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習孫氏內家拳樁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9日

  孫氏太極拳是由孫祿堂先生創辦的,而孫氏內家拳樁功是由老先生的後代在孫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孫氏內家拳要領一致,動作簡潔很適和初學者,那麼初學者該怎樣練習孫式內家拳樁功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孫氏內家拳樁功

  孫氏樁功兩種功法。一曰“無極式”,一曰“三體式”。站無極樁可以站得很舒服,既是養生,又是能量的慢性積蓄,可以逐漸達於四梢,而且兩手兩足稍加變化即可用於迎敵。三體式的站法較為激烈,站之則體內可熱力蒸騰,較快出打鬥的能力,出打鬥的慾望,但較為辛苦。功效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

  無極式

  面向正方,身子直立,兩手自然下垂,兩足開立呈九十度。其要領也完全一致;手足沒有動作;心內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氣混混飩飩,清濁不分。所謂“一氣渾然,形跡未露”是也。在無極式虛無之中生出“一氣”後,便自然而然開始“太極式”,身法由靜而動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為9O度之形式。兩足尖亦不用力抓扣,兩足後跟亦不用力蹬扭,兩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無往來動作之節制,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徵兆。身體內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簷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此式的鍛鍊,在於恢復習者天然之性,啟發習者先天一氣之源。技擊不過是極盡個性伸張與發揮之形式。故“無極式”為百形之母,萬法之基。

  先從動中求靜開始入手,要作到“沙地立杆”,“騰雲駕霧”,要求是百會穴上頂,兩肩向外拉開,向內微含。把兩邊肩胛骨拉開,似的中間空,兩邊虎領筋抽緊,這個叫虎抱頭,左右兩手外翻,往下沉,兩胯朝裡縮,力點坐滿於腳跟,不可朝前,往後,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腳趾不許扣,兩腳成90度夾角,兩眼平視,舌頂上顎,口水嚥下。關鍵是坐滿腳跟,這時候腦子裡所有的雜念都沒有了,空空洞洞,無陰無陽,無我無他,與大地混為一體,象騰雲駕霧一樣。坐滿於腳跟一定要縮胯塌腰,這樣才能夠坐滿腳跟,才能自然提肛。無極式主要是動中求靜,一站架子,把所有雜念去處,同時產生深呼吸,叫真人呼吸,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孫公可將口鼻塞住練拳。全部用毛孔呼吸,叫還虛,也叫胎息功夫。

  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顎,齒要相叩,兩肩下垂有鬆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鬆,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於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思,與大自然渾為一體,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絕對跨進靜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虛無,精神內守,頭頂而鑽是順勁,頭落而翻是逆勁,兩肩下垂是順勁;兩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勁;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兩胯胯根要向後縮,即是鬆的意思,這是氣貫小腹時的關鍵性要著,才能把整個體重重心置於兩足足根,此時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虛無境地,落實到靜的境界。

  無極樁枯燥無味,應細心感覺自身,出現麻脹感時不要執著,此皮毛之相。應靜心觀照,有時可能會有空

  亂之象,亦不要在意,此時亦有無極覺照。站無極樁應以站到一心不亂為最高境界。若達到此境界,則三體式亦不成問題,全架只需練上幾日,即可成也。但若不能站到一心不亂,則每日擇一闢靜之處,站無極樁兩小時,只觀意之所向或觀己之呼吸,只觀吸或只觀呼,漸可入靜,待欲收式時,可直接變為三體式,如此堅持一年兩載亦可小有成就。

  三體式

  兩手相抱,頭往上頂,開步先進左腿。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過口,伸到極處為度。大指要與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總要四平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臍下,大指根裡陷坑,緊靠小腹。左足與左手要齊起齊落,後足仍不動。

  左、右手五指俱張開,不可併攏,左手大指要橫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圓形。兩眼看左手食指梢。兩肩根鬆開均齊抽勁,兩胯里根亦均齊抽勁,是肩與胯合也。兩肘往下垂勁,不可顯露,後肘裡曲,不可有死彎,要圓滿如半月形。兩膝往裡扣勁,不可顯露,是肘與膝合也。

