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免費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音樂,是一種充滿神祕色彩的旋律,它能帶來悲傷與憂愁,也能帶來快樂與希望。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課堂打擊樂器在音樂課堂實踐中的運用技巧

  在人類起源初期,我們的祖先發現敲擊、摩擦、搖晃、刮動石器、動物骨骼等物品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產生節奏和音效,從此人類最古老的樂器――打擊樂器――誕生了!經過漫長的歲月發展,打擊樂器成為一個龐大的樂器家族,在音樂作品中有特別重要的表現。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樑,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而小打擊樂器因其容易操作,簡便易學,效果明顯等特點成為音樂課堂器樂教學的基礎和開始。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小打擊樂器的教學也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低年段學生要學習常見的打擊樂器。能夠用打擊樂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為歌曲伴奏。”

  對於課堂小打擊樂器的使用,筆者更願意把其當成時下流行的“電腦遊戲”,這款遊戲集娛樂性、操作性為一體,用可愛的小打擊樂器為音樂伴奏,用美妙的音樂觸動你心靈的深情,釋放音樂活力。每個階段都是解鎖一個新的“地圖”,每一次開展樂器教學就是一次“通關”,遊戲介面逼真生動,海量背景音樂可供選擇,遊戲參與者不限人數,可單人遊戲,也可雙人、小組等多人遊戲,互動性強,配置簡單,道具繁多,實屬常規課、展示課、公開課必備之佳品。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總結,逐漸提煉了一些“通關”的小技巧:

  技巧一:如何安撫學生獲得良好遊戲氛圍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要求,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從中受益,所以器樂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小打擊樂器對小學生尤其是低段小學生的吸引力是致命的,當他們看到打擊樂器時通常兩眼放光,伸長小手,起立跳躍並伴有呼喚:“我來我來,老師讓我來……”這時玩家如果輕易將樂器發放給學生,那場面通常只有一種結局:混亂或者非常混亂。拿到樂器的隊友這時候會興奮地開始研究把玩自己的“武器”,於是“走火”事件頻頻發生,教室裡叮叮噹噹響聲一片,任你怎麼千呼萬喚都叫不回來。沒有拿到樂器的學生則會“羨慕嫉妒恨”――“老師你請我來麼……”再不就一會告個狀一會惹個禍。這時教師所有精心準備的戰略部署統統遭遇滑鐵盧,“遊戲”結束!

  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生,教師應該要充分估計好形式,從單個“武器”入手,面向全體,培養“戰鬥”的良好習慣――一切行動聽指揮。筆者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小樂器麼?”***出示一個三角鐵***學生有些能說出樂器的名字有些在瞎猜。這時教師就要特別表揚認識這種樂器的學生了:“你真棒!能認識老師手裡的打擊樂器,請你大聲告訴同學們,這是什麼?”學生回答。“說得真準確,這是打擊樂器三角鐵!現在請你上來模仿老師的演奏姿勢。”這時,學生已經乖乖擺好姿勢接受審閱了。

  這時,教師可以開始練習演奏方法了:“我要請剛才表現最好的小組來演奏一下三角鐵,聽聽它發出的聲音。”這時,教師手持三角鐵,讓學生逐一敲擊一下三角鐵,第一組敲擊時教師的手握住三角鐵,第二組敲擊時手不碰觸三角鐵,然後提問:“你們聽到三角鐵發出的聲響有區別麼?”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告訴你這樣一個意思:“一組聲音聽起來短促,第二組聽起來清脆。”同時可以小結出清脆、延長的聲音更好聽。

  這樣,正確的音色就被聽辨出來了。然後請學生觀察,為什麼會發出這樣兩種聲音呢?很快,正確的演奏方法被總結出來了:手指不能碰觸三角鐵,敲擊時小金屬棒要輕巧有彈性。觀察―模仿―嘗試―總結,在有序的逐組探索中,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起來。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年紀小的學生容易激動興奮,也容易模仿配合,雖然小肌肉協調性還有待提升,但是完成簡單的任務還是會非常順利的。所以在真正的“戰鬥”打響前,每隔一定時間,每一種樂器花一節課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使用樂器和被老師指導,以此來培養良好的習慣,紮實的學習技能是非常值得且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教師可以多多嘗試。

