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創業人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成功的人稱為人物,不是因為他們成功的成就,而是他們能衝過成功前的黑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盤點

  1、雷軍:小米創始人,現估值450億美元

  成功前,曾創立三色公司,因無法盈利破產

  大學時,雷軍讀了一本講述蓋茨、喬布斯早年創業傳奇的書《矽谷之火》,對他有極大觸動——“我深深地被喬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漢電子一條街打拼

  一段時間後,自我感覺良好,就開始做夢:夢想寫一套軟體執行在全世界的每臺電腦上,夢想創辦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軟體公司。”

  於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創辦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對此,雷軍有了三點反思:

  一、要有明確的盈利模式。在公司業務上,三色公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看見什麼賺錢就去做一筆,“最多的時候有十四個人,業務範疇也挺寬的,賣過電腦,做過仿製漢卡***電腦硬體的一種***,甚至接過打字印刷的活。”所以,他們的資金一直很緊張。實在沒錢的時候,甚至靠和食堂大師傅打麻將贏飯菜票度日。

  二、要有前瞻的市場意識。事實上,他們曾接近成功。當時,聯想漢卡創造了盈利上億的輝煌,於是雷軍和他的夥伴們決定山寨這款產品。但在產品上市之後,他們遇到了更厲害的山寨大王,把他們的產品又“山寨”了。而且這家公司規模大,售價低,最後壓垮了三色公司。

  三、要有一定的團隊管理能力。公司創立時,“四個人,每人25%的股份,大家都很高興。沒過幾天,問題來了,每件事都需要反覆討論,到後來,甚至改選了兩次總經理”。而這樣的管理架構,是不可能形成有效地決策的。

  2、張小龍:微信之父,估值640億美元

  曾打造Foxmail,卻無法盈利

  張小龍開發的Foxmail曾擁有200萬用戶,是國內使用者量最大的共享軟體。周鴻禕說,當年的Foxmail沒有商業模式,所以他經常批駁張小龍,說要加廣告,要盈利!但張小龍卻說,為什麼非要這樣?只要有使用者,有情懷就好啦!

  所以,此時的Foxmail成為了張小龍的大包袱,因為每天會有無數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龐大的知名度和使用者量,卻沒有給他帶來經濟上或社會地位上的任何好處。

  一年後,張小龍選擇將Foxmail出售給了一家並不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博大。

  雖然現在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人都說:我們不需要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有了使用者之後,我們自然會找到合適的盈利點。但張小龍的經歷告訴我們:創業前,一個清晰地盈利模式還是極其重要的。

  3、劉強東:京東創始人,市值403億美元

  曾在中關村開餐館,被騙錢後關門

  劉強東大學畢業後盤下了中關村附近的一個飯館。以前,飯館裡面的店員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時只吃剩飯剩菜,老闆親自把控資金;劉強東接手後,漲

  了工資,改善了住宿環境,給店員吃香的喝辣的,採購和收銀也放手讓他們去做。這個帶著理想主義創業的年輕人,把信任和管理混為一談,遭遇了事業上的第一次挫折。由於管理鬆散,員工總是變著法子侵吞店裡的錢,所以沒用一年,原本盈利的飯店,賠光了他的投入。

  劉強東由此得到的教訓是:對員工一定要信任,但信任不等於沒有管理。

  4、王興:美團網創始人,估值70億美元

  曾創辦校內網,後被迫出售

  2003年冬天,在美國讀博的王興嚮導師請了一個長假,回國創業。在經歷了幾次失敗的專案之後,王興發現學生之間的熟人社交是一個可切入的點,於是便著手打造校內網。

  在網站介面上,他們抄襲了Facebook,被大家所詬病,但由於Facebook的設計十分人性化,所以相對獨立設計介面的競爭對手,校內網的使用者體驗是最好的。這為他們留住了很多使用者。

