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經濟關係的參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當今社會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發展》

  摘要:文章以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為切入點,對當前職業教育體制與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矛盾以及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式變化、壓力增大的原因、職業學校與當地經濟發展作了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職業教育 地方經濟

  一、地方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間存在矛盾

  1、地方經濟與職業教育模式的矛盾。利辛縣位於亳州市東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轄23個鄉鎮,面積2005平方公里,總人口1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3.74%,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巨大。但地方經濟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樣不如人意,地方經濟只處於解決溫飽的水平,而且城鎮化水平相當低,城鄉差距比較大。地方的職業教育就是在這一環境中曲折發展的。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也是針對性教育,職業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要求而獨立存在。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職業教育首先要立足本地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是瞄準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規格,最後才看職業崗位的技術提升和技能的升級。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職業學校的教育模式仍在沿用著老一套,第一是較多地偏向於"職業教育普教化"現象。一些學校仍實行傳統的研究性教育模式,加大基礎課的比重,削弱了職業技能的訓練,或只是根據相關專業進行縮減,沒有自己實用的東西,實際上就成了普通教育的"壓縮餅乾",失去了職業教育的特色。第二是頻繁的攀升現象。許多職業學校將學生職對口升學的比例作為自己教學質量和辦學成功的標準,片面地追求對口的升入率。其實對口高考只能作為職業學校提高就業率和學生提升自己的一種方法。職業學校需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培養的是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術工人,是既會講理論,又能動手搞操作的高階技術人才。

  2、地方經濟發展對職業畢業生就業意識的影響。通過對本校2011年畢業生的就業意向進行了調查,調查物件中願意在本地就業的為1%,願意到外地就業的為11%,願意參加對口高考的為88%。從資料可以看出地方經濟發展越弱,越難留住學生,職業教育不能為當地經濟服務。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供求失衡。我們的畢業生應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狀況、自己的綜合能力、素質,合理評估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與擇業觀,合理規劃職業與未來,給自己建立一條切實可行的人生路。

  二、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現狀,把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確定辦學定位

  人才是靠經濟來支援的,發展經濟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根本途徑,地方各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方面不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規劃目標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向應保持一致性、同步性。

  職業學校在確定辦學方向和專業設定時,應儘量瞭解當地經濟發展的狀況,密切關注當地經濟發展和規劃目標,並以此為導向來確定學校自身的辦學方向,做到定位合理、準確。職業教育應關注不同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和規劃目標,把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保證質量、受社會歡迎的高階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三、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三個導向"為核心,加大教學改革力度,確保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堅持"三個導向"的辦學理念,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三個導向"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所以首先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也是以市場為導向,對企業來說,是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對職業學校來說,是培養出圓滿完成學業、懂理論、會操作、適應社會需求的畢業生。企業產品的銷售過程,正是職業學校畢業生走向社會的過程。畢業生能否順利、充分就業,對樹立學校社會形象、打造品牌,促進其健康穩定地發展至關重要。由此,可以說以就業為導向就等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即培養出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綜合素質方面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必須充分遵循市場執行的規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下,實現學校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從另一方面講,職業教育是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它的切入點就是學校所在地及周邊的地域。因此,研究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必須首先研究地方經濟結構特點和發展趨勢,換句話說,探尋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就是探尋職業教育在本地發展的潛力。只有準確地把握地方經濟發展的脈絡,才能掌握其發展的趨勢,才能保證職業教育健康、穩定地發展。

  2、要使職業教育長期、穩定地可持續發展,職業學校要深化改革。職業學校的辦學應面向社會和市場需求來調整專業結構、專業設定及專業培養目標;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推進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積極開展新課程和新教材,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抓好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採取"產--教--學--研"結合,校企聯合等教學方式,建設一批適應市場需要的精品專業,增強職業學校的社會適應能力。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能力,爭取實現學習實訓的時間為一年,達到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目的,從而使學校的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的貼近。學校按地方企業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要求,採取針對性教學,實現教學現場與生產現場同步,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地方企業,縮短了畢業生思想觀念和實際工作角色的轉變過程;另一方面,使地方企業真正瞭解學校,更好地考察我們的畢業生。在師資建設上,增加教師的職業意識,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快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步伐,逐步擴大教師在職培訓和學歷提升力度,專業課程教師應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學校的實習實訓制度,教師每年都要到企事業單位或基層單位進行一段時期的專業實踐,以此作為其升職、晉升的必要條件,積極推進"名師工程",加大人才引進,改革學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職業教育促地方經濟的發展,用地方經濟的發展帶職業教育的提高。

論述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論文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教育與經濟關係的參考論文
探討教育與經濟關係的論文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論文
國防教育與軍事訓練的結課論文
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與家庭教養行為關係的研究論文
與教育心理學有關的參考論文
關於賞識教育的參考論文
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考論文
關於教育研究的參考論文
教育學關於班主任工作的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