  技巧二:如何激發學生潛質收穫意外驚喜

  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奏的各項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音樂是極富創造性的藝術,教師要鼓勵學生髮展想象力,增強創造意識

  使用打擊樂器雖然離不開模仿,但也忌諱一味的模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指定的樂器,用指定的節奏型為音樂伴奏。甚至有的是看老師演奏一遍,學生依葫蘆畫瓢照樣子演奏一遍,這樣的隊伍看上去雖然演奏習慣好,雖然演奏氛圍好,但是卻不是一支有自己性格,有創新敢於嘗試的能靈活作戰的隊伍,一旦失去了領隊終將以失敗告終。

  如何激發學生的潛能,時時製造驚喜呢?那就是給一片自由的藍天,放學生盡情翱翔***前提是教師把技巧一掌握得爐火純青***。找一首學生熟悉喜愛的歌曲,例如《草原就是我的家》,提供給他們4~5種打擊樂器:雙響筒、串鈴、沙錘、三角鐵、鈴鼓,請學生一邊唱一邊思考:①我會選擇什麼樂器來為歌曲伴奏;②我會用什麼樣的節奏來為歌曲伴奏。然後請學生逐一來嘗試伴奏,注意是嘗試就有可能失敗,所以心態要擺正,一定要自信,一定要包容,可以建議、幫助不可以嘲笑、打斷。音樂不是數學語文,沒有對錯,只有好聽與否,這件樂器合適,這個節奏性合適,這樣伴奏聽起來舒服,好聽,流暢,隊友們就會默默地“點個贊”,否則就輕擺手指“no,no,no”,還有可能“贊”“no”各半引起小小爭議,這都是進步的跡象,最重要是教師面對各種嘗試要及時給予反饋和點評,以提升學生對節奏的敏感度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技巧三:如何培養學生提高團隊作戰技巧

  合作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中尤為重要,在學習使用打擊樂器中能夠讓學生與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斷增強集體意識和協調能力。

  許多玩家在遊戲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戰鬥馬上要開始了,將領開始點兵出征了,面對一隻只高高舉起的小手、一雙雙期滿的雙眼,你選誰呢?特別是在有很多同行“玩家”、專家級“玩家”在觀戰時***其實就是公開課***,你選擇誰呢?熟悉學生情況的教師一般是挑選幾個好的學生出來表演一番,不熟悉學生情況的教師點兵點將蒙到誰是誰,成功與否就看命了,不過大多數是曲折坎坷啊!

  “課堂小樂器”的魅力在於遊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常常能碰撞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經驗值增長,更讓課堂變得更豐富、更活躍、更開放、更成熟,今天分享的幾個技巧是筆者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累積“經驗值”得來的,當你被敵人OK倒下時,千萬不要放棄,一定原地滿血復活戰鬥到底。勝利一定會屬於你和你的隊友們!

  篇2

  論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

  一、中國民族音樂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中國民族音樂來源於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建立在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之上,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相統一的體現,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每一個民族均具有自身獨特的音樂與文化,作為人類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的中國,其所具有的民族音樂形式更是承載著其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具有一定的美學品質。中國民族音樂中更是體現著傳統思維模式與道德理念。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會左右著民族人民看待事物所應產生的一種思維習慣與審美趨向,這種思維模式是在長期的文化背景的薰陶下產生的,體現出文化現象的一種深層特質,作用於民族科學、倫理、哲學等等多個領域。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講究“天道”與“人道”,注重“天人合一”。這種哲學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民族音樂的構成與演化。在古代,民族音樂成為統治者***社會,為其歌功頌德的工具。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年代,孔子所提倡的“禮”與“樂”,以及在政治上所提倡的“封土建邦”和在文化上所倡導的“制禮作樂”,其實質是在維護宗法血緣制度,***社會秩序。

  中國民族音樂中極大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時也是音樂美學領域中極具美學內涵的範疇。傳統文化中的“和”是指一種哲學思想,講究的是一種長短互補且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模式,在辯證思想中具備一定的和諧統一精神。這一獨具特色的美學範疇極大提升了中國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思想與人文內涵,也使中國民族音樂具備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音樂的美學品質。中國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音聲之和是指相互矛盾的事物中總會有相互統一的一面,中和是指各個組成部分均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各種聲響均呈現出一種和諧之感。民族音樂中所體現出的這種和諧的審美思想是對民族音樂中所體現的思想與人文內涵的一種和諧表現。我們所熟知的音樂由多種元素構成,不同的聲響,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思想情感中都會呈現出一種“和”的審美觀。

