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葉聖陶先生的一封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葉聖陶現代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中國第一位童話作家。葉聖陶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下面小編整理了至葉聖陶先生一封信,歡迎閱讀。

  至葉聖陶先生一封信篇一

  葉聖陶先生:

  您好!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您的作品,那是在小學的課堂裡,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對您有了深入的瞭解,同時也深深的喜歡上了您的作品,遺憾的是小學的這篇課文時間久了也記不太清楚了,書本里大概說的是,小孩玩時捕捉了一隻蜻蜓,您恰巧路過給孩子們說了蜻蜓對我們的益處,還叫他們保護好昆蟲。

  葉聖陶先生一定是經歷過很多磨難吧?才會發展成為現在著名的作家吧,也許是創作靈感的問題,也許是家庭有所困難,也許是身體上的狀況,也許葉聖陶先生您經歷過比這還棘手的問題吧?呵呵!也許只是您的小讀者對您這個大作家深深的好奇吧!

  初二那年,我讀過您的一本課外書《稻草人》我也比較喜歡,一本書只說了一個故事,我卻愛不釋手。

  看《皇帝的新裝》時,面對皇帝穿著華麗的衣服走在路上,小孩的話並沒有皇帝的高傲的頭低下,盡然皇帝透明的衣服從此就不脫了,我讀這時覺得很滑稽又想皇帝國民有這樣的皇帝百姓過的肯定很苦吧? 還有我最最喜歡的是《大嗓門》這個短篇小說,因為我感覺這個大嗓門跟我們現在社會有著一樣的感覺不管年老,年少,男孩,女孩都不矜持,有什麼話都盡情的使用她們的大嗓門,哈哈!這個故事使得嬰兒,老婆婆和女郎都來找它,勸它,叫它了,可第二天又叫了起來,把嬰兒的母親叫走了,把老婆婆的老伴叫走了,把女郎的少年變走了,這真是讓人很氣憤呀!

  葉聖陶先生對您的作品我讀過很多,也都非常喜歡,我想隨著年齡的長大我一定還會讀更多你的作品。

  此致

  敬禮

  您的讀者:劉苗苗

  4月6日

  至葉聖陶先生一封信篇二

  尊敬的葉老先生:

  您好!最近我讀了您寫的作品——《爬山虎的腳》。發現您寫作的時候移步換景,仔細觀察,讓人讀起來饒有興趣。您運用詞語恰到好處,句子優美、生動。我還讀過您的許多作品,發現您寫作的時候,感受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在近些時間,我又讀了著名作家肖復興的作品——《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發現他的作文是您幫他批改的,覺得您批改作文態度嚴謹,做人真誠質樸、平易近人。這時我想起了您的一句話:“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記得給我回信喲!

  祝

  身體健康

  小學生莊志成

  12月15日

  至葉聖陶先生一封信篇三

  葉老先生:

  近來一向可好? 相信你也不是一個喜歡過多禮節的人,所以在這裡也就不稱你為您了,希望你不要介意。今天給你寫信,是想向你彙報一下自己的讀書感受,請多多指教。 小學時曾拜讀過你的《綠綠的爬山虎》,此文給我一種清新而富於朝氣的感覺。

  如今上中學了,我再一次領教了老先生你多變的文采。相較於《綠綠的爬山虎》,《多收了三五斗》顯得更為樸實而厚重。小說反映了舊中國二三十年代的農民走投無路、農村經濟瀕於崩潰的社會現實。迥異於一般小說情節的"特別製造"--與現實相差甚遠,這篇小說完全取材於現實生活,就相當於一部電視記錄片。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之後的舊中國,江浙水鄉農民"豐收成災"的悲慘生活。文中,作者並沒有著重於描寫某一個人,而是截取了一群窮苦農民的三個生活片段:米行糶米;街上購物;河邊抱怨。米行糶米主要從勞資雙方的對話中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個性;街上購物則是通過第三者的眼光來審視這悲苦人群;河邊抱怨是通過農民的喝酒發洩來表達出他們的反抗與無奈。在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舊氈帽朋友們的心情從一開始的滿懷希望到最後的絕望憤懣,以及與投機商家的冷漠無情和唯利是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同時,你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洋貨充斥市場的現象。帝國侵略者不僅以戰爭的形式侵略中國,瓜分中國土地,他們還與舊中國的官僚資本相互勾結,把本已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貧苦農民逼向絕境,可以說,他們在經濟上的侵略和掠奪同樣觸目驚心!

  小說末尾,你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種故事也正在各處市鎮上表演著,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多麼巧妙的語言!多麼深刻的思想!整篇小說的主題因此得到了深化。同時也讓我內心深處感到一種深廣的淒涼,但當時竟沒有人會對這種現象感到吃驚!

  最讓我佩服的是,你的《多收了三五斗》表現出你對舊中國貧苦農民的深情關注,更揭露了造成農民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壓在舊中國農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它們真是罪孽深重!

  你的作品我只讀過這兩篇,另外還讀過一篇別人寫的關於你的傳記文章。因為讀得不多,所以只能有這些感想。我希望今後有機會更多地在作品中與你相聚。 祝你身體健康!

  XXX

  XXXX.X.X
 

自骨精寫給孫悟空的信
至小學學校的一封信
相關知識
至葉聖陶先生的一封信
至諸葛亮先生的一封信
至高爾基先生的一封信範文
至餘秋雨先生的一封信
至羅貫中先生的一封信
至羅貫中先生的一封信
至林則徐先生的一封信
至林則徐先生的一封信
至林清玄先生的一封信
至林清玄先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