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一鼓作氣,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戰是靠士兵的勇氣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便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鬥。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鼓,發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爭勝利後,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後,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洩沒了。對方洩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一鼓作氣的造句:

  1 我深深吸一口氣,嘴脣緊貼在號嘴上,一鼓作氣,“璞”吹得滿臉通紅,幾次下來,結果都是如此。

  2 我們要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3 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氣,不要打退堂鼓。

  4 時不我待,發奮舉績,一鼓作氣,挑戰佳績。

  5 同學們,還有三十米街道就打掃完了,我們要一鼓作氣啊!

  6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7 幹事就該一鼓作氣,切不可拖拉應付。

  8 小英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地把這項工作完成了。

  9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10 古語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11 還是不要。我還是一鼓作氣今天就把它帶回去。但是如果它發生故障呢?

  12 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一箭雙鵰的典故
一言九鼎的典故
相關知識
一鼓作氣的典故
一鼓作氣的歷史典故介紹
關於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的意思和造句
一鼓作氣的意思和造句
關於一鼓作氣的造句
關於一鼓作氣的造句
一鼓作氣的意思及造句
一鼓作氣的造句範例
一鼓作氣的造句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