  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看,中國民族音樂中所展現的是一種極具哲學的和諧美。中國民族音樂的內容多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文字進行體現,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具有思想內涵的傳統內容。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內容便是一種具有描述性的內容以及由音響來進行展現的具有邏輯性的內容。兩種不同的展現方式體現在音樂中卻是相一致的,均體現出一種具有幻化思想的多元內容。中國民族音樂同時具備一種體現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藝術審美意境。這種基於感性的審美體驗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體現,凝結出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中國民族音樂產生於民間,並廣泛流傳於社會中,其中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我國社會歷史與風俗人情,記載著民族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中總能展現人民大眾對於傳統音樂文化情懷的歸屬感,對於民族價值觀念的一種審美認同感。

  此外,在民族音樂中能夠感受到民族情感始終與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相互融合,重禮教、以樂從禮的觀念在中國民族音樂美學中所展現的則是情感的表達與倫理道德,甚至是社會、政治合二為一,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民族音樂的社會功能。民族音樂除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經驗之外,還能夠產生一種民族情感的體驗與反應。這樣的反應過程所產生的民族感具有一定的民族獨特規律,這樣的規律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形成,通過民族音樂本體形態所反應出的一種民族精神能引發人們一定的民族意識,併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總之,在中國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社會性使得民族音樂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凝聚力與向心力。

  二、中國民族音樂中的意境美

  中國民族音樂講究一種意境美,正是這種獨特的意境之美使得中國民族音樂具有一種虛實相生、陰陽相輔的意境,最為典型的便是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如泣如訴的旋律,時而靜謐時而剛勁,在情景交融中賦予獨特的美感。《二泉映月》中的主題音樂運用較簡單的旋律音型將創作者在經歷漫長人生之後所產生的人生感懷給予詳細描述,其中既有淒涼、孤獨又有一種符合大自然無形韻律的水乳交融,使得聽眾在聆聽到如此悲涼的旋律後對於自己的人生開始反思。

  此時表現出的便是中國民族音樂所獨具的深刻的哲學涵義。民族音樂在獨具一種美感時還會產生一種空靈之美,聽眾在對聲音有著獨特審美感受之時,會悟出一種深刻的哲理,並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審美內涵。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空靈之美是對老子“大音希聲”審美觀的正確詮釋,老子在此處所指出的聲音,並不只是一種無聲之音,更是在講音樂會創造一種悠遠朦朧的意境,“虛”的意境之美中有“道”的存在,只有得“道”才是音樂的最高境界。

  正如琵琶曲《霸王卸甲》作品取材於楚漢垓下之戰,將楚霸王項羽在交戰中的失利以及別姬自刎的悲劇故事淋漓盡致的展現,運用中國民族音樂中特定的定音方式及定音技巧將作品中速度與力度及音響的更替變化進行重新創編,以期產生一種強烈的戲劇性效果。《霸王卸甲》一曲可看做是一種武曲,具有較強的寫實性與敘事性,其中側重表達了內在的情意,從全曲不同的段落中可看出不同的情緒,從多角度揭示了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將該作品的音樂本體特徵進行詳細剖析之後,會對其創作特點及創作意圖有更為全面的理解,從而曲子的文化內涵能夠躍然紙上,當演奏者運用中國民族樂器將該作品展現時,作品中不同尋常的故事便會變得更具一種美感,聽眾所能感受到的不僅是琵琶藝術的魅力更是民族音樂的美。

  中國傳統音樂中所具備的意境美,其中帶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境的本質特徵便是生命的律動,在律動中展示生命的美。中國民族音樂雖然有別於西樂,不像西樂能夠運用和聲、復調等將音樂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中國民族音樂運用自身獨特的表現方式將獨具內涵的帶有生命律動感的音樂展現在聽眾面前。如果說西方音樂是相對穩定的,那麼中國民族音樂便是流動的,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從一種律動中感受到社會、人生中的真諦。在民族審美心理中會將對藝術意境的感知轉化為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從《樂記》中“音由心生”的觀點中可窺探一斑。

