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老師職稱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老師是一個令人敬仰的職業,是春蠶,吐絲結繭,致死不悔。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數學老師要智慧引領“生成”

  【摘要】簡而言之,生成就是課堂中的思想火花,照亮學生快樂前行的道路,三個方面三個例證足可略見一斑,達拋磚引玉之功。

  【關鍵詞】生成;靈動思維;同行;等待

  所謂“生成”指的是教師在備課時未能預設,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新情況。在教學中這種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好的教學環節,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來展開教學,就會使得生成昇華,課堂因此而精彩。要使生成因此而精彩,這就要求教師要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面對我們課堂上的“陰錯陽差”、“節外生枝”、“靈光一閃”,不能視而不見,而要給予智慧的引領。

  1 捕捉學生靈動的思維

  這是我在一次全縣公開課後的一點教學點滴。

  在上解決植樹問題的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再讓學生展示。

  通過小組討論得出以下幾種問題情況的解決方法:

  ***1***兩端都種:棵數=間隔數+1

  ***2***一端種一端不種: 棵樹=間隔數

  ***3***兩端都不種: 棵數=間隔數-1

  講例題――“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60米。綠化隊要在兩館間的小路兩旁栽樹,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3米。問一共要栽幾棵樹?

  我提問,同學舉手並一一回答。

  1.1 說一說你獲得了哪些資訊?兩旁是什麼意思?和兩端意思一樣嗎?***距離60米,栽兩邊,間距3米,兩旁也就是兩邊的意思,兩端就是兩頭的意思***

  1.2 是方案中的哪種情況呢?為什麼?***第三種----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

  1.3 怎麼計算的呢?學生回答:用***60÷3-1***×2=38。學生按照我預設的程式、方法順利的完成了學習任務。滿足感寫在我和孩子們的臉上。可這時,我掃視了教室一眼,發現坐在教室角落裡的一位同學依然將小手搞搞的舉起,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我以為這位同學尿急要上廁所,我問他有什麼事?這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還可以這樣做。”當時我一下沒反應過來,怎麼還有新的方法?我怎麼沒想到呢?這時我假裝鎮定,讓這位同學說出他的演算法。這位同學大聲說道:用60×2÷3-1-1=38,啊,答案是正確的,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居然和我預設的計算方法完全不一樣,我說你能不能把你的演算法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學生說60米的小路兩旁栽樹,相當於兩條60米的小路連線在一起一邊植樹,連線處要多植一棵,那要植樹的棵數就應該是:60×2÷3-1-1=38。我聽了後,問全班同學說這個同學的方法有沒有道理,學生都說有道理,這樣我肯定了這個同學的演算法。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更要長著一雙慧眼,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關注學生那靈動思維的產生。這靈動的思維可能是直覺,也可能是綜合推理,也有時會是異想天開,其特徵是與眾不同。如果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真正融入互動的課堂,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裡湧現出來的各類資訊,隨時把握學生那靈動的思維,並做一個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努力嘗試著把靈動思維濃墨重彩的張揚。

  2 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

  三年級的學生朱思穎在購買課外讀物時應交費65元,我發現她只交了56元,問其原因,她把65元聽成了56元。同學們紛紛責備她上課不專心聽講,有的還嘲笑她,說:想賴賬。這時朱思穎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第二天她把差的9元錢補來了,可我卻饒有興趣地說:“朱思穎同學是把65的個位和十位調換了位置變成了56,如果把91的個位和十位調換了位置變成了19,如果把82的個位和十位調換了位置變成了28。會是怎樣的情況?教室裡鬧哄哄地,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有學生著急了說:這樣調換了位置有什麼用呀?”我說:“這裡面卻隱藏著一個有趣的數學規律。”同學們半信半疑說“真的嗎?老師,快告訴我們吧!”。我先讓學生說出任意一個兩位數,再把它的個位和十位調換位置,變成一個新的兩位數,叫他們求出它們的相差數,如91-19=72、82-28=54 、73-37=36、61-16=45 、43-34=9……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究。發現所得的差分別是72 、54、3***5、9……發現他們都是9的倍數,從而讓學生從中探究出一個有趣的數學規律―― 一個兩位數調換個位和十位後它們的相差數都是9的倍數。

  《課標》要求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對於問題情境的預設已引起普遍重視,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問題更貼近社會生活和兒童實際。兒童最富於想象和幻想,他們的思維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斕,課堂上經常出現偏離我們預設的教學環節,產生生成現象,有時讓我們感到不可理喻,但作為老師的我們一是要靜下心來,還以一顆塵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千萬不能跟著“樂”,這不僅關係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以及對數學抽象與應用過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響他們學習潛能的發揮,決定他們學習活動是否生動活潑,富有個性。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善於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捕捉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從熟悉的地方顯出新的風景,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瞬間。

  3 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聽了一位專家上《二年級乘法意義》時,課件演示一張電腦桌上有2臺電腦,100張電腦桌上共有多少臺電腦呢?用加法算式怎麼算?學生開始列加法算式2+2+2+2+2+…… 過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想到了什麼,停下來,開始和同桌輕聲討論,絕大部分同學還在認真地加著。 這時老師會心一笑,什麼也沒說,課堂上只有學生的動筆聲音,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幾分鐘時間。學生終於都停下來了,並且紛紛舉著小手,有的嘴裡還在議論。老師輕聲地問:“怎麼啦?有什麼問題嗎?”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們發現100個2相加太麻煩了!”另一個學生說:“100個2加起來,算式紙上寫不下了!” 第三個學生說:“有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呢?”

  ……

  老 師順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學。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悱”其實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一種短暫的心理空白。同時,由於每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差異,對同一問題的思考所需的時間,也不可能同步。因此,我們面對生成一定要留足思考的時間,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的積累,逐步達到預設的目標,這有助於學生展示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有助於教師重新整合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程序。我們老師在這段無聲時間裡的等待,就是一種對學生的期待,在這期待中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老師對自己是充滿期望的,學生也在老師無聲的等待中學會了內在的自我肯定,培養和增強了自信心。

  理性地看待生成,有效地應對生成,是我們的追求。面對課堂,我們教師要有彈性地預設,更要關注動態的生成,要用我們的智慧引領生成,開放地接納生成,科學、藝術、有效地應對生成,我們課堂才能讓人看到令人叫絕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才能讓人聆聽到生命成長的聲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綻放中最精彩符。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有關石油的當代世界政治論文
建築類職稱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甘肅省老師職稱論文發表
甘肅省教師職稱論文
高階的老師職稱論文發表
廣東省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山西省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陝西省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山東省教師職稱論文發表刊物作品
電子工程師職稱論文發表
江西律師職稱論文發表範文
江西律師職稱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