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和上司的人際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在工作中,正確有效地處理好與領導和同仁的關係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同時這也是檢驗個人能力素養的“常規武器”和重要標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徵,進行正常的心理溝通。

  與上司交往同與其他人交往一樣,都需要進行心理溝通。上司也是人,同樣存在七情六慾,不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徵,就不能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達不到情感的一致性。上司與下級的工作關係,不能完全拋開情感關係。上下級之間雙方心理上接近與相互幫促,會減少互相之間的摩擦事件和衝突,反之,情感差異很大,就免不了要發生心理碰撞,影響工作關係。《戰國策》中“觸礱說趙太后”一段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趙太后剛剛當政時,秦國發兵進犯,形勢危急。趙國向齊國求救,而齊國卻要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出兵。太后捨不得讓長安君去,大臣們紛紛勸太后以國事為重,結果君臣關係鬧翻了。太后說:“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君臣關係形成了僵局。這時候,左師求見,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先從飲食起居等有關老年人健康的問題談起,來緩解緊張氣氛,繼託太后關心一下他的小兒子舒棋,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鳴。太后不僅應允,而且破顏為笑,主動談起了憐子問題,君臣關係變得和諧、融洽起來。這時,觸礱因勢利導,指出君侯的子孫如果“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是很危險的,太后如果真疼愛長安君,應該讓他到齊國作人質,以解趙國之危,為國立功,只有這樣,日後長安君才能在趙國自立。這番人情人理的勸導使太后幡然醒悟,終於同意長安君人齊為質。試想,觸礱不掌握太后憐子的心理,勸說不僅不能夠成功,還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瞭解、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徵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工作關係,不應當懷有個人動機,投其所好,以達到取悅上司之目的。領導者的工作需要得到上司的支援和幫助,為了組織的共同目標對上司有時要進行建議和規勸,這些離開良好的心理溝通是無法奏效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交往頻率對建立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對上司不交往,採取迴避態度,很難和上司的認識取得一致,沒有一致的認識,相互之間的支援、協調、配合都將大受影響。

  服從上司的,不要對上司採取抗拒、排斥態度。

  下級服從上級是起碼的組織原則。一般情況下,上級領導的決策、計劃不可能全是錯誤的,即使有時上司從全域性考慮出發,與小單位利益發生了矛盾,也應服從大局需要,不應抗拒不辦。更何況有的人因為與上司產生了矛盾,明知上司是對的,也採取抗拒、排斥態度,那更是不應該的。感情不能代替理智,領導者處理工作關係,不僅有情感因素,更要求理智地處理問題。頂牛、抗拒、排斥不是改善上下級關係的有效途徑。下級與上司產生矛盾後,最好能找上司進行溝通,就是上司的工作有失誤,也不要抓住上司的缺點不放。及時地進行心理溝通,會增加心理相容,採取諒解、支援和友誼的態度。

  敢於指出和彌補上司的失誤,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

  上司作決策、訂計劃、實施指揮,囿於各種限制,難免會出現失誤。發現領導失誤之後,不能為討上司歡心,按其所好,助其蔓延,也不能害怕上司不高興,沉默不語,而應當及時指出,使失誤儘快得到糾正。這樣才能減少損失,否則,錯誤的決策、計劃蔓延發展,總有一天不僅要禍及組織,而且會禍及自身。當然,指出上司的錯誤不一定非要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認為“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但是他們不知道,如果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藥不苦口豈不是更好。指出上司的失誤,不一定開口就大講其弊,開口就說人家錯了,有時上司心理不一定承受得了,不妨採取點“以迂為直”的戰術,走走迂迴路線,這樣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觸礱說趙太后,通篇沒有逆耳之言,沒用激烈的言詞,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成功地幫助太后糾正了失誤。他的批評方法值得借鑑。指出上司失誤不能是竹筒倒豆子,傾完拉倒,要考慮怎樣才能讓上司接受。否則,批評完了,或者發了一通牢騷,不僅不起任何積極作用,而且還會增加摩擦和衝突。對上司的失誤,還應該提倡“補臺”精神,幫助上司彌補缺陷,不能站在旁邊看笑話,甚至諷刺。這種消極的交往態度會使上下級關係緊張和冷漠。對上司工作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要及時提出來,提建議時要防止使用脅迫性的口氣和方式,脅迫上司接受往往會適得其反。