  在民族音樂的審美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內心的感受,注重自身的審美取向,並對音樂本質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在心中產生一種心靈律動,真切感受民族音樂所帶來的動人的生命旋律。民族音樂被廣泛運用於多種場合,如慶祝典禮、宗教活動、祭祀活動等等,無論在何種場合中均能夠召喚我們的情緒,引導人們去崇敬、去哀悼。它會使人興奮,亦會使人悲傷,能夠使人在鬥志昂揚的狀態中奮勇向前,同樣會使人在悲傷中潸然淚下。人們在聆聽過程中會產生對於此種音樂相應的情緒,能夠將這種情緒轉化為一種生命的韻律。

  三、中國民族音樂中音樂本體的美學體現

  中國民族音樂中具有一種審美體驗,其中包含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當中國人在聆聽過程中往往會將民族音樂當做是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的物件來進行聆聽,在欣賞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忘我的審美意境。許多傳世的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其原因就在於作品中所產生的一種神韻與情態與生命息息相關。正如無數人在聽到略帶悲壯的國樂時會淚流滿面,進而引發對生命的多重思考,這正是中國民族音樂本體形態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樂曲講述了公元前2世紀楚漢在垓下之戰中,漢軍用十面埋伏的戰爭方法擊敗楚軍的戰爭場面。該作品運用中國民族樂器將對戰爭情節的模仿做到了絲絲入扣。樂曲輝煌與雄偉的風格向聽眾還原了兩軍對峙的場面,向聽眾傳達了啼泣無從的悲壯情感。

  該作品的第一部分將漢軍在大戰前所進行的演習進行詳細描述,展現了漢軍雄渾威武的陣容。曲子的開始部分通過模擬戰鼓聲及號角聲將緊張的戰爭氣氛進行描述,給人一種即將拉開戰爭序幕的緊張感。隨著樂曲的進行戰爭的持續升溫,最後到戰爭的結束,項王敗陣,烏江自刎,此時的曲調令人肝腸寸斷,將項羽在四面楚歌中所產生的心理活動予以細膩的刻畫,並將項羽訣別虞姬時的悲泣心情深入刻畫,在樂曲最終結束之時留下滿地悲涼。

  從該作品的曲式結構及旋律調性的分析中可看出音樂中所富含的美學元素及情感價值,調式調性的轉變在音樂中會始終與作品的情緒相關,在創作中旋律總是貼近生活,力圖還原當時的戰爭場面,並能夠在音樂的描繪中使人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變化與情緒轉化,進而給聽眾呈現一種對於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整體感受。當作品在試圖還原歷史場景時,人們會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重溫這段經典的歷史,進而會產生對於歷史人物的全新認識。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隨著社會的發展也經歷著無數變遷,在中國藝術史這一大的範疇中不斷更新變迭。中國民族音樂的美學本質在於情志的表達。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使得西方藝術觀念與美學思想開始傳入,與我國藝術美學觀念相互碰撞,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開始逐一發生改變。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轉折變化後,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從強調主觀情志轉變為強調對客觀物件一種摹寫與再現。在這樣一種大的藝術氛圍的改變狀況下,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徵同樣發生著改變,其本體音樂特徵亦產生一些相應的變化。在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後,中國民族音樂越來越多的以自身傳統文化為創作基礎,中國民族音樂中多容納多母音樂元素,較多的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立體化的美學特質。

  四、結語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審美內涵具有豐富的文化思想與哲學涵義,對於其中美學因素的分析有助於在時代變遷中弘揚我國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文化思想。弘揚民族音樂中美學特質實際上是在弘揚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更是在剖析美學元素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詳細梳理,並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美學價值進行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本體音樂形態中在注重感受一種意境之美的基礎上,在追求淡泊含蓄美的同時,將音樂思維中所展現出的對於生命的體驗與領悟傳遞給聽者。其音樂形態中既體現出的“和”的藝術境界又體現出一種帶有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價值充分彰顯。總而言之,在聆聽中國民族音樂時,總能帶給人一種震懾心靈的感受,使人在產生一種強烈的審美體驗之時能夠產生一些思想上的昇華以及對人生的感悟,這樣審美體驗來源於民族音樂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澱,更來自於民族音樂中所獨具的美學價值。

 

音樂學論文精選
音樂的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免費範文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
小學音樂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藥學類本科畢業論文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代發表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
數學系本科畢業論文範文發表
數學系本科畢業論文
大學本科畢業自我鑑定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