  兩足後跟均向外扭勁,不可顯露,並與兩手之互拉相應,是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氣穩定,則心與意合。意要專凝,則意與氣合。氣要隨身體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氣,則氣與力合。如此,則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謂六合。實則內外相合。亦即陰陽相合,三體之內勁因此而生。

  三體式的站法及初級要求

  站樁,意不可借,借則妄。氣不能御,御則亂。神不宜放,放則靡。其實站樁最緊要的。

  1、是外形姿勢到位。

  2、是整體狀態確切。練習拳術最初必須從外形入手。只要外形姿勢基本對了,稍加時日,自然就會抗打。所以站三體式先不要求站多長時間,而是要求站準確。老先生給出了由無極式到太極式再到三體式這個程式。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

  三拳合一

  孫式太極拳是綜合了孫式三拳——太極、形意、八卦的精華而成的,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本來是孫式拳的特點和優點,是應該好好理解和繼承發揚的,但是卻被人有意地淡化,似乎一提三拳合一就是破壞了太極拳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就是要把太極拳練得忽剛忽柔、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就是破壞了太極拳的恬淡虛無、純以神行的優良風格。這實在是一種誤解。不僅是對孫氏太極拳的誤解,也是對形意拳和八卦掌的誤解。

  首先,孫式太極拳的三拳合一是融合而非混合,這是先祖師在創拳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就像水和牛奶的交融,無分彼此。三種拳術能夠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礎,若從本質上不能合,勉強合起來也只能是湊合。那麼孫式太極拳、孫式形意拳、孫式八卦掌三者之間都有那些共同之處呢?

  一、三者對身體基本形態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有“九要”之說,對身體從頭到腳都做了細緻的規定。一般要求的如含胸拔背,塌腰鬆胯,氣沉丹田等,自不待說。而立軸中正,一軸到底的要求,不僅是孫式三拳共有的特點,也是孫式拳和別家的重要區別。別家太極拳都是兩根軸,而孫式是一根軸,架子高,步幅小,沒有大馬步或大弓箭步,以單重三。式為基礎,萬變不離三體式。

  二、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純以神行,順其自然,反對拙氣拙力,即使是以陽剛著稱的形意拳也同樣如此,是“武術中之文雅事也”孫祿堂語。

  三、三者的理論基礎都是太極陰陽之說,陰陽相生相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而陽,陽極而陰,互為依存,互為消長。所以練起拳來都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吞吐和化,收放伸縮,都是綿綿不絕,生生不已。

  四、三者在搏擊方面都講究以柔克剛,意在人先,捨己從人,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而拒絕硬碰硬式的蠻纏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剛勁的主要在明勁階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進,但絕不是硬打硬進,這從它的動作設計上可以得到證明,它所有的動作都有手臂的鑽滾裹翻,用來化掉對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練到暗勁階段後就與太極拳毫無二致了。

  五、三者都具有養身、祛病、技擊的功能,不論老弱婦孺均可練習,是武術從專業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徑,清末民初以後,文人習武日漸增多,蔚成風氣,就是因為,這三者開始

  基於以上五點,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拳合一是順理成章的,是早晚的事,這個大任就歷史地落到了孫祿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極拳中,孫式是創立得最晚的,它就應該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多做出貢獻,這是歷史所賦予的責任。一般來講,先行者負開拓之艱,基礎之重,而後來者則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孫式太極拳創始之後,形意拳、八卦掌與太極拳不再分家,習拳者多三拳兼會,從事實上認可了三拳合一。

  其次,孫氏太極拳中的三拳合一併非只是把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意思”拿到太極拳裡,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大量精華動作移植進來。這從以下幾方面可以證明。

  一、基本身形和樁步是以形意拳三體式為藍本,前三後七,斜45度面向前方。在孫式太極拳裡基本沒有弓箭步和馬步。

  二、前進後退的步法,完全是形意拳的:前進時,前腳踩,後腳蹬,有進必跟,重心不過前腳掌;後退時,前腳蹬,後腳抽,有退必隨,重心不過後腳跟。只是在太極拳中虛的腳更減少一些比重,更虛些。

