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是怎樣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資源運營中的“資源”是廣義的概念。它指一切有使用價值和利用價值特質的,物質類和非物質類形態的、產品類和服務類形式的客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生產要素

  當企業確定了自己的總目的和多目標綜合體系以後,在其隨後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她就要充分發現、發明並積極利用“自己可支配的一切”來實現自己的預定目的。但這所謂的“自己可支配的一切”是什麼呢?可以說,在迄今為止的經濟與管理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解釋都不是十分令人滿意的。

  歷史上,人們認為企業“自己可支配的一切”其實就是企業的所有生產要素,他們對生產要素的組成進行了大量的討論並且分成有限可列元素和無限元素兩大論點。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有限可列元素

  先來看有限可列元素的論點。西方經濟學的論點仍然是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在其著名的“生產三要素論”中所認為的:“生產要素是經濟中的生產性資源,分為勞動、土地和資本。勞動是人的腦力或體力的支出;土地包括各種自然資源;資本包括所有的裝置、建築物、工具和其他可以用於生產的製成品”。但此後不久,人們意識到企業家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稀缺的資源”,因此企業家又被列入到生產要素中,成為“第四生產要素”。雖然此後的一段時間內有包括龐巴維克、傑文斯、克拉克等在內的不少的經濟學家曾有過關於資本的不同看法,但是傳統經濟學的主流觀點始終認為,企業的生產要素就包含四個部分: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同時,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生產要素的內涵與範圍還在繼續擴大,人們還是不斷地向生產要素的家庭內新增有限而可列的成員。比如到了現代,生產要素的範圍已經擴充套件到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在內。但無論怎樣新增元素,有限可列元素論點堅持認為生產要素的內容有一個確定的範圍,並且隨著經濟與管理學的發展,這些元素是可以被列舉出來的。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無限元素

  然而,也還是有天才的學者們很早就已經把生產要素的範圍擴充得非常之大甚至無限,這就是無限元素論的觀點。因一般均衡分析而得到經濟思想史學者讚賞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在1874年發表了《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他在書中從生產資源與資源提供的服務之間的基本二分法出發,把一切生產資源均定義為資本,而將資源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定義為收入。按照瓦爾拉的意思,企業的生產要素顯然是“一切生產資源”。到了現代,瑞士聖蓋倫大學戰略管理學教授彼得·戈麥茲在其《整體價值管理》一書中呼籲企業應該開發所有的內部和外部潛力來提高其整體價值,同時,他還把企業生產要素的範圍又進一步擴大到了極致,以至於“公司要利用每一種甚至是還沒有開發出來的可能性”。雖然戈麥茲意識到了企業的生產要素包括一切“可能性”,並且他覺得“它們可能蘊涵於如下領域:採購、後勤和資訊系統、人力資源、改組和接收、合資經營和重組方案”,但他卻沒有指出這些 “可能性”具體包括什麼內容。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擴大的範圍

  無論如何,從歷史的發展事實和趨勢看,企業生產要素的範圍是在不斷擴大的,這說明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認為企業運營時所需要調動和考慮的“自己可支配的一切”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而且絕對不限於時下被絕大多數的人們所認為的“資本”的範圍。然而,時下關於企業運營方面的書籍、 論著、學說等往往都把企業“自己可支配的一切”簡單地等同於“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的企業資本——這個在從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綜合派、新劍橋學派一直到新奧地利學派以來一直被爭議的名詞和概念。這樣,理論的狹隘與慣性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維,使包括絕大多數人在內的企業經營管理界的人們一直錯誤地認為企業僅能依賴自己的“資本”來運營,卻有意無意地丟掉了更多、也或許更有利的其他“自己可支配的一切”。從而在許多企業裡出現了一種雖然擁有大量閒置的可用資源,企業卻熟視無睹或舍近而求遠地到處尋找無用或代價更為高昂的資源的浪費和荒謬的現象。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全面資源的觀點

  企業的運營必須充分發揮和利用“自己可支配的一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跳出思維定勢在企業資本的狹隘圈子,而將所有可以被企業支配並且能有助於 企業實現其目的、有助於企業使其所有利害相關者都能受益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無形的、企業有產權和無產權的、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一切”視為企業運營的資源。為了與資本以及以往的傳統的資源概念相區別,我們稱這個“一切”為全面資源。全面資源的觀點不同於有限可列元素論和無限元素論中的任何一個。全面資源論的觀點認為,企業的全面資源因其物質的存在性而在客觀上或從長期來看是無限且不可列的,但在短期內或在某一時點上由於人們認識上的侷限性、客觀操作環境下的約束性而使得企業的全面資源是有限且可列的。任何一項資源,它能否成為企業的全面資源必須也只需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兩個最基本的特徵: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基本特徵

  ***1***可以被企業所支配。哈佛商學院的郝沃德·斯第玢森指出:“創業者在企業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會努力做到用最儘可能少的資源來推進企業向前發展。他們並不是要擁有他們所需的資源,而是要控制這些資源。使用這種方法的創業者會減少把握商機過程中的一些風險。……沒有資源所有權的創業者在選擇經營企業還是放棄企業時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對資源擁有權的代價就是其內在的不靈活性。……事實上,不佔有資源比佔有資源更有優勢,選擇更多。”美國著名創業學專家傑弗裡·蒂蒙斯在其被認為是世界上創業領域中最具先導性的著作之一、被《華爾街雜誌》與《成功》雜誌稱讚為“經典的 教科書”、被《INC.》雜誌列為企業家必讀的十本書之一的《蒂蒙斯創業學譯叢》的《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第五版***的前言中說:“資源與創業者的關係就如同顏料和畫筆與藝術家的關係那樣。在創作的靈感尚未付之於畫布之前,它們顯得毫無生氣。

  成功創業者在控制捕捉商機所需的極有限的資源方面有著特殊的態度、戰略和技術。對資源的所有權並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對其他人的資源***即包括金錢方面也包括非金錢類的資源***的控制和影響。非金錢類的資源通常比大家一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因此,企業是否擁有、該資源是否是物質、是否有形、是否存在於企業內部等都無關緊要,這裡只強調該資源是否可以為企業所支配。不能被企業所支配的資源即使再有增值價值,也不能被列入企業的全面資源。

  ***2***能有助於企業實現企業目的。換句話來說就是,該項資源對企業而言一定是有用的而且是正的效用。有些資源在短期內可能因企業本身的技術、觀念、思維、知識等原因以及企業外在環境的約束等原因而暫時“無用”,但只要我們預期或相信他們將來會對企業“有用”,那麼我們就認為它是有助於實現企業目的的,並且把它歸為全面資源的範圍。

  與其他關係

  全面資源觀念與以往資本、資源觀念的關係,恰如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的關係。愛德華·德·波諾在他的《橫向思維的創始人》一書中說:“縱向思維是在挖深一個洞,橫向思維是試著在別處挖洞。”

  因而,成功企業的運營應該是“試著在別處挖洞”的範圍更廣闊、更有效、更系統、更集約式的全面資源運營,而非傳統的簡單資本運營。

運營流程是什麼
產品運營的三個層面
相關知識
資源運營的轉變過程是怎樣的
星球的形成與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皰疹是怎麼樣形成的皰疹的傳播過程是怎樣的
蟬一生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
元朝的滅亡過程是怎樣的
滿天星的養殖過程是怎樣的
種植牙的過程是怎樣的
三峰山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鎮南關大捷的過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