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中,貸款業務所佔的比重最大,也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獲取利潤的主要渠道。在當今錯綜複雜的形式下,防範信貸風險依然十分必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一***資訊不對稱

  資訊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執行中的任何一項交易中,如果交易雙方所擁有的與該項交易有關的資訊是不對稱的,就會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資訊不對稱發生的時間來看,不對稱資訊可能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稱為事前不對稱,也可能發生在簽約之後,稱為事後不對稱。事前不對稱資訊會引發“逆向選擇”;事後不對稱資訊會導致“道德風險”。而授信活動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導致信貸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

  資訊經濟學把在交易中擁有資訊優勢的一方***知情者***稱為代理人,將不具備資訊優勢的一方***不知情者***稱為委託人。在商業銀行授信活動中,借款人對其自身的情況以及貸款專案的風險擁有更多的資訊,而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情況以及信貸用途和風險可能缺乏瞭解,這種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在信貸合約簽訂之前擁有資訊的不對等,有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因為商業銀行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獲取較高收益率,必須提高利率水平。由於它無法瞭解所有專案的風險程度,銀行只能根據市場上各個專案的平均風險程度決定貸款利率。這樣,低風險專案由於借貸成本高於預期水平而退出借貸市場,而那些願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風險專案,“逆向選擇”由此產生,而貸款的平均風險隨之提高。即使商業銀行採取了抵押貸款這一風險防範措施,逆向選擇依然會存在。這是因為,達成抵押協議的抵押物很可能是低質量資產或是資產淨值低於抵押金額的資產。這樣,當銀行貸款不能正常收回時,抵押物不能補償資金損失,銀行不良資產就形成了。

  在信貸合約簽訂之後,企業在貸款執行過程中,由於商業銀行對貸款資金的實際使用狀況、投資專案的風險和收益等資訊的瞭解肯定少於借款人,同時由於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貸員素質、經驗等事後監督成本高昂的因素制約,商業銀行對隨時追蹤借款人貸款使用情況的資訊所需花費的大量人力和費用力不從心,於是貸款企業就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動機,隱藏資金使用的真實資訊,採取不完全負責的態度,從而可能導致信貸資產損失的發生。

  總之,如果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是高效率的,並且是無成本或低成本的,通過縮小資訊不對稱的缺口,就可以有效地分配信貸資金並確保資產質量。如果資訊不對稱的缺口在擴大,就會導致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篩選和監督的失誤,從而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趨於惡化。

  ***二***信貸合約的不完全性

  信貸合約是一種典型的不完全合約。由於信貸合約不可能是完全合約,從而導致信貸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信貸合約的不完整性與人的有限理性有關。一方面是由於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和不確定的;既有巨集觀的,也有微觀的;既有企業內部的,也有企業外部的;另一方面是銀行信貸管理人員對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有關授信活動的資訊的收集、篩選、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資訊的驗證等會受到限制。

  由於有限理性與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商業銀行既不可能在簽訂授信合約前把與合約相關的全部資訊寫入到合約的條款中,也無法預測到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偶然事件,更無法在合約中為各種偶然事件確定相應的對策以及計算出合約事後的效用結果,同時也會增加授信合同的監督費用和維護費用。由此而導致的不完全信貸合約就意味著信貸風險可能發生。

  ***三***信貸資產的專用性

  資產專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於不同的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與沉入成本概念有關”。其涵義是有些投資一旦形成某種特定資產***物質資產或人力資產等***就難以轉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夠再配置也要以重大經濟價值損失為代價。與資產專用性對應的概念是資產通用性,它可以被表達為資產專用性接近和等於零。

  金融交易中資產的專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資產的流動性程度,流動性高、可轉換能力強的金融資產,其專用性就差、通用性強;而流動性低和可轉換能力差的金融資產,其專用性就強、通用性就差。現金和活期存款是流動性極高的金融資產專案,其流動和轉讓的成本就低。股票、債券的流動性較差,其轉換與變現所支付的成本相對較高。銀行的信貸市場是一個協議市場而非公開市場交易,貸款大都具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資產的專用性特徵明顯、轉換能力差。要保證貸款的安全、防止違約的發生,必然耗費大量的資訊收集、分析費用以及談判、簽約、事中檢查和事後監督等費用。信貸資產的專用性容易引發機會主義行為,形成信用風險。

  ***四***高負債經營

  商業銀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負債經營,即使按《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充足率也僅為8%,其中核心資本僅為4%。所以,商業銀行資產形成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存款。與銀行信貸資產相比,存款具有高提取性、高流動性和短期限性,導致商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在流動性與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不匹配,一旦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大量形成,就會加劇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在流動性與期限性的不對稱、不匹配,從而有可能導致銀行擠兌風潮出現,甚至銀行倒閉。因此,銀行高負債經營的特點要求銀行加強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

  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

  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促進信貸業務管理模式的轉變,從片面追求利潤的管理模式,向實現“風險調整後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轉變;從以定性分析為主的風險管理方式,向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管理方式轉變;在注重單筆信貸業務風險、分散管理的模式的基礎上,加強信貸業務組合管理。通過信貸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可以準確識別和計量信貸業務的風險成本和風險水平,從而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提高銀行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

  信貸風險管理的實施程序

  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能夠及時採集、監測、度量和調製各種風險;另一方面這個系統要能夠對銀行的各種行為提供完善和全面的決策依據,為未來的風險控制和失誤改正提供準則,也為各種監控提供手段和工具。

  ***1***風險管理的實施程式

  構建風險管理體系,首先要保證這個機制的適用和實用,同時還要保證這個機制的有效和及時,因此,這個系統應該遵從風險的本質規律來制定程式。

  1.對風險體系進行系統研究和分析,保證銀行確立風險管理目標,併為如何選定管理模式打下適用的基礎。

  2.確定銀行所應對的風險分類和結構,以便所建立的風險管理機制有明確的控制和管理物件。

  3.選擇準確的風險訊號,確定對風險訊號的採集標準和時間間隔,保證對風險狀態瞭解及時和準確。

  4.根據銀行自身實際選擇適用的風險度量方法。

  5.根據以往風險失敗案例和風險事件的分析,確定風險臨近或發生作用的銀行安全閾值,以便作為風險評估的基本標準。

  6.確立風險預警系統和中間控制過程,不僅通過人力和組織結構上予以保證,而且應儘可能通過電子資訊系統等技術手段實現上述目的。

  7.建立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明確各個風險管理部門職責,併為銀行選定具備風險度量和控制能力的專業人員。

  8.建立風險控制指令和對風險處置的行為標準,並與風險預警訊號採集和度量建立對應體系,保證銀行風險管理的連續性。

  9.保證銀行風險預警調節傳導的有效執行,控制各個風險管理工具和手段的應用效果,同時確保銀行與外部管理部門風險協商機制通暢執行。

  10.確定當風險進入後期轉化階段時,銀行需擬定對風險處置、轉移和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方案,提高風險抗禦能力。

  ***2***風險管理的實施程序

  信貸風險結構決定著一筆貸款的各個風險基點的作用強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同時由於時變屬性的影響造成信貸風險的結構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因此,銀行的風險管理需要按照這種內在的本質和邏輯規律來實施,儘可能將風險的各種關聯和過程在一個完整預警體系中得到控制。

  

信貸風險如何管理
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相關知識
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
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國內商業銀行加強集團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策略
信貸風險管理師是什麼
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
炒外匯風險管理的必讀語錄
加強糧食收儲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的必要性和完善
現代企業財務實行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