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人生一個樂事就是創業有成,但創業成功並非易事。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例項,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湖南郴州“泥鰍大王”的科技路

  桂陽縣有個 “泥鰍大王”,叫李經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報的一項發明專利,被江蘇省一名客商看重,開了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 “準專利”值這麼多錢?近日,筆者來到該縣鹿峰街道新澄村採訪了李經武。

  “現在水質還可以,大家把水裡的雜草撈出來,以便進一步保證水質。”李經武正穿著長套鞋在泥鰍塘裡和工人們一起撈雜草。筆者瞭解到,他養的33畝泥鰍苗馬上就要集中捕撈了,現在正是關鍵時期。

  “聽說你的"準專利"有人開個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發明值這麼多錢啊?”筆者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呵呵,這可是我研究了幾年的成果,名稱叫泥鰍專業飼料。”李經武告訴筆者,這種飼料是為鰍魚量身訂做的,既可以節約飼料成本,又能讓鰍魚長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經武承包了3畝水塘養殖泥鰍。幾年來,買鰍苗賣泥鰍,效益平平。在該縣科技特派員唐高雲的指導下,他的思路豁然開朗,從2009年開始鑽研泥鰍催產、人工受精等孵化技術,經過10多次失敗,當年攻克了孵化難關,掌握了先進的孵化、育苗技術。

  李經武並不滿足。養殖泥鰍5年來,好鑽研的李經武前前後後一共擁有了泥鰍催產注射固定套、鰍苗捕撈裝置、泥鰍種苗孵化池等六項專利。在競爭激烈的養殖業中,這些專利的取得讓老李的泥鰍養殖之路越走越寬。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賣鰍魚苗和技術,只有在養殖技術上不斷進步,在提高鰍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業才能越做越大。”李經武說,“科技就是生產力,今年我可以賣出1.5億尾鰍苗,產值在300萬元左右,贛州、衡陽等地147家養殖戶慕名而來買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養殖技術和鰍苗成活率高。”如今,李經武與本縣和外地的187戶養殖戶簽訂了長期供苗合同,帶動養殖面積1700餘畝。

  二

  大學畢業生回鄉養驢創業年賺百萬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陝西省三原縣魯橋鎮三牧關中驢養殖場,只見老鄉們正在成群結隊地往場里拉玉米秸稈。王大爺一邊卸車,一邊高興地說,往年每到秋收時,玉米秸稈扔沒處扔、燒不能燒,堆得村裡村外到處都是。現在好了,把玉米秸稈送到養殖場,還能換錢。村裡出了個好後生,我們都跟著沾光嘞!

  王大爺說的後生就是三牧關中驢養殖場老闆刁龍。2009年,刁龍從西安外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畢業後,在西安某公司做運營主管,月薪5000多元,幹得如魚得水;愛人在西安開了家旅行社,事業蒸蒸日上。小夫妻倆的日子過得安逸溫馨,成為同學鄉鄰羨慕的物件,刁龍的父母為此感到很自豪。

  然而,時間一長,刁龍覺得這種平穩的生活單調乏味,就琢磨著能不能自己乾點啥事?一次回到家鄉武家村,看到父母為家裡養的十幾頭關中驢在忙活著,他心頭一動,發揚光大這一產業不正可以成為自己的創業之路嗎?辭職回家養驢,既能子承父業,又能陪在雙親身邊盡孝,豈不是兩全其美?

  回鄉養驢

  父親反對說“看驢養得了你?”

  回到老家後,刁龍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刁照民。不出意外,父親怒了:“啥?養驢!你連驢都沒見過,還養驢?看驢養得了你?”

  “養驢能賺大錢!我要做的不是你想象的那種養法,我要成規模養,要形成產業鏈條……”刁龍耐心地將自己的規劃說給父親聽,父親勉強算是答應了。但是父親和刁龍約法三章,能不能先養幾十只試試看。

  “那不行,要做就做大做強,規模就是效益……”刁龍說,嘴上他雖然答應了父親,但他內心有更巨集大的目標。此後,刁龍從親戚朋友處籌資100萬元,又悄悄貸款160萬元,並開始在全國各地考察,尋找驢苗,學習養殖經驗。

  前期工作一切就緒後,2012年6月,刁龍註冊的養殖場破土動工。幾個月後,擁有辦公室、員工宿舍、標準化驢舍、飼料房等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養殖場建成了。就在這時,一些村民還不理解地說,“他肯定是在城裡混不下去了,回來養驢來了,簡直就是胡整。”

  犟驢脾氣

  “我就不信自己發不了這驢財”

  說幹就幹。2012年6月,刁龍在村上租賃了35畝土地,請專家設計了標準化養殖場方案,初期投入200萬元的三牧關中驢養殖場在鞭炮聲中破土動工了。施工過程中,刁龍自己當小工,挖地基、搬磚、和水泥,修建起擁有辦公室以及員工宿舍、標準化驢舍、料房、青貯池等基礎設施的養殖場,開始規模化養驢。隨後,養殖場還陸續養起了供鄉親們搞旅遊租用的駱駝和馬匹。

  2012年11月,刁龍去甘肅、青海等地,一次性引進回關中驢140多頭。看著嗷嗷叫喚的毛驢,刁龍激動不已,但心裡沒底,“這驢愛吃啥,會不會得病,我啥也不知道,沒幾天就死了好幾頭。”

  “我就不信自己發不了這驢財。”刁龍說,既然上了“梁山”,只能硬著頭皮幹下去。隨後,刁龍在村裡找了幾個養過毛驢的老人幫忙。好在毛驢確實不容易生病,加上家人的幫忙,很快毛驢養殖走上了正軌。

  由於父親有做醬牛肉的手藝。2013年底,刁龍又註冊了一家食品廠,專門由父親負責做生熟驢肉加工。刁龍說,之後,他親自上門推銷,將驢肉供給省內各大酒店,目前,他和許多酒店簽訂了長年合作協議。現在,陝西境內的大部分驢肉都是他的產品,一頭毛驢單肉就能賣到七八千元,每年純利潤已突破百萬元。

  2014年底,刁龍還清所有的債務,還買了一輛寶馬轎車。

  昨日,華商報記者在刁龍的養殖場看到,存欄的毛驢有600多頭。刁龍說,他食品廠的屠宰量保持在每年1000頭左右,公司淨資產達到上千萬元。大學同學都稱他“刁千萬”。

  為了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致富,刁龍採取養殖場?農戶的模式,在周邊發展了6個養殖大戶,給他們提供驢駒、青貯飼料,上門跟蹤服務、實行統一防疫……每戶一年最少可賺5萬元。更讓他高興的是,每年把鄉親們秋收後剩餘的玉米秸稈作為青貯飼料一股腦全收來,僅此一項,每畝地就能增加純收入300多元。看著鄉親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刁龍心裡樂開了花。他自己也被評為陝西省大學生自主創業明星。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返鄉創業致富養殖事蹟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事例
相關知識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例項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經歷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事蹟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事例
在農村創業養殖致富例項
返鄉創業農民致富例項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經歷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故事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故事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