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創業之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近年來,作為減貧增收、帶動就業的新生力量,農民創業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鼓勵農民開展創業活動和扶持新創企業成長是各級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粉絲通過微博“訂菜”

  2008年,李學友才剛剛學會用電腦玩“鬥地主”,在他看來,“電腦很好耍”,僅此而已。2009年,李學友學會了在網上看新聞、上“農民論壇”,他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認識了做環保農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志願者,得到了學習種植生態蔬菜的機會。

  種了很多年地的李學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蔬菜可以更值錢兒”,也第一次見到了神奇的“太陽能捕蟲器”。在志願者的幫助下,2010年,李學友開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著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自己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一年下來,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絲。

  2011年的春天,李學友決定在微博上“說說自己種菜的事”。他開始寫下——“油菜長得好肥。”“我的青筍冒薹了。”“蘿蔔纓子好若人喜歡。”……

  讓李學友始料未及的是,這些看似粗糙的隻言片語竟引來了無數粉絲的圍觀,很多粉絲要求,“拍個照片看看?”“菜賣不賣啊?能不能送到家裡來嚐嚐?” “能微博訂菜不?” 。突如其來的關注讓李學友異常興奮,他學會了用手機拍照,併發到微博上。他決定用微博打廣告,把他所在的環保農耕小組的菜通過微博賣出去。但是,怎麼賣呢?李學友發了一張表格到微博上,將蔬菜圖片、價格、派送範圍明確出來,“求購!”

  但是,圍觀的多,詢問的多,看熱鬧的多,就是掏錢買的沒有。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絲成為了李學友的首位客戶。粉絲通過微博“訂菜”:“油菜安逸哦,來個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嚐個兩斤。”

  從此,李學友的粉絲越來越多,直至今日,已經有4000人,更為難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絲髮展成為了他的顧客,其餘的都是潛在客服。

  李學友決定,從此每天都發三五條微博,講述自己的種菜故事,傳送最新鮮的蔬菜照片,吸引粉絲們的關注。並且,李學友給自己加了“V”,將每週一和每週四定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訂單”,親自為成都市區和郫縣的30多家客戶“送菜到家”。

  雖然生意有所轉好,但李學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種銷售辦法,很新鮮,很好耍,”並沒有給他帶來理想豐厚的收益。“現在有固定顧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來的,雖然不像頭兩年在虧損,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餘。”再加上種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學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為一個橋樑,讓客戶信任我們,然後,通過季度訂菜、年度訂菜的方式預付菜款,讓收入更穩定,風險更小些。”

  李學友算了一筆賬,他平均每個月往成都城區送8次菜,30位顧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個顧客,每個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還有近一半是我們組其他農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價錢,我的純收入有300元,減去運費還剩200元,每個月就是1600元。”

  雖然,李學友經常因為接受媒體採訪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樂此不疲,他也在打著小算盤。“你們也給我做廣告了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買我們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戶多買點,小散戶還是不行,買的少,送起來麻煩,還不夠跑路的成本。”

  篇二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的蔬菜市場裡,總會出現一個用三輪摩托車運送新鮮蘑菇的農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們圍著搶購批發,賣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開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種植蘑菇發家致富的周巨集霞。今年26歲的周巨集霞,是民和縣隆治鄉白武家村人,父親周元生在10年前因車禍致腿殘,沒有勞動能力,母親也因腰間疾病所困。為了撐起這個家,高中畢業後,她放棄求學之夢,勤修種菇技術,走出了一條種菇創業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帶著敬佩之意,筆者專程採訪了這位種菇“巾幗”,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創業故事……

  三年苦學,勤修致富新技術

  在白武家村,周巨集霞一家生活並不富裕,因為父親殘疾,她和弟弟還在上高中和初中,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親從6畝耕地和2畝蘋果園的耕作經營收入來維持。

  周巨集霞是個很有孝心的姑娘,對父母的艱難硬撐於心不忍,她立志要學一門拿手技術,賺錢致富,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2004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她,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種菇老闆那裡打起臨工,並跟隨老闆認真學起了蘑菇種植技術。郭老闆也是個熱心人,他為周巨集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動,決定給她傳授種菇技術。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導下,經過一年多勤學苦練,她熟練地掌握了蘑菇種植技術要點和實際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農科所的聘請,她還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農科所做起了雙孢菇、銀耳等菌類蔬菜種植推廣的輔導員。

