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轉向“積極”,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育目標,拓展教育內容,優化師生關係,轉換教育過程,完善諮詢服務,改良測量工具,變革評價方式,建立積極的教育支援系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轉向“積極”,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育目標,拓展教育內容,優化師生關係,轉換教育過程,完善諮詢服務,改良測量工具,變革評價方式,建立積極的教育支援系統,培養和激發高職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力,促進其積極、健康、幸福的成長。

  關鍵詞:高職;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王立高***1978-***,男,山東臨沂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4-0014-04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使得心理學在本真價值上實現了平衡與迴歸,其核心是更加關注人的“積極一面”,關注人的積極經驗,注重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重視積極的組織制度建設,目標是激發人的正能量,開發和改善人的積極的潛力,最終實現幸福的理想狀態。基於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和理念,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進行積極的改革和創新[1]。

  一、更新理念:從“負向”轉向“積極”

  高職院校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當前,社會仍存在著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加上就業壓力、學歷層次偏低等原因,導致高職生往往比普通大學生更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傳統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遵循預防和矯治為主的模式,把重點放在關注“心理問題”和“問題學生”上,這導致了多數高職生只知道如何避免負面情緒,而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積極經驗,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內容、方法、途徑等進入一種消極的取向,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相左[2]。積極心理學涉及的領域主要是積極的“人格特質、情緒體驗和社會環境”。基於此,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引、整合教育目標、挖掘豐富的資源、拓寬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改進教育模式,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和價值觀,從關注所有高職生的健康發展目標出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途徑,優化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激勵潛能和培養優秀品質,使他們成長為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人才。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把培養高職生積極人格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把注意力轉移到開發高職生的潛能和積極品質的培養上。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問題”轉化為“發展”模式,由“負向”轉向“積極”,既要聚焦高職生的心理問題,更要把注意力投向大多數高職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體現正能量的積極的、正向人格的培養[3]。

  二、調整目標:從“適應”轉向“提升幸福感”

  受消極心理學模式的影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定位在高職生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重心放在學生的消極情緒和負面認知,主要目標是高職生的適應性調整[4]。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體現積極、正向和發展性的教育活動,它基於人的成長與發展,目的在於培養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增進人的幸福。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面向全體高職生,注重對他們心理潛能的挖掘和心理機能的優化,聚焦高職生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自信、面對困難時的韌性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價值感和自尊等。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本能和潛質,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養高職生積極的心理資本,發掘其成長的潛能,增強其抗逆能力,提升其積極的綜合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樂觀、自信地面對生活和未來,提升幸福感[5]。以積極心理學昇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將除錯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相結合,促進高職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其主觀幸福感,培養其良好的自我意識,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發展健康的人格,開發其樂觀、希望、韌性、責任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引導高職生學會對事、對己、對人和對周圍環境的積極應對的態度、能力和技巧,提高高職生生存與發展的心理能量,增強其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主動追尋幸福的能力。

  三、拓展內容:從“關注消極心理”轉向“開發心理潛能,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

  心理學關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人類的消極的心理問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也採取了這種存在偏差的方式,更多的是關注個體消極心理問題的預防和處置,關注的是高職生心理“消極”、“負面”的方向[6]。積極心理學則聚焦於個體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和積極的社會態度。積極的認知加工包括樂觀、自信、希望、韌性、智慧等內容;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包括快樂、興趣、滿意和幸福感等內容;積極的社會態度包括利他、寬容、社會責任等內容[7]。因此,要實現心理學價值的迴歸,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從“消極”轉向“積極”,豐富和發展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開發積極的教育資源,其核心內容涵蓋培養高職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包括學習、生活、人際和自我***、積極的人格塑造***包括能力和潛在的積極行為等***和積極的社會支援系統的構建和使用,也就是全面涵蓋人格、認知、體驗、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全面關注高職生的發展。要開發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承載這些積極的內容與資源,注意實現顯性與隱性、必修與選修課程的有機結合,建立與完善積極的課程體系,課程要彰顯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還要體現高職生對多元化與個性化課程的需求。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要開發高職生積極的“認知、情感、行為和關係”,以及積極的個性,開發高職生心理潛能,培養其積極的心理素質。

