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創業先進事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人生是一臺戲,精彩的劇情演繹著你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蹟,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創業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養魚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當地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2001年,中專畢業後的李軍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個居民小區當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麼貴?”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並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衝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他家鄉的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並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並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餘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則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債主緊逼險些賣掉魚塘

  李軍的失敗,引來了村民們的嘲諷。“你搞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當時,在村民汪文學看來,李軍成不了大事。

  經朋友介紹,2003年,李軍赴黃岡羅田縣找郎正全師傅學技術,並一呆就是3個月。“你年紀這麼小,有這個闖勁,讓我佩服。”郎師傅將自己的鱖魚育苗孵化、養殖技術,全部教給了李軍。

  李軍不想放棄,回家後再借3萬元錢,購了8000條鱖魚苗。但這麼多鱖魚的“吃飯”難題,又讓他栽了跟頭。“餌料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鱖魚自相殘殺。”

  3年的時間,李軍先後虧損20萬元,債主無數。2004年春,李軍家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恰巧在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腎病綜合徵,需要大量的錢治病。一些債主眼看李家無錢還債,甚至抱走他家的電視等值錢物件。

  母親哀求李軍,“你把魚塘賣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幾年的養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棄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難時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5年5月,連敗三年的李軍,放手一搏。他找親戚、朋友再湊了5萬元,購置了自動測氧機。實際上,此時的李軍,其鱖魚養殖技術,已是十分成熟,“何時下餌料,每畝下多少,何時換水、消毒,這一切我瞭然於胸。”

  為了解決活餌料魚供應問題,他將麥鯪養殖交給其他村民,然後以合適的價格收購。2005年,他承包的50畝魚塘,收穫了8000斤鱖魚。當時,鱖魚價30多元一斤,這年,他的毛收入近3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元。2006年,李軍擴大了養殖面積,承包的魚塘面積達100畝,他拿出70畝養殖鱖魚,此外,還用30畝養殖新品種黃顙魚,實現多元化養殖,分擔風險。“黃顙魚可高密度養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強,產量易保證,風險係數相對較小。”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萬元,純利潤就有100多萬元,鱖魚養殖畝產達到2500斤。2009年,李軍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該社社員發展至200多人,養殖面積達3000餘畝,預計年產值過億元。

  如今,李軍擴大了養殖品種和規模,並承包了300多畝水域,養殖鴨嘴鱘、鱸魚。目前,他正在通過中間商聯絡銷售渠道。

  二

  “富二代”回農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夏天,重慶市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天氣異樣悶熱。27歲的張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麼悶熱,但願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耽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左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80後”的年青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來這裡吃這類苦。

  軍旅人生,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勝的人生前提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驟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我弄個海蝦養殖場。儘管兒子的設法讓張佐明既詫異,又欣慰,但他其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耽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究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建成為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類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恰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人生扭轉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來得靠自我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遠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農民工一塊兒,頂著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淨的面板變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時,張正全很不習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講,更難捱的是孤單。“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塊兒出去飲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還好,現在漸漸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可恰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受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以及大閘蟹跑了許多:“每一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而遭受損失。

  對張正全來講,下雨還會呈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以及場鎮其實不遠,可有一段約1千米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不單單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咱們每一天只工作8小時,超越時間,還另算加班費。”左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以及好幾個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一年可產兩季,每一季蝦飼養約3個月便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能夠,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天也可養蝦,便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掙了錢,再擴充套件範圍、改良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成本還上。”

  “部隊人生讓我明白了,好人生要憑自我的雙手去首創。這兩年養蝦閱歷讓我知道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容易,這或者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成吧!”張正全說。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事蹟
農民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
相關知識
返鄉農村創業先進事蹟
返鄉農民創業先進事蹟
返鄉農民創業先進事蹟材料
返鄉農民創業先進事蹟材料
農村創業先進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典型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典型事例
關於返鄉農村創業的故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