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話語秩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摘要:互文性理論自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一直作為文學批評的一個工具被廣泛使用,而將其運用於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批評,則是近幾年的事情,而且多是對單個英語新聞語篇的分析。本文擬跳出單個新聞語篇,以漢語新聞文字為物件,從報紙新聞稿件的配置角度,運用互文性理論及話語分析模式,分析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篇際互文性及其對於話語秩序構建及受眾閱讀理解新聞文字的意義。

  關鍵詞:互文性 新聞稿件配置 話語秩序

  互文性理論自上世紀60年代提出以來,一直作為文學批評的一個工具被廣泛應用,而在不斷的批評實踐中,這一概念被進一步闡釋、發展、深化、完善,並被髮展成為後結構主義話語批評的新正規化,運用於非文學文字的話語批評。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內有學者將互文理論運用於新聞文字的研究,不過,多數侷限於單個新聞文字而且多采用英語新聞語料,本文擬跳出單個新聞語篇,以漢語新聞文字為物件,從報紙新聞稿件的配置角度,運用互文性理論及話語分析模式,分析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篇際互文性及其對於話語秩序構建及受眾閱讀理解新聞文字的意義。

  互文性理論及其發展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譯為“文字間性”)是20世紀60年代法國學者朱麗亞·克里絲蒂娃首先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為文學批評克服結構主義自足、封閉的文字觀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論工具,而更為重要的是,她將蘇聯著名文論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作了介紹和闡釋,並因此而使互文性這一理論得到深化。

  克里絲蒂娃1969年發表了《巴赫金,詞語、對話和小說》一文,其中第一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並作出這樣的定義:“任何文字的構成都彷彿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字都是對另一個文字的吸引和轉換。”①互文性概念提出後,羅蘭·巴特成為這個概念的熱情宣傳者和積極闡釋者,他在1973年為法國《通用大百科全書》撰寫《文字理論》這一詞條,其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介紹克里絲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和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的文字理論。由此,互文性概念正式登堂入室,獲得正統地位,並越來越受到文論界的青睞。其後,各種背景的理論家們紛紛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這一概念進行調整、修正和再闡釋,並發展出解構的互文性與建構的互文性兩條不同的線索。

  不僅在文學領域,互文性也成為後現代主義廣義文化研究的一個武器,成了拉康、福柯和德里達等人的研究重心,“他們不拘泥於任何一個學科或任何一個文字的傳統界線和規定,甚至理論與實踐的區別,在不同型別的話語和不同型別的文字之間任意漫遊,並同時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對它們作出新的闡釋”。②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領軍人物諾曼·費爾克勞夫的研究則為互文性理論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費爾克勞夫在其著作《話語與社會變遷》中表示,將互文性理念與霸權理論結合起來是一種極富成效的研究路徑,有助於提示話語背後的意識形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生活過程中重現、詮釋或者解讀文字與話語的真實意義。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的核心概念一是話語秩序,二是互文性。費爾克勞夫“把話語秩序看做是以具體方式交織在一起的社會實踐所構成的社會秩序在話語層面的體現,也是在具體社會領域使用的所有體裁和話語的集合”。③

  互文性是費爾克勞夫批評話語分析思想的另一核心概念,他認為互文性是文字的一個基本特徵,任何文字都不同程度地與其他文字或話語發生聯絡。當不同的話語和體裁交織在同一個交際事件中就會產生互文性。費爾克勞夫把互文性分為兩類——明示(manifest)的互文性和建構(constitutive)的互文性,前者指的是某文字明顯地指涉特定的其他文字,即其他文字明顯地出現在正被分析的東西中,它們或是被確切地標明,或是通過文字的表層特徵得以暗示;後者則與話語秩序相關,關注的是某種特定文字是以何種方式“佔用”(appropriate)話語秩序(包括語域、體裁、風格等),即通過話語秩序要素的結合來建構某一特定話語型別,這種建構的互文性還被費爾克勞夫稱為“互為話語性”(interdiscursivity)。建構的互文性被辛斌稱為體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並將其定義為“語篇中不同風格、語域或體裁特徵的混合交融”。④

  新聞文字被認為是典型的“寄生文字”,具有高度的體裁互文性,它們往往只是撰稿人(記者)把來自各種渠道的相關話語臨時糅合或拼湊在一起的結果,內容和形式難免帶有各類文字或體裁的痕跡。“新聞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語篇加工的形式,是新聞記者在寫作新聞時對眾多所使用的源語篇進行加工的過程。”⑤範·戴克(Van Dijk,1988)在分析荷蘭報紙的一些新聞報道時確認出12種訊息來源,包括各種機構組織的報告、國內外新聞機構的電訊、新聞釋出會、官方檔案、會議講稿、採訪記錄等。

