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社會公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孩子階段是一個人社會公德教育的啟蒙、奠基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開始教育,幼兒就會逐漸把社會公德行為變成“自動化動作”,養成良好習慣。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孩子社會公德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培養孩子社會公德“三法”

  1榜樣示範法

  眾所周知,家長、教師往往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他們常常認為家長、教師的行為就是正確的行為,因而會經常模仿。這就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注意言傳身教。這種無聲的教育,往往比家長專門拿出時間進行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表現通常能折射出家長的社會公德水準。總之,只有家長髮揮正面的表率作用,幼兒才有可能成為舉止文明、有教養的人。

  2討論法

  人的行為往往取決於認識。當幼兒對某一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後,其行動就比較自覺。比如,當幼兒認識到由於不排隊、擁擠有可能導致踩踏、傷亡事故後,他才有可能採取自覺排隊的行為。幼兒對社會公德有一定認識後,才能把它內化,然後做出自覺自律的行為。當家長告訴幼兒某條社會公德時,一定要採取討論的形式,讓幼兒弄清楚形成這條社會公德的道理,否則幼兒常常就會當耳旁風一樣,行為上依然如故。與幼兒討論社會公德,不僅有助於幼兒形成自覺的行為,還能使幼兒產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覺,提升幼兒的自我價值感水平。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尤其是幼兒的自我價值感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即:高自我價值感水平導致高成就行為,低自我價值感導致低成就行為。因此,幼兒自我價值感的提升會促使他們更好、更自覺地去遵循社會公德。討論法是包括公德教育在內的一切規則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3體驗法

  幼兒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明白尊老愛幼等道理,但仍會做出與社會公德相悖的行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加深幼兒的認識。幼兒的認識與行為之間往往是以情感為中介的。也就是說,往往是經過幼兒親身體驗的事物,才能觸動其情感;觸動了情感的事物,認識才有可能加深;認識加深了,行為才有可能自覺。要加深幼兒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就要加強其體驗。這就要求家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隨時隨地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有目的地抓住典型案例,對幼兒進行有力度的教育。

  培養孩子社會公德習慣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規則

  公共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德要求。培養公德意識,做到並不難,而許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從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開始的。

  2讓孩子懂得愛護公共財物

  在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培養他要像愛護自己的東西一樣對待公共財物,比如,在外面要愛護公共設施、保護文物古蹟、不亂畫亂刻。在陪孩子外出遊玩的時候,當發現破壞文物、損害公共財物等現象時,家長應該表示義憤、進行批評,這樣,孩子就會看在眼裡、聽在耳中、記在心裡。相應地,他就會懂得愛護學校裡的桌椅、教學器械、體育器材等。

  3教導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當進入公共場合就跟“發瘋”似的,處處搞破壞。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在公共場所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和紀律,比如,在影劇院、體育場、公園、圖書館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順序進出,不損害、不破壞公物,按規定辦事。當看到有人破壞規定時,我們還應鼓勵孩子對其進行勸阻。

  4教育孩子要遵紀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導和教育,只會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為了讓孩子遵紀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條文都搬過來念一念。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孩子遵紀守法的概念和意識,比如,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分地庇護;當孩子破壞公物、隨地扔垃圾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制止,並告訴他們不可以那樣做;當孩子過馬路的時候,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日積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孩子。

猜你感興趣:

教育孩子十大原則
教育孩子三十六計
相關知識
教育孩子社會公德
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學會公平競爭
教育孩子學會愛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教育孩子學會生存
教育孩子學會耐心等待
教育孩子學會寬容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具體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