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誦讀感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國學課程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準確把握好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著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加了是小學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小學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教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溫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學生熱情,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定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心。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入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說,只是偏愛文學,喜歡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所有的節目不免心生疑惑:為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裡,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哲理,讓人們彷彿徜徉於知識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第二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小學組在市二小舉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陪同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匆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爍,人群攢動。舞臺兩邊大螢幕上的字滾動著。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裡認真觀看起來。

  朗誦、著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興趣。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裡,孩子們的語言一定變得豐富靈動,也一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篇二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於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後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是沒有時間性的,它永遠不會過時。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縱覽歷史,橫觀現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先進科技,就會落後,受人宰割;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甘願為人奴隸。

  國學經典的誦讀則是喚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為作為中國的經典文學,現在已經被外國人當作研究的物件了,他們的那種崇拜超乎了我們的想象,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學習經典名著更是責無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於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後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是沒有時間性的,它永遠不會過時。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縱覽歷史,橫觀現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先進科技,就會落後,受人宰割;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甘願為人奴隸。

  國學經典的誦讀則是喚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為作為中國的經典文學,現在已經被外國人當作研究的物件了,他們的那種崇拜超乎了我們的想象,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學習經典名著更是責無旁貸。

  但是現在的小朋友對於經典的誦讀沒有一個好的意識,因此要給小朋友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小朋友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習國學經典。教育學研究表明,0-13歲的孩子在無意識的輕鬆狀態,可以同時接受5-10種資訊,只要重複的聽,就能無意識的背大量知識,就像不知不覺能背電視裡的廣告語一樣。

  蒙特梭利經過大量實驗表明,孩子運用“潛教育”記憶驚人,一篇課文,孩子聽5-10遍就有印象,聽20-30遍很熟悉,聽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誦,聽100遍孩子終身不忘。蒙特梭利把這稱為“潛教育”,弗洛伊德把它稱作“潛意識教育”。而善仁國學早教機就是運用潛教育原理,讓我們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善仁國學早教機,修國學文化,德聖賢智慧;善仁國學早教機,輕鬆學習國學經典。

  中華古詩文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美不勝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範,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種特殊感悟和認知,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讓小朋友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紮實的文學功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作為“引路人”的教師,無論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考慮,還是基於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責無旁貸地要重視起經典作品、古詩詞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經典作品、古詩詞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和探討,要積極參與其中,和學生共同背誦經典作品、古詩文,共同發展成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最後我要說的是:讓我們運用善仁國學早教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吧!

  篇三

  和孩子一起誦讀國學經典,感悟頗多。作為家長,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真的獲益匪淺。怎樣教育孩子?從哪些方面做起?都是值得家長們深思的問題。《國學經典》以奇特的魅力向我們展示了“習禮儀”、“重學習”“勤勞動”這幾個方面的要義精髓。

  讀完這本書不能說能夠完全改變孩子的什麼,但至少可以作為一種儲備,就像我們現在能隨口說出《鋤禾》這首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所以學一定會有所用,對以後的成長會更有幫助。她自己也會有所體會,即使現在是出於一種懵懂的狀態,即使現在只是脫口而出的一個個字眼,相信啟蒙教育的作用對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將“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經典誦讀”這個幾個環節安排的僅僅有條,從理論到實踐的故事,讓孩子與國學走近,聆聽國學的聲音。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能不斷較深孩子對“經典”的印象。

  從書本到實際生活。從心開始,與孩子學習同時和孩子交流溝通,會幫助家長更進一步瞭解孩子,伴隨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家長與孩子成為好朋友,好夥伴。經典之所以流傳千古,因為它有讓人們捧讀的偉大價值,讓世世代代的人不斷反思與進步。作為華夏子孫,大家都是幸福的,數名教育家為我們指點迷津。好好讀,認真讀這本書,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創造一種環境和氣氛,讓孩子真正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要義。

  我覺得經典的要義可以解釋注出來,更方便孩子閱讀。雖是小小的一本書,但它承載了民族的精華,它重如泰山,值得家長和孩子細細品讀。讓孩子真正從中受益,就的繼續讀《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誦讀稿
國學經典誦讀徵文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誦讀感言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作文
國學經典誦讀感受作文
國學經典誦讀感想
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讀後感作文
國學經典誦讀會讀後感
國學經典誦讀弟子規有感
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讀後感
高中國學經典誦讀讀後感
國學經典誦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