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食慾不振怎麼辦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寶寶食慾不振是許多父母都擔憂的問題,寶寶總是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沒胃口,追著喂也不吃,很多家長想了很多方法,仍然不見效,寶寶長期的食慾不振就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髮育,或演變成為厭食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寶寶食慾不振的原因有哪些

  寶寶飯量小

  寶寶胃口不好,首先與寶寶飯量有關係,不同的寶寶飯量不同,加上寶寶胃功能本沒有成人那麼完善,所以不要一味喂寶寶,寶寶吃得太多了,也會導致胃口不好。

  如何護理:

  只要寶寶餓了,媽媽就可以開始哺餵母乳,直到寶寶吃飽了,自然就會把頭轉離開,或鬆開嘴巴。而喝嬰兒配方奶的寶寶***四個月以內***,奶量每天每公斤***寶寶的體重***約150㏄,譬如4公斤的寶寶,一天總奶量約為150㏄×4=600㏄。一歲以後,母奶、配方奶以外的食物變成寶寶的主要食物,奶量減為早晚一杯或是一瓶即可。

  刺激性的菜餚

  進入輔食品階段後的寶寶,有些寶寶食慾很好,但是吃下去又會立刻吐出來,父母要注意是否讓寶寶吃到太刺激性的食物,譬如辣、酸、鹼等刺激性調味食物或是食物太大塊、纖維太粗,讓寶寶不好消化。因為嬰幼兒的腸胃功能發育尚未成熟,父母應避免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養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媽咪也可以在副食品內新增柑橘類的水果代替檸檬、食用醋,增進寶寶的食慾

  季節因素

  寶寶胃口不好有的時候與季節有很重要的關係,比如說天氣乾燥時候,寶寶容易上火,又比如在夏季,天氣炎熱,愛出汗,寶寶胃口也不會很好,這個時候給寶寶吃一些油膩,不消化的食物,當然寶寶胃口不會好啦。

  如何護理:媽媽應該給寶寶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給寶寶吃點水果汁,食物保持清淡。

  錯誤的飲食習慣

  一般來說,主食和點心的比例以7∶3 或8∶2 最為適合。也就是說,從三餐裡攝取70%~80% 的營養成分,再從點心中攝取20%~30%的營養成分。這是主食和點心最理想的比例;

  但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甜甜的點心就會受不住控制,家長又會比較寵溺地給寶寶吃,不小心就可能會互換主食和點心的比例。70%用點心來果腹,剩下的30% 用主食來充飢,這也是現在許多孩子胃口不好的原因。

  正確的方法:家長應該合理安排寶寶的日常飲食,零食要少吃,點心安排在上午十點,下午四點這2個時間點,主餐不能少。

  就餐氛圍

  另外吃飯時的氣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寶寶的感覺相當敏感,假使家中的氣氛不好,或是受到責罵,也會影響寶寶的情緒反應,所以家長要給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餐氛圍。

  建議:等寶寶到達7~8個月時,也可以讓寶寶學著自己吃,假使食物灑得滿地,也不要急著大聲斥責,應讓孩子有自我學習的空間。

  是否生病了

  如果孩子的飲食習慣、情緒、平常的生活習慣等都沒問題的話,寶寶出現伴有精神不佳、噁心、嘔吐或其他情況,那最好去檢查一下孩子的身體。

  下面是與寶寶胃口不好有關的疾病:

  1.胃腸道疾病:如果寶寶不肯好好吃飯,不斷打嗝或放屁,且散發濃烈的酸臭味,那麼應該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消化不良。其它的消化道疾病,如便祕、腹瀉等也會引起寶寶食慾不振。最好結合寶寶的大便來判斷。

  2.口腔感染:如果寶寶不肯吃奶,或者吃奶以後不斷哭泣,並且伴有流口水現象。媽媽就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嘴巴里面,是不是有破損或口腔感染,比較常見的是鵝口瘡。

  3.感染症: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全身性感染症等都會引起寶寶食慾下降,通常還會伴有全身性的症狀,如咳嗽、精神不振等。

  4.鼻塞、紅臀:如果寶寶不肯吃飯,還大聲地哭鬧、張著嘴巴呼吸。就可能是因為鼻腔裡面有汙物堵住,沒辦法順暢呼吸。媽媽可以檢查一下寶寶的鼻子,把裡面的髒東西清理出來;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寶寶得了紅屁股,覺得難受而不想吃飯。

  5.發熱:如果寶寶食慾下降,吃奶次數減少,奶量減少,而且沒什麼精神,媽媽要量一下體溫,看看寶寶有沒有發熱。

  對小孩子而言,身體有異常,他們往往也不會表示。如果問他哪裡痛,通常他們只會回答肚子痛。如果不是外傷,媽媽沒有能力去判斷那些外表看不到的疾病。所以孩子無緣無故沒有食慾的話,最好去找兒科醫生進行診斷。

  寶寶食慾不振,這些情況不要擔心

  許多爸爸媽媽看著寶寶胃口不好,不吃飯,就擔心影響寶寶生長髮育,有些情況是無需擔心的,因為寶寶的個體差異的不同,食慾也是有不同的,所以只要寶寶精神上好,就無需擔心,下面是具體的情況:

  1、寶寶之間的飲食量,不具可比性

  由於遺傳、環境、體型、活動量等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正常寶寶對營養需要量個體差異性其實很大,食慾必然也有差異,因此,母親切不能互相比較孩子的進食量,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食慾不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食慾不振是小兒進食量與父母期望的進食量有差異,而被誤認為是食慾不振。

