏡頭和慢鏡頭為主。導演韓延明顯開始調整觀眾的情緒,為後面的感動做好鋪墊。然而可能由於片長的原因,這一部分的片長過短,留給許老師和小孩子之間醞釀感情的空間不夠多,這使得後來突然而來的感動讓人略顯突兀。年輕的導演,在某些時候,還是缺乏一些較為沉穩的手段。因此,如果說《天那邊》有什麼地方讓我不是很滿意,就是詼諧的橋段稍微多了點,這部電影不是太矯情,而是不夠矯情。適當的矯情可以使感動的效果加倍,影片最後幾分鐘雖然讓我有想哭的衝動,卻總感覺缺少一點感情醞釀。

  不過對於一部以80後為主創的影片,《天那邊》已經讓我感到滿意,至少在這部影片裡找不到那種刻意的特立獨行和偽大師學院風格。作為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天那邊》沒有國內那些獨立製片影片的沉悶。在這90分鐘的片長裡,你看不到第六代導演們所苛求的角度、長鏡頭、以及諸多意識流之類的東西,也找不到任何那些削尖了腦袋要往國外電影節上鑽的那些導演所注重的“先鋒”之類的元素。從影片中,讀到的更多的是樸素。除了那純天然的山區美景之外,演員吳軍所扮演的羅老師也是渾身上下一股山裡人的淳樸和憨厚,那群似乎怎麼也洗不乾淨的孩子在最後的眼淚也沒有讓人感到那種刻意的做作,女主角趙冉的表現也讓我難忘,她的表演雖然略顯青澀,卻讓我有種看到《十七歲的單車》中的高圓圓時的感覺,這個女孩子的表現可以上大熒幕,希望她不會過多的在電視劇中消磨自己的才華。

  《天那邊》,是一部可以讓你開心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可以讓你感動的電影。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3篇
觀天那邊觀後感3篇
相關知識
電影天那邊影評3篇
天那邊影評3篇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看電影天河觀後感3篇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3篇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影評3篇
電影飲食男女影評3篇
小時代電影影評3篇
孔子電影影評3篇觀後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