  當時北京地鐵不方便,去火車站坐車十分麻煩。所以在放寒假期間,王興在清華、北大、人大發起了一個註冊校內網,免費乘大巴去火車站的活動。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湊足50人便發車。為了湊足人數,學生到處宣傳,拉老鄉註冊。更有些男生為了跟一位姑娘認識,不坐火車也要坐大巴去火車站。憑藉此舉,校內網弄來了8000種子使用者,大家開始在這個網站上活躍起來了。

  但是,由於初次創業,王興並沒有自己的理論,對網際網路的認識並不深入同時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資本方並不看好校內網這個專案。最後資金鍊斷裂,內部團隊產生爭執,王興只能被迫將其出售。

  而這個專案的失敗,給了王興如下啟發:第一、創業團隊必須分工明確,CEO必須解放出來,關注整個業界、時代、社會發展的潮流。第二、快速推廣很重要。第三、不需要盲目的自我創新,快速學習別人的優點。第四、應該儘早接觸資本,放低姿態,做一些妥協。第五、必須和信任的人一起創業,唯有信任才能在遇到低潮的情況下,讓團隊堅持穩固。

  5、周鴻禕:360創始人,市值64億美元

  曾打造3721,國內最早的搜尋引擎之一

  在做360之前,周鴻禕曾做過一個搜尋引擎叫3721,而百度也推出了類似服務。雙方競爭激烈相互爭奪地盤,於是周鴻禕在3721的客戶端中加入了一個模組,專門用來刪除百度的客戶端。而這個模組,是無法刪除的。這也給周鴻禕留下了“流氓軟體之父”的稱號。

  這一錯誤的開始之後緊接著又是一錯誤的決策。周鴻禕稱當時就覺得百度有了搜尋模式比自己更好,而且當時中國網際網路也十分低迷,所以他在市場佔有率高的情況下,選擇把3721賣給雅虎。導致搜尋這塊10億美金的市場,最後被百度佔領。

  對於這些往年經歷,周鴻禕稱: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對手,一定要盯住使用者需求,而且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事業,不要輕易說放棄。

  6、吳欣鴻:美圖秀秀創始人,估值30億美元

  曾創辦520社交平臺,後停止運營

  1999年,上高中的吳欣鴻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個叫“business”的域名,在美國賣了750萬美元。於是便從家裡借了1萬元錢,開始投資域名。憑藉這個投資,他賺到了一些錢,並結識了後來的投資人蔡文勝。

  2002年,已經輟學在家的吳欣鴻發現了一個好域名:520 ,於是他準備山寨騰訊,通過會員費來收錢,即你只有是付費會員的時候,才能獲得對方的線上***。

  在做了兩年之後,520積累了幾十萬付費會員,但由於產品和運營都跟不上,所以大多數會員僅付費一個月就停止使用了。所以,吳欣鴻被迫關掉520,將這個域名賣掉。

  回顧這段經歷,吳欣鴻有兩個教訓:一、逆向創業,即通過一個好域名來成立一家公司,完全不靠譜。二、更重要的是,自己很宅,當時不善交際,不知道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又何談做交友網站呢?

  7、陳歐:聚美優品創始人,市值24億美元

  曾創立GG遊戲平臺

  在南洋理工大學讀書時,陳歐憑著一臺電腦,搭建起了一款線上遊戲平臺GG。憑著職業玩家的身份,陳歐邀請了兩位從未交手的頂級魔獸高手:WCG冠軍Moon和ESWC冠軍進行巔峰對決,而對決的平臺就是GG。這為他贏得了第一批使用者。

  但隨著使用者量的增加,並沒有資金儲備的陳歐日漸窘迫,能拉到的贊助杯水車薪,投資人又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創業者不屑一顧。這讓GG的發展舉步維艱。

  而這時,陳歐要去斯坦福讀MBA,便引入一位職業經理人打理公司,並出讓了部分股權。隨後,這位職業經理人引入其他天使投資人,通過運作,使陳歐手裡的股權只剩下30%多,失去了對公司的掌控,最終被排擠出公司。