  要設身處地從上司角度想問題,不要強上司所難。

  上司要關心、幫助、支援下級,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在對上司交際中,下級經常會發生非感情移入心理障礙,即不設身處地考慮上司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脫離現實主客觀條件對上司提出要求,如果達不到,則進行“發難”。上司工作也有上司的難處,作為領導者,如果能經常想想自己也不能事事滿足下級要求,就會理解上司的困難,體諒上司的苦衷,不給上司增加無法解決的難題。

  交往要有耐性,要經受得起挫折和反覆。

  下級不可避免地要向上司提工作建議,向上級提建議時要有耐性。一般說來,上級要比下級高明一些,但是客觀情況並非完全如此,在某些問題上,下級的認識高於上極的認識是正常的。范進中舉時寫的文章,主考官要看幾遍才“解其中味”,這類事例在工作中有時也會發生。當下級的認識高於上級時,要取得上級的支援,必須有不怕挫折、不怕反覆的精神,要反覆地向上級說明自己的觀點,逐步使上級瞭解新建議的內容與好處,從而達到說服上級、取得上級支援的目的。有時,由於上級不理解,還可能招致指責和批評,這時千萬不能氣餒,應該勇敢接受挫折、誤會和指責,繼續堅持下去。如果缺乏堅持精神,就會使美好的願望夭折在磨難之中,堅持下去,有時會出現“柳暗花明”的局面。

  對上司交際不當的型別

  一是絕對服從型。這種人對上司的意見不管正確與否都唯命是從,很像趙樹理筆下的那個農會主席張得貴對待老村長閻恆元的態度:“張得貴,真好漢,跟著恆元舌頭轉,恆元說個‘長’,得貴說‘不短’,恆元說個‘方’,得貴說‘不圓’,恆元說‘沙鍋能搗蒜’,得貴就說‘打不爛’,恆元說‘公雞能下蛋’,得貴就說‘親眼見’”。

  二是投其所好型。這種人對上司察言觀色,專門會仰上司鼻息出氣。上司說是“鹿”,他絕不說是“馬”。隋煬帝的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裴蘊辦案看主子的態度,“若欲罪者,則屈法順情,鍛成其罪,所欲宥者,則附從輕典,因而釋之。”虞世基因為“帝惡聞賊盜”,他就報喜不報憂,明明下面是火急報警,他卻奏稱,“鼠竊狗盜”行將除盡,“願陛下勿以介懷”。

  三是不言可否型。小說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王仁和相國文韶,人軍機後,耳聾愈甚……一日,榮祿爭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問王意如何。王不知雲,只得莞爾而笑。西太后再三垂問,王仍笑。因太后曰:”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一害怕得罪上司,遇事不置可否,這種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四是迴避領導型。有一部分人自己雖然也是領導者,但是卻非常怕見自己的上司,遇見上司領導則繞道走。這種人或怕接近上司者有“拍馬之嫌”,或因有“自我防衛心理”,害怕上司發現自己的短處,或因與上司之間有心理間隙,等等。不管其原因如何,此種交往不利於上下級之間心理溝通。

  五是遇事對抗型。這種人與上司產生了牴觸情緒,因此對上司採取排斥、抗拒行為,不管上司對與錯,都尋機向上司“發難”,拒不執行上司的指示、命令,和上司經常發生矛盾衝突。

  六是評頭品足型。有的人對上司的指示雖然也執行,但不管指示是否正確,總愛挑三揀四,評頭品足。這種晶評雖然有時在理,但經常採取此種行為,不僅會使上司產生厭煩心理,而且會在下級中引起不良傾向,使本單位出現一批“評論員”,減少組織內的實幹家。這樣對組織的發展是沒有多大益處的。

  以上種種行為不管其動機如何,就其後果來看,都會影響與上司的關係。雖然有的交往方式個人會獲取一時之利,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對事業、對組織、對上司、對自己都有害而無利。

如何處理與老闆的關係
好的職場人際關係怎麼建立
相關知識
如何處理和上司的人際關係
如何處理好職場的人際關係
如何處理大學中的人際關係
處理與上司的人際關係案例分析
如何處理好宿舍中人際關係
看韋小寶如何處理與上司的關係
如何處理好上下級同事關係
如何才能處理好職場的人際關係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怎麼處理好職場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