  四、優化主客體關係:從“單向、對立”轉向“平等、民主與和諧”

  雖然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也注意到師生間關係的平等,但在實踐過程中,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師生之間的關係常常被視為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一種“我講你聽”的單向的對立關係[8]。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積極的自我管理者,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愈能力,都具有積極向上成長的人生態度和潛力[9]。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師生都是發展與成長中的個體和主體,他們之間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對立的師生關係。就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本身而言,它不僅是讓高職生獲得成長與發展的過程,而且還是師生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關係都是平等的、和諧的。因此,教師不僅要用積極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還要重視教師個人的自我成長,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和利用教師自身的積極心理來幫助和影響學生的成長。教師要發展並培育自己和學生的積極心理,要以“積極”的姿態來“滋潤”學生,教學中融入體驗、互動等關鍵要素,且要形象、生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使用平等、和諧、積極的詞彙,彼此尊重,共同分享,互相欣賞,和諧快樂,體驗福流、體現民主等,培育和發展高職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為高職生營造平等、積極、民主、和諧的心理成長氛圍。

  五、轉換過程:從“感知”轉向“積極體驗”

  傳統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傳授知識,從“知”的角度入手,多沿用“心理現象解讀――心理問題分析――探究應用策略”的模式來讓高職生理解與掌握心理學知識。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與評價過程中,注重對高職生心理學知識的考核,考核其對心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職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明顯的存在缺失和不足。積極心理學認為,需要通過積極“體驗”來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從而促進他們的發展與成長。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要調動高職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積極性[10];內容的設定要滿足學生的需要,選擇最貼切他們的主題,並從積極的角度與高職生一起來探索和解釋這些問題;具體的教學中則要多設定團體活動與輔導、案例教學、情境設計、素質拓展、心理情景劇等,讓高職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多增加積極的體驗,在體驗中建立積極的心理狀態。這樣,高職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再是旁觀者,不再是知識的感知者、接受者,而是活躍的參與者、主動的體驗者,在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高職生都可以充分獲得積極的體驗,收穫積極的感受,產生積極的情緒。這樣,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側重對知識的感知,轉向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為主渠道,以積極諮詢、積極干預為重要輔助手段,以高職生的體驗、合作、參與、活動、內省為主要形式,培養高職生積極人格,促進其健康成長。

  六、完善諮詢服務:由“預防與矯正”轉向“積極、提升生命質量與意義”

  關於心理諮詢,似乎更多的是讓我們去自動地關注問題和缺陷、痛苦和病態,而不是個體的優勢和資源;同樣也讓我們自動地產生這樣的假設:只有“去除”或“擺脫”這些橫亙在我們眼前的障礙,生活才會“恢復”正常,或變得幸福起來。高職心理諮詢服務也是在這種思維或認識下開展的。高職心理諮詢與服務,不應只關注高職生的痛苦、迷惑與掙扎,不應只關注預防與矯正,而應關注高職生更“明亮”的內容,比如優勢、快樂、希望、投入、創造、目標、動力、趕集、接受、隱喻、資源與成長等[11]。在高職心理諮詢服務過程中,不僅要幫助他們面對人生難免會遇到的痛苦與挑戰,幫助他們消除抑鬱、焦慮、憤怒或創傷的症狀,更重要的是還要幫他們過上一種豐富而美好的生活。所以心理諮詢要立足高職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特色,採取積極的心理輔導方式,促進高職生心理健康和職業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活動主體上,需要教師輔導、朋輩諮詢與個體自助的有效結合。開展心理沙龍、Cosplay、心理劇等活動可將這三者的功能統合在一起。在活動範圍取向上,需要團體輔導與個體諮詢、個別訪談有效結合。從教育功能取向上,需要預防性、矯治性輔導與發展性輔導有機結合。從教育媒介上,需要網路平臺、紙質媒體與心理宣傳相結合。還要立足高職生的心理需求,構建積極的心理安全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自查、普查與排查相結合的“學校-系部-年級-班級-宿舍”五級預防體系,構築學生心理安全防線,在危機事件中,還要適時給予相關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積極的心理干預,避免危機事件的影響和擴充套件[12]。

