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插茱萸為什麼能辟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古代還風行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那麼,為什麼呢?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花鏡》寫茱萸:“隨處皆生,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色青紫。莖間有刺,三月開紅紫細花。其實結於枝梢,累累成簇而無核。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味辛辣如椒。井側河邊,宜種此樹,葉落其中,人飲是水,永無瘟疫。”

  《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六味地黃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藥名為吳萸、氣辣子、越椒等,吳茱萸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的乾燥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溼,疏肝下氣,降逆止嘔之功效。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皁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佈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我們為什麼會打呼嚕
鳥類為什麼會築巢
相關知識
重陽節插茱萸為什麼能辟邪
重陽節手抄報畫什麼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給老人做什麼吃的
重陽節給老人送什麼好
重陽節給爸媽買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吃什麼
重陽節給老人送什麼吃的比較好
重陽節給父母買什麼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