  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分析

  報紙新聞稿件配置是在同一報道主題或者同一版面或版面區域性內進行的一種新聞文字再加工,其目的是加大報道的廣度與深度、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提高傳播效率與效果,這種配置分為稿件的組織與稿件的配合兩大類。稿件的組織又分為同題集中、集納性專欄、集納三種形式;稿件的配合則可分為配評論、加按語、配資料等。⑥

  新聞報道文字(包括新聞圖片)是新聞記者針對新聞事件創作的文字,是新聞文字的加工過程,而且其所創作的文字是高度異質性的文字。而報紙新聞編輯對新聞文字的編輯則是一種再加工,這種再加工的原理與新聞記者的文字加工差不多,但異質程度更高。

  (一)同一主題報道

  同一報道主題的新聞稿件配置屬於稿件的配合,具體做法是為主體報道新增評論、資料等。

  1.報道構成

  同一主題報道是指關於同一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報道,其報道文章有集中發表的也有連續發表的。這類報道有如下特徵:一是構成報道的文字體裁多樣化,既有簡訊、詳訊、深度特寫,也有評論、背景資料;既有文字文字也有圖片文字。二是報道的核心事件相同。三是報道的寫作者可能不相同,但編輯者相同。同一主題報道的一組文章當中,文章的作者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果作者相同,那麼,不管文章的體裁如何,這些文章在加工的過程中一定存在互文性。如果作者不同,經過編輯的再加工,這些文章之間也存在互文性。

  例1:《羊城晚報》2011年2月12日A9版關於埃及局勢的報道。該報道以“埃及局勢”為總題,共發表了包括圖片在內的12篇新聞稿件。為方便行文,下面將這12個圖文文字標題編列如下:

  文字文字:

  文字1:穆巴拉克辭職移權軍方

  文字2:埃及軍方:會對權力過渡作出安排

  文字3:穆巴拉克曾向以色列議員訴苦

  文字4:國際反應(政治效應,評論)

  文字5:市場反應(經濟效應)

  文字6:事件回放(背景資料)

  文字7:新聞人物(背景資料)

  文字8:瑞士下令凍結穆氏及其隨從資產

  圖片文字:

  圖1:埃及軍方發言人在國家電視臺宣讀“第三號公報”(電視截圖)

  圖2:穆巴拉克攜家人抵達西奈半島(穆巴拉克頭像位於埃及地圖的左下角)

  圖3:民眾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慶祝穆巴拉克辭職

  圖4:穆巴拉克與家人合照

  2.互文性分析

  內容互文。該報道的主體內容為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辭職,將權力移交給軍方。核心詞彙有“埃及”、“穆巴拉克”、“辭職”、“軍方”、“民眾慶祝”。文字1、2為報道主體,敘述新聞事件的兩個方面,文字1報道新聞事件的當事方——穆巴拉克辭職並已經離開埃及首都前往西奈半島的事實,文字2則報道新聞事件的另一當事方——埃及軍方通過電視釋出“第三號公告”這一動態訊息。此兩篇報道體裁相同,但內容上都有上述的核心詞彙,可視為互文。文字1、2與文字3~8則屬於不同體裁的文字,但都涉及上述核心詞彙,在內容上講述的是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同樣形成了篇際互文關係。圖片1、2、4則以文字文字1、2、8的配圖形式出現,起到證實與解說的作用,與文字報道形成互文關係。圖片3表現的是穆巴拉克辭職後埃及民眾在開羅市解放廣場歡慶的場面,在文字文字中沒有相關的報道,因此,圖片3可視為獨立承擔資訊傳遞任務的文字,因而編輯在版面上對其作了重點處理,突出了埃及民眾歡慶勝利的場面,與整組報道形成互文。

  作者互文。本組報道都來自新華社。根據新聞通訊社的運作常規,通訊社在報道這類重大的新聞時都由多位記者合作完成,在實施之前會有相對明確的分工,每位記者負責其中一個側面,他們在創作報道時可能不會互相參考,但是他們對所報道的新聞核心還是很清楚的,因此,同一主題的報道盡管由不同的作者完成,但他們的作品之間仍然存在互文關係。

  體裁互文。同一主題的報道集中發表,我們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當中包括若干不同型別的文字,恰如體裁互文性所指的“不同風格、語域或體裁特徵的混合交融”,而這種混合交融是一種構建,通過構建形成一個新的文字。而其內部的這些不同型別的文字則形成互文關係,亦即體裁互文性。文字1、2為簡訊,文字3為花絮,文字4摘錄了國際上重要的政治力量對穆巴拉克辭職一事的評論,屬於評論,文字5、8為特稿,從財經角度報道穆巴拉克辭職對市場的影響,文字6、7屬於背景資料,其中文字7為人物特寫。圖片1、2則以文字1、2的配圖形式出現,起到了證實的作用,在體裁上與文字報道形成互文關係。圖片3在版面上做了重點處理,突出了埃及民眾歡慶勝利的場面,與整組報道形成互文。