  因為學會了種菇技術,2006年她從海北州農科所回到民和後,很想自主創業,但因資金缺乏,沒有實現創業之夢。但她並沒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種菇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合夥種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巨集霞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能手,於是兩人達成協議,由郭新志投資資金,周巨集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就這樣他們合夥經營了三年,周巨集霞每年也賺得3萬多元的收入。於是,她拿出四五萬元為父母蓋起了七間磚木結構的新房子,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日益好起來。周巨集霞的母親馬潤激動地說:“幾年來,她撐起了我們這個家,苦了這孩子!”說話間,熱淚溼潤了眼角……

  自主投資,菇棚裡刨出大效益

  和人合夥經營菇棚,儘管沒有投資壓力,但是收入也很有限,於是她決定走自主投資種菇之路。

  她很清楚,種蘑菇需要溫棚、種菇原料、菌袋消毒鍋爐等基本設施,這些投資算起來至少也得近10萬元,可她一下子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

  後來從村幹部的交談中瞭解到民和縣委的趙雄書記十分重視群眾自主創業致富。於是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份申請報告,並親自送到縣委書記的辦公室,向趙書記訴說了自己規模種植蘑菇的想法和資金緊缺、沒有溫室等苦衷,並懇求趙書記給予扶持。縣委書記趙雄聽了眼前這位農村姑娘的大膽思路和無助苦衷後,很是感動。他說,農村就需要你這樣的創業帶頭人,我們會想方設法支援你,但你自己也一定要努力。隨後,他安排縣農業局在民和縣農業科技示範園協調解決一棟日光節能溫室和一個拱棚,並解決1萬元扶持資金支援周巨集霞創業。

  談起當初找縣委書記的那事兒,周巨集霞說,她沒見過趙書記,第一次找縣委書記辦事,心裡很緊張,在到書記辦公室門口的時候幾乎已經有了退縮的念頭。但是為了實現她的種菇致富夢,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怯怯地敲開了縣委書記的辦公室門。而當她從書記的辦公室裡出來時,卻感覺到趙書記對老百姓是那樣的親切,對百姓的事兒是那樣的關心。

  有了縣委書記的大力支援,周巨集霞的心裡踏實了許多。2010年8月,她拿出前幾年合夥種菇賺來的4萬元積蓄,向親戚們東拼西湊借來4萬元,加上縣農業局扶持的1萬元,湊足了9萬元資金。並及時購買了25噸棉籽殼、40噸玉米芯,共裝菌棒2萬個。9月初,經過消毒接種的2萬個菌棒整齊有序地放進了菇棚。

  四十多天過去了,到10月下旬,她的第一茬蘑菇開始採摘上市,她每天四點鐘起床進棚採菇,六點鐘送到菜市場批發。周巨集霞說,當時蘑菇的市場批發價是6元/公斤,每天批發收入五六百元,在接近春節的幾天時間裡,她每天批發及零售蘑菇的收入達兩千元。據她介紹,2萬個菌棒第一茬共出菇近1萬公斤,銷售收入6萬元。到今年8月,已經出菇十幾茬,純收入10餘萬元,基本收回了當初的投資成本。

  9月6日,筆者在她的菇棚裡看到,周巨集霞和她母親正在忙乎著給菌棒噴水,而那一個個菌棒的出菇口上佈滿了或大或小的蘑菇,有的成團簇擁在一起,各個鮮嫩肥碩,有的剛冒出白色小點自個兒長著,長勢甚是喜人。看到我們,周巨集霞放下手裡的活,笑著迎過來,她介紹道,這是今年8月份剛接種的8000個新菌棒,這還是頭一茬,現在已經上市批發,批發價是8元/每公斤。這些菌棒可以出菇十幾茬,產菇期要一直延續到明年的八九月份,按照當前的價格看,出菇結束前最少也能有8萬元的收入。

  為了擴大種植規模,今年她又在馬場垣鄉團結村設施農業示範基地以每棚4000元的費用租賃了7棟高標準日光溫室,考慮到勞力問題,她把5棟溫室轉租給別人種蘑菇,而那些租棚種菇的農戶把她聘請為技術指導,承諾每年提成1萬多元的技術服務費,5棟溫室一年下來最少也有5萬元的收入。同時,剩下的2棟溫室自己用作擴大種植規模。她說,今年計劃再投資15萬元,消毒接種5萬個菌棒,主要種植杏鮑菇、平菇、金針菇等,10月底前完成裝袋消毒和接種,到12月中下旬就可以出菇上市。

