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對中國當下教育現狀的叩問、質疑、批評及藝術虛構並非空穴來風,都有一定的社會事實根據,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一些迫切而又重要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現代學習理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啟示》

  摘要:現代學習理論的不同觀點關於學習和教育有著不同的看法,其中包括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泊爾的認知結構同化理論,加涅的資訊加工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些理論對於中國的教育現狀有一定啟示作用。

  Abstract: The modern theory of learning's different viewpoint has the different view about the study and the education, including Bruner's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of learning, the Austria Suboer cognitive structure assimilation theory, adds ni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eory of learning, class Dula's society theory of learning and humanism theory of learning. These theories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function regarding China'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關鍵詞:現代學習理論中國教育現狀學習

  key words: The modern theory of learning China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內在動力***,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中去發現原理,這是構成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常被稱為發現學習論。同時,布魯納認為學習與智慧生長是同義語,因此學習或智慧的生長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式,學生據此解決現實問題。這個模式設計學習者內部資訊加工系統,或學習是藉助於它實現的。而這個系統是人與環境包括內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布魯納稱之為認知表徵。學習的過程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其次是知識的轉換,通過它把資訊轉換為各種不同的方式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進而使之超越給定的資訊,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最後是評價,要核對一下處理的方法是不是適合於這個任務,是否得當。三個過程幾乎同時發生。即形成與發展認知結構***觀念組織構建***。

  奧蘇泊爾認為,學習的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絡。即新舊知識相互作用轉化為學習者的心理意義。加涅的資訊加工理論認為,學習是由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和預期系統三大系統協同作用的結果。資訊加工的中心是學習者工作記憶的能力的變化與發展。資訊加工是建立在人腦與計算機的基礎上的,把人腦看似成資訊加工系統,這樣人的學習過程就是資訊的過程,認知學習過程是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預期系統協調作用的結果。

  教材中的認知結構不同於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教材中的知識以語義的方式詳細表徵,頭腦中的資訊以語義的方式簡約表徵;教材中的知識前後順序性和邏輯性很強,頭腦中的順序性淡化且以另外的方式構造起來;教材中的知識是完備的、無缺口的、系統的,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由於遺忘規律的作用,常常是有缺口的。因此教師需要講清楚課本上的知識結構,也要把它轉化成便於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頭腦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以小學教育為例,如今的很多教師只是以學生記住多少,而不是理解多少來衡量他們的學習效果。更多采用默寫、背誦的方式來檢測,而主觀的表達機會卻較少。這是小學教育中可以改進的一部份。

  人本主義認為,人是有自己思想與情感的整體而不僅僅是理性的個體。人本主義教育主張承認人的個別差異性,鼓勵每個人通過講述經驗發展自我。教育要在自由與平等中進行,人需要終身教育。學習是個體對其所知覺到的物件產生一種感受***體驗***,是人固有能量***潛能***的自我實現過程。學習發生是一個因個體需求而求知的過程,學習內容與自我價值有著密切有關係即價值教育是人本主義的重要思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個性***人格***的發展。教學目標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使學生覺察到內容與自我的關係,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人,人格全面發展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教學要構建一個和諧、融洽、被人關愛和理解的氛圍。強調從做中學。教學模式有以題目為中心的課堂討論模式、自由學習的教學模式以及開放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學發展自我。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中國教育最需要貫徹和接受的理論。中國的教育把學生當作整齊劃一的士兵來“訓練”,上課不說話,不鬧,坐得筆直的孩子才是“好寶寶”,忽略學生的個性。這造成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也造成了一大批天資聰穎的孩子因厭惡學校的教育方式而厭惡學習的悲劇。教育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和開啟學生的思維,使之在教育中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我們的教育應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在交流中學會與人交往和認識自我。尊重學生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更多的開設討論課、實踐課、開放課堂等等,增加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溝通的機會,不要急於否定和批評學生的意見和看法,讓他們在寬鬆和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學會自己學習,自己思考,充分發揮其自我實現的能量。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有三個假設:個體、行為和環境之間;在相互作用學習與表現是不能等同;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與替代性學習。個人―環境―行為的互動作用決定模式是學習的基礎。學習是觀察***認知***而非強化的結果。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國的教育應不只侷限於課堂教育,應該給學生提供跟多的走出去的機會,來到社會上進行真實體驗。例如開設實踐課程,特別是針對一些操作性的和技術性的知識,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另外,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家長在教育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當今很多父母,把孩子丟在學校就全然不管了,認為孩子是好是壞都只與學校和老師相關聯。這是一種錯誤的、不負責任的觀點。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學生會在觀察和模仿中學習。父母作為與學生接觸最親的人,自然成為其模仿的物件。所以,教師除了要做好學生的教學工作,也需要做好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多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 莫雷《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3]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中國綠色教育論文
中國夢素質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中國教育研究論文
中西教育研究論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論文
初中美術教育研究論文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研究論文
家長幼兒教育研究論文
家庭品德教育研究論文
中美教育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