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致富的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在世界各國,創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在這個創業時代裡,很多人從餐飲行業找到了致富之路,看看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一:

  用《從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撈:水平創新達到極限之後

  人是海底撈藉以安身立命的資本

  海底撈“服務差異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

  那本大家都耳聞過的黃鐵鷹先生的《海底撈為什麼》已經把海底撈怎麼把“服務差異化”做到極致解釋得很清楚了,在這裡省去一千字。簡單地說就是把員工當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權。

  海底撈的創新在“服務差異化”,也就是我們一提海底撈就想到等位免費飲料、修指甲、遞熱毛巾、比家還乾淨的衛生間、舞麵條等等。

  “服務差異化”,對白手起家的海底撈來說,其實是一種“低成本”創新,創始人張勇先生把服務員當家人待,讓員工滿意,然後員工讓顧客滿意,每個服務員都憋足勁把服務做出花來。結果是:

  1.將服務變為營銷,每個服務員都成了銷售,海底撈服務員說他們是怎麼“一桌一桌抓客戶”的,這個“抓”字非常形象。

  2.員工滿意帶來餐廳供應鏈和整個管理流程的改善——他們無意間實現了日本企業擅長的現場管理和精益管理,員工根據現實情況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把張勇當恩人、把企業當家,就會替他們著想怎麼做最好***又省錢,客人又滿意***怎麼來。

  3.因為充分相信員工,海底撈沒有現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沒有條條框框的績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績效會把員工假設為偷懶和沒頭腦的,海底撈則是讓員工大膽幹。

  “服務差異化”使海底撈實現低成本擴張,短時間內建立了競爭優勢,在火鍋這個低門檻的、紅海中的紅海殺出一條血路:從1994年在四川簡陽開辦第一家海底撈,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開到西安,截至2014年底在北上廣深等國內29個城市有110家直營餐廳,還把店開到了國外——新加坡2家、美國洛杉磯1家和韓國首爾1家直營餐廳。

  對海底撈來說,這一個個員工——被激發得時刻滿血的人——就是實現創新的根源,也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資金、店面、裝修什麼的都不是。

  “服務差異化”的邊際

  但我們不得不說,以人為核心的服務差異化是有邊際的,尤其對海底撈來說,把人當做核心資源和創新的基礎的時候,問題來了。

  邊際在哪裡?

  1.供給有邊際:超越預期的服務不可能永遠都有。

  其實張勇自己就對“服務”創新的邊際有清晰的認識。2012年海底撈進入新加坡,張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希望媒體幫助客人降低對海底撈服務的預期,他說,“因為網路的關係,大家現在提起海底撈,都覺得很神奇,好像海底撈很好;但是如果你抱著這種想法來,肯定會失望。”當時人們以為他是謙虛,其實他說的是真的。

  2.服務好的基礎是員工滿意,但員工滿意越來越難,換句話來說,成本越來越高。

  一方面是員工的構成在變,80、90後和十幾年前的員工的期望是不一樣的,要滿足他們的期望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入。

  管理成本也更高了;而當企業變得更大,一百多家店、2萬多人時,如何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之間找到平衡就變得很關鍵了。但這並不容易,要知道海底撈創新的核心就是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流程規則要把這個破壞掉會要命的。

  3.讓海底撈覺得合適而又合格的人,是有限的。

  張勇就曾經說過,制約海底撈開店速度的不是資金而是人,得有了合適的店長和一批人馬才能開店。而這樣合格的人不是不可以複製,但速度慢,費時間的事換句話說就是成本高。

  4.市場規模有邊際。火鍋其實是一個餐飲行業的細分,它的規模是有限的。

  市場規模的限制、開店速度的限制又讓員工的晉升渠道變窄,晉升機會少,員工滿意度降低,合格的人就越少,對海底撈來說,這無異於陷入一種兩難。

  總結起來,海底撈的核心資源是人、架構,這些複製起來是不容易的,在餐飲業整體服務水平偏低的環境下,好到變態的服務讓海底撈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壟斷優勢”。