  就當前市場價格估算,周巨集霞的這個種植規模,一年下來除去菌棒成本費用,可以增收20萬元以上。而這樣種植效益,對一個農村家庭而言,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對一個剛剛踏上自主創業之路的農村姑娘來說,她已經走出了一條靠技術致富的路子。

  樂善助人,菇農眼裡的“技術大師”

  周巨集霞有著農村姑娘的樂善天性,當菇農有技術困難時,她從不與人為難,而是積極熱情地給予幫助,就是蘑菇種植上的技術要點,她也總是毫不保留,前去傳授指導。她說,我當初苦學蘑菇種植技術,就是要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他們也和我一樣,都是為了生活的更幸福,我希望他們也通過種植蘑菇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她這樣說,也這樣做。今年7月,馬場垣鄉團結村菇農張登輝種植的兩棚蘑菇發現菌絲暗淡無力,有的菌袋不發菌絲。在接到張登輝的求助電話後,她隨即趕到菇棚裡一看,原來是因通風不良,導致菌袋產生了氨氣,抑制了菌絲髮育。她要求將所有菌袋翻動或在菌袋上扎孔,改善通風條件,沒幾天,菌絲髮育正常了。馬場垣鄉團結村菇農邱國慶發現自己的蘑菇出現菌柄粗長,菇葉萎縮不展,導致減產,無奈之下找到了周巨集霞。她趕到菇棚一眼就看出是通風不良和光照不足所致,建議邱國慶加大溫室通風量,增加光照度,半月過去了,菇棚裡又長出了肥碩鮮嫩的大蘑菇。

  如今,周巨集霞成了菇農眼裡地地道道的“技術大師”。***作者:孫世成 石延壽***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的蔬菜市場裡,總會出現一個用三輪摩托車運送新鮮蘑菇的農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們圍著搶購批發,賣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開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種植蘑菇發家致富的周巨集霞。今年26歲的周巨集霞,是民和縣隆治鄉白武家村人,父親周元生在10年前因車禍致腿殘,沒有勞動能力,母親也因腰間疾病所困。為了撐起這個家,高中畢業後,她放棄求學之夢,勤修種菇技術,走出了一條種菇創業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帶著敬佩之意,筆者專程採訪了這位種菇“巾幗”,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創業故事……

  三年苦學,勤修致富新技術

  在白武家村,周巨集霞一家生活並不富裕,因為父親殘疾,她和弟弟還在上高中和初中,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親從6畝耕地和2畝蘋果園的耕作經營收入來維持。

  周巨集霞是個很有孝心的姑娘,對父母的艱難硬撐於心不忍,她立志要學一門拿手技術,賺錢致富,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2004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她,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種菇老闆那裡打起臨工,並跟隨老闆認真學起了蘑菇種植技術。郭老闆也是個熱心人,他為周巨集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動,決定給她傳授種菇技術。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導下,經過一年多勤學苦練,她熟練地掌握了蘑菇種植技術要點和實際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農科所的聘請,她還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農科所做起了雙孢菇、銀耳等菌類蔬菜種植推廣的輔導員。

  因為學會了種菇技術,2006年她從海北州農科所回到民和後,很想自主創業,但因資金缺乏,沒有實現創業之夢。但她並沒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種菇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合夥種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巨集霞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能手,於是兩人達成協議,由郭新志投資資金,周巨集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就這樣他們合夥經營了三年,周巨集霞每年也賺得3萬多元的收入。於是,她拿出四五萬元為父母蓋起了七間磚木結構的新房子,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日益好起來。周巨集霞的母親馬潤激動地說:“幾年來,她撐起了我們這個家,苦了這孩子!”說話間,熱淚溼潤了眼角……

  篇三

  大火無情奪去雙腿

  撥通王曉兵的手機,他正要去羊圈給羊喂草料,“一共70多隻小尾寒羊,一天得喂六七次。”羊圈的圍牆有近一米高,王曉兵把雙手搭到牆頭上,用健壯的雙臂用力一撐,整個身體便輕鬆地翻過了圍牆,下到圈裡,給羊新增草料。從這個簡單而熟練的動作,不難看出王曉兵背後付出的艱辛。

