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機的河南科技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手機作為21世紀的重要通訊工具,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手機即時通訊的演變

  摘要:手機即時通訊經歷了從簡訊到飛信的演變軌跡,每一次通訊技術上的革新都會引起人們交流方式的改變。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各具特點,本文將對它們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進行論述。

  關鍵詞:簡訊;飛信;即時通訊

  中圖分類號:TN9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2-0000-01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是指能夠即時傳送和接收網際網路訊息等的業務,分為網路即時通訊和手機即時通訊。根據CNNIC中國網際網路絡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的6個城市中,即時通訊活躍使用者佔到網民的,有73.4%的使用者認為即時通訊工具已經對其他通訊方式產生了衝擊,超過4成的使用者認為即時通訊是“最主要的***”。手機即時通訊的方式就是簡訊。

  ***一***純簡訊時代

  1、簡訊的產生和簡訊業務量的增長

  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簡訊在英國沃達豐的網路上通過電腦向手機發送成功,從而宣佈手機簡訊誕生。至於中國的第一條簡訊誕生於何時何地已無從知曉,但據考證,中國的行動通訊網路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簡訊功能,只是那時有手機的人根本不需要它罷了。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移動、聯通先後大範圍拓展簡訊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簡訊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

  隨著手機通訊技術的進步,簡訊傳播方式已經不拘泥於文字元號,影象、聲音等超文字大大豐富了簡訊的內容。於是從1998年至今,十多年的時間裡,不管你願意與否,簡訊已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簡訊的優點

  簡訊的迅速發展的內在原因就是它本身所具備的優勢。首先,它具有便利性和及時性:方便攜帶,無需紙筆,動動手指就可以編輯傳送資訊。其次,簡訊具有私密性和去現場性:手機和手機號碼都是私人所屬,與個體緊密聯絡,簡訊傳播是點對點的傳播,完全私密的溝通方式;交流雙方的不在場,減輕了人際關係的壓力和束縛,迴避了面部表情、聲音等體態、視覺或聽覺的尷尬。

  3、簡訊的侷限性

  與傳統的信件相比,簡訊的這些內在特性似乎更能滿足人們對於交流的渴望,似乎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交流失敗帶來的無力感,但是這是否就真的意味著通過簡訊這種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安全可靠、確保成功的呢?

  一條手機簡訊的傳送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傳送人發出資訊→資訊中心→收信人收到資訊。所謂資訊中心,是運營商提供的平臺,每個資訊中心有一個號碼,發出的資訊要先到達資訊中心之後,由資訊中心傳送到收訊號碼。絕大多數手機自帶簡訊傳送報告功能,但是傳送報告提供的只是告知發信人其簡訊是否到達資訊中心這個簡訊集散地,而並非是否到達目標號碼。如果我們把整個發生過程看作由三個站點――傳送人、資訊中心與收信人構成的兩個階段――“傳送人發出資訊→資訊中心”和“資訊中心→收信人收到資訊”,那麼傳送報告向發信人回報的只是第一個階段的情況,至於第二個階段是否完成,除非發信人收到收信人的回覆資訊,他是無法跟蹤和確定其資訊的去向的。

  ***二***飛信時代

  1、飛信的誕生與意義

  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一項業務,可以實現即時訊息、簡訊、語音、GPRS等多種通訊方式,保證使用者永不離線,實現無縫連結的多端資訊接收。隨著手機上網功能的不斷增強和GPRS技術的普遍應用,使用者對手機即時通訊的需求日益增長。飛信被視作是電信運營商進入IM領域的開始,其投入使用也被看作是PC即時通訊向手機客戶端轉移的標誌。

  2、飛信的優勢

  飛信作為簡訊業務在計算機和手機網路應用的革新產物,除了簡訊原有的優點之外,確實還具備了更加豐富的功能,這些功能就成為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

  第一,飛信的廣泛應用使簡訊首發更加經濟省錢。通過飛信向好友傳送資訊只收取GPRS流量費,好友如不線上,資訊將以簡訊的形式自動轉發到對方手機上。相比之下,一條飛信耗費流量所需的費用遠低於每條簡訊一毛錢的傳統計費標準。

  第二,飛信支援多人線上語音聊天,將網路即時通訊的功能移植到手機終端,這是傳統簡訊所無法匹敵的。

  第三,計算機終端登陸飛信無需手機號碼,可通過下載飛信PC客戶端軟體申請飛訊號碼,從而實現與移動使用者的簡訊對發。而且,PC端向手機端傳送資訊免費。

  3、飛信的侷限性

  首先,飛信並沒有完全克服傳統簡訊那種可能成為“死信”的缺點。飛信首發埠的多樣化和其相互轉換功能,反而增加了通訊環節中的偶然性。

  其次,雖然傳送資訊一方的運營商網路不受侷限,但是接受資訊一方尤其是手機客戶端使用者,必須是中國移動使用者。目前的手機通訊市場雖然由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巨頭壟斷,但是後兩者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並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由移動公司一家研發的飛信,並不能覆蓋整個通訊運營市場。

  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中》把死信比作“沒有靈魂的信件,就像沒有靈魂的人體,僅僅是屍體而已”,“死信之所以令人惋惜,並不是因為頭腦未能共享符號,而是因為生命的有限的人聯絡不上。這裡出現的交流的問題,並非人的聯絡被切斷,而是信沒有送達,這不是心智的問題,而是愛慾的問題”。

  聖奧古斯丁和洛克的觀點――“憑藉某種媒介讓兩位各在一方的人接觸,開啟了新的危險和新的誤解,尤其是在丟失信件的時候”,可以來表述對於傳統紙質信件投遞失敗的焦慮,這種焦慮同樣適用於電子媒介時代簡訊傳送失敗。我們為了拉近與他人的距離而不斷更新聯絡手段,結果是面臨更多聯絡不上目標的可能性。簡訊技術確實為人類的遠距離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保證這種交流形式成功的因素卻是我們不能完全控制的,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錯都會導致資訊收發雙方交流渴望的破滅。

  簡訊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數字手機的專利,其業務形態和網路要素都在不斷變化,出現了飛信、微信等與網路終端聯合的新形式。這些方興未艾的通訊軟體廣泛使用的背後,人們應該時刻保持警醒,通過這些媒介傳播的每一串符號、每一段語音、每一張圖片都存在著淪為死信的風險。它們負載的意義一旦離開了傳送者的終端就有可能成為四處遊蕩、居無定所的幽靈,但願不經常上演彼得斯描繪的那種“發信人不知道信已丟失,收信人又不知道信是否真的寄出”的悲劇。

  參考文獻:

  [1]史蓉蓉.虛假的“面對面”――即時通訊對人際交流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09年27期

  [2]靖鳴,劉銳.手機人際傳播的動機分析――“手機傳播的人際動機、心理與社會學解構”之一[J].新聞知識,2008年06期

  [3]徐瑋.即時通訊媒介的傳播特點淺析[J].才智,2008年10期

  [4]閆雋.試論手機傳播的特徵[J].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3月

  [5]約翰・彼得斯.交流的無奈[M].何道寬譯 華夏出版社,2003年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焊工檢修科技論文兩篇
煤礦科技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關於手機的河南科技論文
關於基因的生物科技論文範文
關於軍事的國家科技論文
關於通訊的獲獎科技論文範文
關於通訊的獲獎科技論文
關於通訊的華東科技論文
關於手機的高中英語作文
關於律師的河北職稱論文發表
關於律師的河北職稱論文
關於律師的海南職稱論文發表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