  編輯互文。上文所述的新文字的構建是由報紙的新聞編輯來完成的。新聞編輯選擇與編排新聞稿件都是建立在對新聞稿件的充分閱讀與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其對新聞文字進行取捨以及版面的編排,毫無疑問都要考慮文字之間的關係,因此,經過再加工的文字顯然是具有互文性的。
  (二)不同主題報道

  本文分析的不同主題的報道主要指那些在內容或形式上具有某種相同因素或內在聯絡的報道,而且這些報道被報紙版面編輯安排在同一版面或版面區域性,並通過這種版面編排使稿件相互補充或相互映襯、比較,從而方便讀者閱讀與理解,在整體上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我國著名報人徐鑄成曾談起一個典型的編稿例項。有一次《文匯報》收到通訊社的一條公祭戴笠的訊息。按當時《文匯報》的政治態度來看,這條訊息是不會採用的。但徐鑄成卻將這條訊息與其他幾條報道國民黨特務橫行、學生被捕的訊息集納在一起發表,還為公祭的訊息製作了這樣一個標題:“戴笠音容宛在”。意在說明,戴笠雖死,但特務橫行未已。訊息原本是紀念特務頭子,現在卻成了對特務的嘲諷和揭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互文。

  1.特點

  集中於同一版面內的不同主題的報道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報道具有某些相同之處,或為內容,或為形式。二是通過編輯的加工,發掘出不同報道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絡,從而引導讀者去把握這種聯絡。三是通過版面上的集中安排,產生類比、聯想、暗示等效果,達到互補互襯的目的。

  例2:某報的國際版報道。該報在這一國際報道版面上集中了4篇文字報道,4幅配圖。4篇文字稿的標題分別為:1.冰島女與女伴完婚;2.哈里王子落馬 觀眾感嘆性感;3.美大廚起訴英石油;4.查爾斯裝修“吸血古宅”打造度假樂園。這4幅圖片除了圖1冰島女出席某個活動的面部特寫照片外,圖2~4均為哈里王子落馬的照片。

  2.互文性分析

  體裁互文。圖片1為文字1的配圖。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需要一定的勇氣,更何況是一位國家領導人,冰島女西於爾扎多蒂是目前全世界首個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國家領導人,自然引人注目。圖片1是西於爾扎多蒂出席某個活動時的照片,照片中的西於爾扎多蒂嘴脣緊閉,面部線條剛硬,眼神銳利,反映出其堅毅、執著、嚴肅的性格特徵,與文字報道形成體裁互文,相得益彰。圖片2~4為文字2的配圖。3幅圖表現的是哈里王子落馬的三個瞬間,是文字報道的形象化解說。

  內容互文。儘管冰島女是個政治人物,但同性戀的話題一直都是花邊新聞,放在此處具有娛樂的意味。而其他3篇稿件也都具有娛樂化的性質,因此,這4篇稿件在內容上都有共同點,那就是娛樂。所以,它們在內容上形成互文。

  話語秩序分析

  費爾克勞夫在其有關批評話語分析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批評話語分析的模式,他將話語分析模式概括為文字分析和社會分析兩個層次。文字分析包括語言學分析與互文性分析,而社會分析則主要指話語秩序分析。

  報紙新聞編輯對新聞文字的再加工是新聞編輯站在報社、編輯者及讀者的立場對新聞文字進行的,他們將一些包含簡訊、特寫、評論、資料、圖片等異質程度極高的文字編排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報道主題、一個欄目或者一個版面(或版面區域性)。經過這種再加工而生產出來的新文字並不僅僅是原來文字意義的疊加,而是構建了新的話語秩序,會產生新的意義,具有一定的意義潛勢,藉此表達報紙客觀、全面報道新聞事件的立場以及報紙對新聞事件的態度,併為讀者閱讀、理解新聞文字預設一定的前提與框架。

  傳媒社會學家認為,“實際上,傳媒不是簡單地選擇事件去報道,他們也提供用以理解資訊的框架”,“他們提供給受眾他們自己的觀察”,“他們把事件或問題放在某一特定環境中,使受眾以某一特定方式接收理解”。⑦報紙編輯對新聞文字的這種類似鑑別、分類、命名的再加工,是為了將其置入讀者所熟悉的語境當中,給讀者理解新聞文字設定前結構。