  王曉兵小時候聰明活潑,不幸發生在7歲那年,王曉兵在與小夥伴們玩耍時,不慎將油漆灑到了腿上,油漆遇到火星迅速將他下肢引燃。因為傷勢太重,不得不從大腿根部高位截肢。從此,一個歡蹦亂跳的孩子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面對殘酷現實,王曉兵表現出異常的堅強。他一直堅持讀完初中,後來因家庭貧困最終才不得不輟學。為了能幫家裡分擔,王曉兵開始苦練用雙手支撐走路。這讓王曉兵的手臂看上去比常人粗壯很多。為了防止手部磨損,無論嚴寒酷暑,他的手上總戴著一副手套。

  學藝創業贏得事業家庭

  因為殘疾,王曉兵跟隨父母下地幹農活很不方便,也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讓他幹農活。“閒”在家的王曉兵思緒萬千:我總不能讓父母養活一輩子,得想辦法找事做,為家裡掙點錢。於是,他自己悄悄練習用雙手支撐走路,手磨破了皮,流著血,雙臂痠痛腫脹,可他一直咬著牙堅持,最終,他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行走了。知道父母種地辛苦,他總是在家裡備好飯菜,等候父母和妹妹回家。

  1999年,18歲的他到宣化區河子西拜師學藝,學習修鞋,配鑰匙。由於他待人誠懇,童叟無欺,周圍的人們都願意到他那修鞋、配鑰匙,生意也還不錯,靠修理所得的錢足夠自己生活開支,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都一直堅持著。之後他學習維修電動車,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看不懂電路,在別人修車時,他在一旁仔細看,還不時詢問,抽時間對電動車的零件迴圈拆裝,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技能,王曉兵很快掌握了維修電動車的原理,還與朋友合夥開了電動車專賣店。正當王曉兵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時,因缺少週轉資金,他不得不放棄開店。

  通過市場分析,曉兵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小的獸藥生意,沒多久,便在西榆林開辦了自己的獸藥店。為拓寬市場,他給自己定下目標,一天至少跑4家養殖戶。一來二去,附近幾個村子的養殖戶幾乎沒有不知道他的,也會經常向他預定藥品。

  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但他沒有止步不前。今年初,他又瞄準養羊行情,在家門口蓋起羊圈,購買了30多隻小尾寒羊,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養殖上。不善言談的王曉兵,談起他的羊便滔滔不絕。“靜脈、皮下、肌肉等打針方法他都會,是我們家羊的‘好管家’。”母親王鳳珍調侃他。

  為了掌握養羊技術,他買來小尾寒羊飼養、防疫、治病的相關書籍。白天割草、鍘草、餵羊、走村入戶銷售獸藥,夜晚在燈下廢寢忘食啃起書本來。通過理論聯絡實際,王曉兵很快掌握了防疫、治病等一系列養羊技術。在他的精心飼養下,圈養的30多隻羊長勢很好,還順利地產下10多隻小羊羔,現在,王曉兵已經是50多隻小尾寒羊的“羊爸爸”了。“兼賣獸藥的同時,擴大養殖規模。”對未來,王曉兵信心滿懷。

  王曉兵不僅靠自己所學的技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而且還贏得女子的芳心。2008年冬天,湖南長沙姑娘李成梅被王曉兵的勵志事蹟感動,千里迢迢來到張家口與王曉兵喜結良緣,如今兒子已經5歲。當記者問到他與妻子李成梅相識並結婚生子的經歷,王曉兵卻不好意思地婉言回絕。

  如今,王曉兵的妻子在北京打工,他則把主要精力用在小尾寒羊的養殖上,在父母的幫助下王曉兵在家門口蓋起羊圈,由於王曉兵同時還開著獸藥店,並自學了防疫、治病的相關知識,羊只數量由最初購買的30多隻繁殖增加到現在的70多隻。他的勵志經歷不僅使同樣身有殘疾的人士,甚至讓身體健全的正常人都為之欽佩。

  

千萬富翁的創業之路
女孩沒有錢怎麼創業
相關知識
農民的創業之路
馬雲的創業之路故事2
堅強女人的創業之路
畢業生的創業之路
中國首富的創業之路
王世春的創業之路
孔子後人孔令博的創業之路
農民的創業好專案
成功名人的創業之路
打工者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