  2、寶寶的食慾並不穩定

  寶寶的食慾有時可週期性輕度增減,這些多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擔心。寶寶在夏季往往食慾不振、厭食或食量減少,這是由於機體為了調節體溫,較多血液流向體表,內臟器官供應相對減少,以致影響胃酸分泌,導致消化功能減低;加上天氣悶熱,小兒休息、睡眠欠佳,神經中樞處於緊張狀態,體內某些內分泌腺體的活動水平也有改變,這些均影響到胃腸道的活動;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由於大量飲水,使胃液被沖淡,以至食慾大減。

  3、對喜愛的食物失去興趣

  生活中的種種因素經常影響到食慾。在沒有情緒不佳、健康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不需要過於介意。

  4、寶寶不肯吃飯,也不要強迫他吃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從米飯以外的食品中***如麵包、麵條、甘類***獲得相同的熱量,那麼便不會造成任何問題。有時孩子會由於某些原因***身體不舒服或上頓吃得過飽***而食慾不佳,這時不要強迫孩子吃飯,如果這頓讓他餓一餐,也許下頓會吃得更香。

  

  1、使用健脾開胃的藥物

  寶寶食慾不振很可能是脾胃功能不好有關,治療上可以服用健脾和開胃的藥,同時可以給寶寶做個腸胃按摩。

  2、飲食清淡

  飯菜太油膩寶寶也會吃不下的,媽媽們可以做一些易消化、少油膩的飯菜。例如黃瓜、西紅柿、萵筍等都含有豐富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無機鹽等物質。烹飪方式可以選擇涼拌,既清涼可口,又能增進食慾。

  3、補充礦物質

  寶寶食慾不振可能是缺乏礦物質鈉、鉀、鋅、鈣,因此可以在醫生的知道下對這些元素進行補充或者食療調理。

  4、益生菌

  益生菌對調理腸胃有好處,寶寶適量食用可以活動腸胃,緩解脹氣、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慾不振。

  5、保證充足睡眠和適量活動

  寶寶睡眠不好影響食慾,經常運動引起促進血液迴圈、新陳代謝,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6、合理治療

  如果寶寶是因為某些疾病食慾不振就需要媽媽們儘早到醫院進行治療了,配合醫生對寶寶的病情進行確證再對症下藥,切勿盲目處理。

  寶寶食慾不振如何按摩

  推三關200次

  位置:前臂內側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線

  手法:父母用大拇指或食中指指面,沿那條線從腕推向肘部。

  補脾經200次

  位置:大拇指面的指腹

  手法:就是在孩子的大拇指面的指腹順時針方向旋轉推動。

  運內八針100次

  位置:手掌面

  手法:運內八針100次,就是在孩子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2/3處為半徑作圓圈,順時針方向圓圈推動。

  揉四橫紋3~5分鐘

  位置:孩子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靠近手掌的指關節橫紋處

  手法:在孩子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靠近手掌的指關節橫紋處揉四橫紋3~5分鐘。

  揉腹

  手法:在孩子的臍部及其周圍用掌揉法,持續5分鐘後,孩子腹部有溫熱感即可。

  以上是寶寶胃口不好助消化的基本手法,下面是針對病因的手法:

  若為實證:使用瀉法

  實證表現:大便乾燥、口中有味兒、不愛吃飯、舌紅苔黃白厚等

  具體做法是:揉板門、退六腑、摩腹、推下七節骨,

  板門穴就在手掌大魚際,揉板門穴,也就是按揉手掌大魚際部;

  六腑穴是一條直線,在上肢肘部到腕橫紋的小指一側,退六腑,就是醫者用食、中指指腹自肘部向下單方向推向腕橫紋;

  七節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間的直線,推下七節骨,就是醫者用食指、中指指腹由上往下推,稱“推下七節骨”。

  若脾虛引起:與實證推拿法想法

  如果寶寶是脾虛引起的腹瀉,推拿手法則和上述方法相反。即七節骨要推上,向下是治療便祕,同時逆著大腸方向摩腹。揉板門與上法相同。此外,還需要加推脾土穴,脾土穴在大拇指的螺紋面,家長可用拇指順時針方向在大拇指外側旋轉按摩。

  捏脊屬補法

  適合於小兒的脾胃虛弱症,有實火的小兒最好不用此法

  指導:讓寶寶趴在床上,露出背部,沿寶寶的脊柱捏拿,捏脊3~5遍,並點按脾、胃俞穴各20次,脾俞穴在第十二胸椎刺突下旁開1.5寸,胃俞穴在第十一胸椎刺突下旁開1.5寸。

  手法:醫者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面板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五六次為一組,捏第三次時,每捏三下須將面板向上方提起。此法每日做一次即可。

  小貼士

  在給孩子按摩推拿之前,一定要準備好BB油,在按摩部位塗抹均勻,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生的意見,如果妳不想要購買一般的嬰兒油,也可以使用椰子油、茶樹油等來幫寶寶按摩,這樣更有效

  

佝僂病是什麼
什麼是小兒鼻竇炎
相關知識
夏季寶寶食慾不振怎麼辦
寶寶食慾不振怎麼辦
幼兒食慾不振怎麼辦才好
幼兒食慾不振怎麼辦
天氣熱食慾不振怎麼辦
老年人食慾不振怎麼辦_老年人食慾不振如何調理
老年人食慾不振怎麼辦
老年人食慾不振怎麼辦
孕婦失眠食慾不好怎麼辦吃什麼好
夏季食慾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