  七、改進工具:從“測量消極”轉向“評估積極”

  評價和測量是心理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傳統的SCL-90量表、SAS量表以及其他的許多心理學的評估和測量,多反映的是被測者消極的、病態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一個人即使有再多的問題,他也肯定有積極的方面。積極心理學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與測量變得更積極、更準確,也更有現實意義,實現了心理學價值的平衡與迴歸。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開發與應用積極的評價指標,研製積極的測量工具,採用積極的測量技術,實施積極的干預[13]。高職生心理的測量,不同於過去強調的病理學的評估和干預,測量工具的選擇目的是引導高職生關注和挖掘其最積極的品質、特質和潛能,關注其獨特個性,注重評估其幸福感、樂觀、希望、滿意度、積極情緒、成長動機、和諧人際、積極自我等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儘量通過採用正面的、有效的、積極的心理測量工作,通過測量與評估個體的積極心理,著手打造良好的環境,以極力發展個體積極的品質[14]。

  八、變革評價:從“診斷、終結性評價”轉向“形成、發展性評價”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需要建立一個積極的教學環境,而教學評價就是教學環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評價,應該削弱甄別與篩選功能,加強其發展功能,通過其導向作用構建起積極的教學環境。要在診斷、終結性評價中加入階段性的過程評價,轉向形成與發展性評價[15],從反思、轉變、生成的角度考察高職生的心理成長過程,通過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高職生日常行為的變化中考察其進步;評價主體要注重多元化,將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評價相結合,在多元主體評價、自我分析報告、情景性測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中,督促高職生用積極的心理理念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質,實現評價的診斷、鑑定、激勵、導向與改進等功能,全面考察高職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心理資本、情緒情感等方面動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與成效[16]。

  九、升級支援系統:從“單薄”轉向“構建積極的組織系統”

  由於對內涵理解存在偏頗,傳統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經常與學校的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也相對單一,渠道過於狹窄,這不能很好地實現高職生人格的培育和健全發展[17]。積極心理學重視積極組織系統、積極社會環境的構築。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完善的、積極的組織系統,這個系統要以學校為主體,以高職生為中心,由家庭、社群和社會共同參與[18]。高職院校要努力營建能夠促使高職生積極人格養成的教育環境,要構建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全面實施“課程教學體系、宣傳教育體系、日常諮詢輔導體系,素質開發體系和危機干預體系”的有機結合,要形成全員參與、全面滲透的積極氛圍。高職院校還要建立與家庭、社群和社會協同聯手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貫徹積極心理學理念,以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為指引,充分發揮這個積極組織系統各自具有的情感的和資源的優勢,在積極的層面,幫助高職生挖掘潛力,激發活力,鼓勵他們學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以便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尊嚴。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在這個積極的組織系統中,要繼續擴大教育渠道,創新教育形式,充分發揮其功能,促進高職生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幸福提供源源不斷的積極能量。

  參考文獻:

  [1]王志賢,張紀霞,錢錚.心理資本視角下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J].職教論壇,2014***2***:27-30.

  [2][5][14]麻彥坤.論積極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09***3***:42-44.

  [3]魏敏.基於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4***14***:83.

  [4]寧順穎.高職院校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模式[J].當代教育科學,2011***17***:55-57.

  [6][8]羅嗣安.積極心理學及其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學園,2012***2***:14-15.

  [7]黃俊.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兒童文學及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3***:18-20.

  [9]李春傑.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預防策略[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3***:81-83.

  [10]莫殷轉.90後高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引導策略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169-170.

  [11][澳]George W. Burns.積極心理治療――幸福、治癒與提升[M].高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12]王立高.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3***:86-88.

  [13]劉燕,謝鋼.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82-85.

  [15]楊忠健.淺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體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9***:10-12.

  [16]許志紅,郝麗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0***1***:117-119.

  [17]周愛軍.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江西師範大學,2005.

  [18]張博,王婷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77-8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積極心理學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基於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學生誠信倫理道德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