  但是這種優勢,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比如整體服務水平的上升,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正在慢慢淡化了。海底撈內部,人是關鍵因素,但合格的人越來越難找,一個原因是,海底撈員工橫向發展的空間又有限。

  因為,個體的服務只有在海底撈這個企業內部才是有價值的。現有人的激勵也越來越難:員工成長空間受限,海底撈無法快速的擴張的時候,員工的上升通道受阻,必然出現不滿。

  除了在服務上花樣翻新,海底撈似乎很久沒憋出大招了,能不能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從傳統行業的窠臼中跳出來,這取決於張勇和他團隊的選擇以及行動力。

  2014年起海底撈加快了擴張速度,據說2015年要在全國加速開更多店,好多店址都選好了。也許,海底撈還會經營下去,會變得更大,只是不再是個神話。

  二:

  雕爺牛腩的網際網路營銷

  雕爺牛腩略顯不同——雕爺,原名孟醒,淘寶精油第一品牌阿芙的的董事長,漂網董事長,雕爺2003年創立阿芙精油,其後的北京漂網成立於2009年7月,是一家化妝品電子商務公司,主要經營產品為阿芙精油,阿芙也是在被漂網代理後才真正被大家熟知。

  從創業的經歷上看,雕爺牛腩同樣也帶有“小資式的使用者體驗”和“網際網路營銷”的先天基因。所以,不出其然,雕爺牛腩一開始就爆重料,從周星馳的電影《食神》的原型買500萬元的牛腩祕方,到雞心木的筷子,再到每一味起名和裝飾都極其精緻的菜品,雕爺果然是一個“注重體驗”和“營銷”的高手,逼格高得讓人心癢。

  從產品定位、菜品研發內測、到店面的使用者體驗,雕爺都比黃太吉高了好幾個段位,先天的對女性小資情感的精準把握,讓雕爺牛腩的店面體驗堪稱一流,在大眾點評的點評資料上,從口味到環境再到服務,雕爺都碾壓了黃太吉。

  在雕爺牛腩,從食物描述、茶水、食器、禮品,到桌上的4罐海鹽,無一不是華麗麗的。華麗過後,沉澱為VIP的使用者又會有多少?

  在簡單跟風網路熱炒,短暫體驗亮點之後,第一批使用者中的不少人註定會陷入沉睡。繼續挖掘新使用者與提高老使用者重複購買率?這是雕爺牛腩不得不長期深入研究的專案。餐飲畢竟是個常人所描述的“水深”的領域,通過雕爺牛腩,我看到了雕爺在營銷手段上的又一次成功,以及他在使用者體驗上的一次小跟頭。

  如墨菲定律一樣,想象很巨集偉,做起來卻常常不如人意,原來雕爺也不是始終都可以做到完美的。

  也許在第一波網路熱炒的溫度漸漸退去之後,讓雕爺牛腩迴歸商業地產的傳統運營模式,依託於地域優勢輻射周邊客群,以老使用者復購穩定營業規模,這才是正統的餐飲成長思路。

  最終,過度的營銷還是將使用者期望拔得太高,這個悖論暫時還無人解答。

  前面分析過《黃太吉煎餅的網際網路創業》前兩者,都是網際網路界的營銷強人根據退步理論,轉身做餐飲的經典案例,以自己的最強項“營銷”和“網際網路思維”來殺入一個思維封閉的傳統行業,一時間暴虐眼球。他們有錢、有經驗、有人脈,還有豐富的營銷資源。然而,後面的兩位草根,卻依然在貧瘠的土地中白手而起,創立了兩個同樣惹人眼球的餐飲企業。

餐飲行業創業事蹟材料
餐飲創業致富成功案例
相關知識
餐飲創業致富的事例
在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
大學生創業致富的事例
關於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
回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
回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
在大學創業致富的事例
在大學創業致富的事例
餐飲創業致富人物故事
有關創業致富的事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