  例1關於埃及局勢的報道,從表面上來看是客觀、全面的,但實質上並非如此。從文字來看,編輯選取了客觀報道穆巴拉克辭職、移權軍方的訊息,而對各方的反應報道上,編輯選取的11條來自各國政要或組織首腦評論都是對穆巴拉克下臺持正面的評價的,而穆巴拉克下臺對經濟的影響也很正面。另外,有關瑞士下令凍結穆巴拉克及其隨從的資產的報道中說到瑞士外交部下令凍結的初衷是“旨在避免埃及國家資產遭侵吞”,此話的潛臺詞就是穆巴拉克涉嫌侵吞埃及國家資產。從圖片來看,編輯選擇了4幅圖片,除了第4幅為資料性圖片外,我們從其他3幅圖片的選擇與版面編排可以看出編輯的意圖。圖片1與圖片2並列,但圖片1中軍方發言人位於畫面正中,充滿畫面,而圖片2中的穆巴拉克頭像則位於埃及地圖的左下角,與圖片1中的人物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寓意不言而喻。而編輯對於圖片3的處理也耐人尋味,其大小是圖片1、2的總和,版面位置突出,畫面中埃及民眾表情喜悅,打出代表勝利的手勢,圖片說明為“11日,民眾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慶祝穆巴拉克辭職”。

  例2版面上的4篇報道雖然主題不同,但都體現出新聞娛樂化的傾向。先看有關哈里王子落馬的報道。該報道題為《哈里王子落馬 觀眾感嘆性感》,編輯為報道配了3幅圖,配圖的畫面除了表現哈里王子落馬時的窘態外,還可以看到背景中的多名女性觀眾一邊用相機拍攝哈里王子落馬的鏡頭,一邊開懷大笑,而且,背景當中的女性觀眾穿著暴露,性感十足,當真是“觀眾樂在其中”,感嘆王子落馬之性感。再來看美國大廚起訴英石油的報道,儘管這位大廚的起訴看似有些道理,但是,面對這種官司,相信讀者只是為之一哂而已。而查爾斯裝修鬼屋的報道毫無疑問屬於花邊新聞。儘管有關冰島女與女伴完婚的報道中提及了冰島法律允許同性戀結婚這樣相對嚴肅的事實,但是,媒體中涉及性的報道一向都不是以嚴肅新聞的面目出現的,這一報道同樣如此。而編輯將這一報道與其他3篇明顯娛樂化的新聞編排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編輯給穆巴拉克貼上了“非正義”的標籤,而給埃及民眾貼上了“正義”的標籤;給冰島女、哈里王子等貼上了“娛樂化”的標籤。這些標籤就是編輯給讀者閱讀、理解本組報道設定的框架,其目的是利用受眾對有關社會事件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積澱,以及受眾對事物理解的思維定式,進而引導受眾按照媒體所建構的意義理解框架去理解新聞事件的意義。此外,報紙新聞編輯在對新聞文字進行再加工時,會受到個人知識結構、知識積累和新聞價值觀、報社的辦報理念與辦報風格、社會文化環境、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鑑於篇幅的限制,本文對此不作深入探討。

  結語

  報紙版面新聞稿件的配置是一種話語秩序再建,並由此生產出新的新聞文字,而受眾在消費新聞文字的時候,一方面受制於其自身的知識結構及社會積累,並習慣於將新聞文字置於其所熟悉的語境當中去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受制於媒介編輯所設定的意義理解框架。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對於新聞話語分析理論的建構以及報紙新聞編輯的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註釋:

  ①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2004***3***。

  ②李小坤、龐繼賢:《互文性:緣起、本質和發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③紀衛寧、辛斌:《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思想論略》,《外國語文》,2009***6***。

  ④辛斌:《體裁互文性的社會語用學分析》,《外語學刊》,2002***2***。

  ⑤Teun A Van Dijk:《從語篇語法到批評性話語分析》,http://

  ⑥關於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分類,本文采用鄭興東等所著《報紙編輯學教程》的分類,參見《報紙編輯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226頁。

  ⑦塞倫·麥克萊[美]著,曾靜平譯:《傳媒社會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頁。

新聞記者攝影技巧
當前財產保險合同中關於保險利益問題的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話語秩序
會議新聞稿件範文
教師演講比賽新聞稿件
黨員幹部學習新聞稿件
運動會短跑新聞稿件範文
新聞稿件播讀技巧訓練
新中國報紙新聞評論角色和功能的嬗變
新中國報紙新聞評論角色和功能的嬗變
開學報到新聞稿齊齊哈爾大學教授
大學教授開學報到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