  三、許多動作就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動作稍加變化,這在講分解動作時已經講得很多了,需要說明的是,孫式太極拳中的許多名稱和其他太極拳是相同的,但招式卻差別很大,如三通臂、懶扎衣、野馬分鬃、玉女穿梭等等。即使是雲手,手的路線雖相同,但手掌外翻又和其他不同,就是因為使用了八卦掌的手法。

  四、走轉,完全合乎八卦掌法則,如玉女穿梭,進步指襠捶,進步搬攔捶等式中進步,轉步,扣步,擺步。孫式太極拳以活步為主要特徵,就是融合了八卦的步法,整套拳腳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所以,練好了孫式太極拳即使不練八卦,走起來也會很自然很輕靈,不必另做練習。

  開合貫穿

  開合的動作為孫式太極拳所獨有,不僅在別家的太極拳中找不到,就是在形意拳和八卦掌中也找不到相應的動作,這可以說是這套太極拳的突出特點,是孫式太極拳的標誌性動作。孫式太極拳又被稱為“開合活步太極拳”,在整個套路中,每逢動作轉換之時,多以“開手”和“合手”作為連線的關鍵,在全套97式動作包括起式和收式中,開合的動作有13處之多,計26式,約佔27%,比例之大居所有動作之冠。

  為什麼孫祿堂祖師在創編這套太極拳時要設計如此多的開合動作而不厭其煩地讓學習者反覆習練呢?他的道理何在?作為傳習孫式太極拳者不可不探究。

  首先,開合體現了太極拳最本質的內容。從廣義的太極拳名稱來看,“太極”是什麼?至大者為“太”,至廣者為“極”,天下至大至廣者,“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故太極拳也就可以稱為“氣拳”,這不是牽強附會,而恰恰說明太極拳是以“氣”為模擬物件的拳術,是一種象形拳術,這和我們的象形文字,和八卦取象於自然,和許多武術取象於動物是同出一轍的。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乃法於氣。既如此,氣的最基本性質是什麼呢?我們暫且拋開哲學意義上的“氣”不談,只看物理意義上的,作為物質之一種的“氣體”,它沒有固定形態,可流動,可以膨脹和壓縮。太極拳與之相對照,氣無形態,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極拳內外相合,順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剛;氣益流動,則太極拳要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氣有脹縮,所以太極拳有開合。氣是無形無象的,這恰恰給了它開合伸縮收放的自由,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氣之開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開合也是基於對氣的模仿,是對於氣的功能與狀態的嚮往和追求,或者說是由於對氣的本質有了深刻理解後,將氣設計於拳路中的動作。實際上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應該追求的就是在各個方面去體會氣的感覺,它的柔和,它的流動,它的伸縮。有了這三點,太極拳的體用皆備矣。柔和,則外力無法傷我,“抽刀斷水水更流”,何況氣乎?流動,則得機得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伸縮也就是開合,則是最關鍵的,是氣之用,氣的做功,全在伸縮之間,世間的一切爆炸都是源於氣體的迅速膨脹,其威力盡人皆知,那麼太極拳的用也是模仿於此。拳之用在於將對手放出,放就是開,就是吐,就是伸,就是發力;要放,須先化,先調整自己,使得機得勢,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縮,就是蓄力。所以,太極拳中不論有多少動作,其實都是肢體伸縮開合的演繹、變化罷了。從這一點來看,說“開合是太極拳的本質”,“太極即開合”,“開合即太極”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是從廣義上來認識開合。

  其次,從狹義上看,開合動作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的。從動作外形上看,它與佛教雙手合十或氣功中的某些姿勢接近;從內中體會上看,它絕對是調理氣息的,在一開一合,一呼一吸之間,起到靜心理氣的作用;從動作技擊上看,它在開合間帶動了全身的脹與縮,並隱含了太極拳大部分的手法,如開手有棚、捋、採、捌、掛、肘之用,合手則有擠、按之用。