  第二次創業,陳歐在國內成立了一個遊戲公司,商業模式模仿美國,在社交遊戲中內建廣告。但是由於國內市場與美國差別較大,這個公司很快也宣佈破產。

  這兩次創業失敗讓陳歐有兩個收穫:一、公司需要有件看的股權組織構架。二、單純照搬國外模式行不通。

  8、甄榮輝:前程無憂創始人,市值20億美元

  曾投資聲音郵件和磁性材料

  甄榮輝在創業前做諮詢顧問,是一個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但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大潮中,他萌生了“億萬富翁”的理想,於是就兼職做了一個聲音傳遞郵件的系統,還投資過磁性材料。但這兩次創業均以失敗告終。

  這兩次經歷讓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在總結時,他說:

  一、創業需要很大的精力,你必須全職去做;同時,團隊也很重要。

  二、創業不能只從產品出發,好產品不意味著有客戶,客戶需要完整的服務。因此,創業需要從產品導向轉為客戶導向。

  9、陳一舟:千橡互動創始人,後更名人人,市值11億美元

  曾創辦ChinaRen社群

  當年,還在斯坦福求學陳一舟等人根據當時美國流行的幾個社群網站的特點,設計了一個結合體,取名ChinaRen,取中西合璧之意。但矽谷沒有人願意投資他們的專案。最後只在斯坦福的同學那裡“眾籌”了20萬美元。

  1999年3月,他們回國註冊公司,在得到了高盛投資之後,很快推出ChinaRen社群,並獲得千萬美元的新融資。有了融資之後,ChinaRen開始瘋狂燒錢砸廣告。

  開始時,陳一舟他們覺得害怕,但投資人說沒關係,燒完了還會有投資,不燒就沒辦法上市。但很快,2000年的美國股災來臨,資本進入了寒冬。

  於是支援燒錢的投資人態度大變,明確告訴陳一舟,不會再有新的投資,趕快把公司賣掉。所以陳一舟只好把ChinaRen社群賣給了搜狐。

  其實,這個案例與校內網有相似之處:

  創業,需要對現有的資本合理利用,最好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才能在資本寒冬時安全度過危機。

  10、黃一孟:心動遊戲創始人,市值5億美元

  曾打造VeryCD,將電驢引入國內

  2003年,計算機愛好者黃一孟不滿網路上質量不高且收費的電影資源,註冊了個人網站verycd,將電驢帶入了中國。他將自己手頭一些存於光碟和硬碟的資源釋出在Verycd上供大家下載。於是,VeryCD很快聚集了一批和黃一孟類似的使用者,他們下載的同時,也上傳自己的資源。

  很快網站因為不能承載負荷而癱瘓,於是VeryCD的使用者開始湊錢給黃一孟添置新的伺服器。這讓黃一孟意識到,這個網站可以產生價值,於是在2004年,黃一孟離開大學創辦了一個工作室。

  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土豆、優酷為代表的視訊網站紛紛興起,下載這個很火的網路活動逐漸過氣。而且大量資本湧入這個行業後,版權問題逐漸顯現,有關部門也開始對經營者發放“視聽牌照”。這讓黃一孟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

  然而在考慮了視訊播放、社群、乃至電視機頂盒等相關業務,並做了一些簡單嘗試後,黃一孟意識到這些在他看來“可能適合轉型的方向”,不是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就是無法保證持續穩定的收入。所以,他決定放棄這個專案,轉而投向網頁遊戲這個門檻低、但來錢快的新專案上。

杭州創業點子分享
網路創業渠道
相關知識
網路創業人物
網際網路創業人物成功史
年輕網路創業人士的故事
網際網路創業人士成功經歷
巨人網路創業諮詢有限公司的內容
網路創業致富名人故事
網路創業名人致富事蹟
網路創業名人的致富史
成功名人網際網路創業故事
名人網際網路創業致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