  把開合作為拳中套路動作的轉折連線,也是非常合理的。我們在做動作時都有體會,一式做完往往精神會有瞬間的鬆懈,力與力之間,氣與氣之間,意與意之間產生間斷,這是極不利於一氣流行的鍛鍊效果的,而用開合作為轉折,可以從心理、體能和氣息上加以調理,有虧損處加以補充,有滯澀處加以柔滑,有虛浮處加以沉穩,有軟弱處加以強固,總之,在開閤中做一階段性的調整,使得神氣無虧,總處在飽滿鼓盪,動作無虧,總處在舒服自如,氣息無虧,總處在勻細深長。開合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它的動作設計裡沒有進攻性,非常平和,即使練習者做的不到位、不標準,也能起到調理氣機的作用,當然,做好了還可以長功夫。

  進退活步

  步法靈活是孫式太極拳的另一大特點,有進必跟,有退必隨,整套拳中沒有弓箭步和馬步,儘管手上可以很舒展,但腳下從來都是很嚴謹,沒有大的跨步,進退都是形意拳的步子,走轉都是八卦掌的步子,要求以前進後退不費力為準。

  毫無疑問,弓箭步和馬步都是很穩當的步法,跨度大,底盤低,穩定性好。但穩不是絕對的,曾有前輩說過,即使把你的兩腳捆在木樁上,可算穩了吧?但你腰以上的功夫不行,還是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這也就是說,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和活是一對矛盾,過於穩就不活,過於活就不穩,都不可取。活和穩是要互相付出代價的,要穩就要犧牲一部分活,同樣,要活,就要犧牲一部分穩,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要穩中求活,活中有穩,方不失守中之意。過去有走極端者,在八仙桌下練太極拳,一套拳少說半小時,多則一小時,腿部的負擔太重了,不利於氣血的執行,年輕時可能無所謂,中年以後,則多不良於行。期盼快出功夫是好事,但要按規律辦事。孫式太極拳設計為活步,強調在運動中尋找機會,並非不要穩定性,而是要練習者更習慣於在動中求穩,以運動求穩,這樣更接近於實戰要求。基於此,孫式太極拳不要求式子太矮,比平時走路略矮一些就行,大小腿間最佳角度是135度,最低不能讓膝蓋處有小於90度的死彎子,以利於運動的靈活和氣血的執行。剛柔相濟

  孫式太極拳雖不像陳式那樣剛柔轉換明顯,但仍然是有剛有柔,剛柔相濟的。柔不必說,剛表現在哪裡呢?

  首先,它的剛是內含在柔中的,是柔中寓剛之剛,也就是暗剛,不是顯露於外的明剛。孫式拳的剛在骨子裡,這和它的以形意為骨架是分不開的。它的許多動作設計都直接來源於形意、八卦,動作小而緊湊,有稜角,弧形運動大多是靠手臂的鑽滾翻來完成的,帶有明顯的進攻性,而不像其他一些太極拳的動作更柔化、更舒展。比如,三通背一式,就包含了形意拳的炮拳、劈拳和八卦掌的大蟒翻身,無論從外形還是從用法上都和別的太極拳有明顯的差別。再比如雙撞捶,在別家稱雙峰貫耳,是兩手握拳擺動一個很大的弧形向對方頭部打去,而孫式卻不擺動成大圓弧,而是直接從胸前外翻著也就是擰著勁,有如馬形向前撞去。

  其次,孫式太極拳為活步,這使得在練習時動作的節奏緊湊,比一般的太極拳敏捷,比如進步搬攔捶,踐步打捶,野馬分鬃等動作,都用的是形意拳的剪子股式的步型,巧妙地利用了擺步和身形的轉換,把弧形運動化成直線前進,走最短路徑,直取中門。而進步指襠捶,更要如鳥之束翅俯衝,疾速前行,絕不可慢吞吞的。這都是剛勁的表現。
 

練習陳式太極拳有哪些要求
武當太極拳三十三式拳譜
相關知識
怎樣練習孫氏內家拳樁功
怎樣練習孫氏內家拳的基本功
怎樣練習吳式太極拳內勁
怎樣練習趙堡太極拳功法
怎樣練習陳式太極拳斜行拗步
怎樣練習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
怎樣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攬雀尾
練習孫氏太極拳的誤區
內家拳樁功的境界和層次
陳式太極拳內功心法怎樣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