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爵祿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清朝制訂的喇嘛教教規是?

北京雍和宮御製《喇嘛說》漢文碑文:

佛法始自天竺,東流而至西番[1](即唐古特部,其地曰三藏),其番僧又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書》不載,元明史中,或訛書為喇馬,(陶宗儀[2]《輟耕錄》載,元明稱帝師[3]為刺“讀作拉下同”馬。毛奇齡[4]明《武宗外紀》,又作剌麻,皆系隨意對音,故其字不同。)予細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喇嘛又稱黃教[5],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舊作八思巴),始盛於元,沿及於明,封帝師國師[6]者,皆有之。(元世祖初封帕克巴為國師,後復封為大寶法王[7],並尊之曰帝師。同時又有丹巴[8]者,亦封帝師,其封國師者,不一而足。明洪武初,封國師、大國師不過四、五人,至永樂中,封法王、西天佛子者各二,此外封灌頂大國師者九,灌頂國師者十有八,及景泰、成化間,益不可勝記。)我朝惟康熙年間,只封一章嘉[9]國師,相襲至今。(我朝雖興黃教,而並無加崇帝師封號者,惟康熙四十五年,敕封章嘉呼圖克圖為灌頂國師,示寂後,雍正十二年,仍照前襲號為國師[10]。其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號,不過沿元明之舊,換其襲敕耳。(黃教之興,始於明,番僧宗喀巴,生於永樂十五年丁酉,至成化十四年戊戌示寂[11]。其二大弟子曰達賴,曰班禪喇嘛。達賴喇嘛位居首,其名曰羅倫嘉穆錯,世以化身掌黃教。一世曰根敦珠巴,二世曰根敦嘉穆錯,三世曰索諾木嘉穆錯,即明時所稱活佛鎖南堅錯也,四世曰云丹嘉穆錯,五世曰阿旺羅卜藏嘉穆錯。我朝崇德七年,達賴喇嘛遣貢方物。八年,賜書達賴喇嘛及班禪呼圖克圖[12],蓋仍沿元明舊號。及定鼎後,始頒給敕印,命統領中外黃教焉。)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歸之,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諂敬番僧也,(元朝尊重喇嘛,有妨政事之弊,至不可問。如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專席於坐隅,其弟子之號,司空、司徒、國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怙勢恣睢,氣焰薰灼,為害四方,不可勝言。甚至強市民物,摔捶留守,與王妃爭道,拉歐隨車,皆釋不問,並有民毆西僧者截手,署之者斷舌之律[13]。若我朝之興黃教,則大不然,蓋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而已。)其呼圖克圖之相襲,乃以僧家無子,授之徒,與子何異,故必覓一聰慧有福相者,俾為呼必勒罕(即漢語轉世化生人之義)。幼而習之,長成,乃稱呼圖克圖,此亦無可如何中之權巧方便耳,其來已久,不可殫述。孰意近世,其風日下,所生之呼必勒罕,率出一族,斯則與世襲爵祿何異,予意以為大不然。蓋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但使今無轉世之呼圖克圖,則數萬番僧,無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從前達賴喇嘛示寂後,轉生為呼必勒罕,一世在後藏沙卜多特地方[14],二世在後藏大那特多爾濟丹地方[15],三世在前藏對嚨地方[16],四世在蒙古阿勒坦汗[17]家,五世在前藏崇寨[18]地方,六世在裡塘地方[19],現在之七世達賴喇嘛,在後藏託卜札勒拉里崗地方[20]。其出世且非一地,何況一族乎。自前輩班禪額爾德尼示寂後,現在之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之呼必勒罕,及喀爾喀四部落[21]供奉之哲布尊呼圖克圖,皆以兄弟叔侄姻婭遞相傳襲,似此掌教之大喇嘛呼必勒罕,皆出一家,親族幾與封爵世職無異[22]。即蒙古內外各札薩克[23]供奉之大呼必勒罕,近亦有各就王公家子弟內轉世化身者,即如錫哷圖呼圖克圖,即系喀爾喀親王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之叔;達克巴呼圖克圖[24],即系阿拉善親王羅卜藏多爾濟之子;諾尹綽爾濟呼圖克圖,即系四子部落郡王拉什燕丕勒之子;堪布諾們汗......

藏傳佛教和喇嘛教是一個概念,不懂就不要在網上瞎咧咧

《喇嘛說》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寫的一篇闡述針對喇嘛教的文章。該文刊刻於北京雍和宮內的石碑上。

《喇嘛說》

我朝惟康熙年間只封一章嘉國師,相襲至今。其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號,不過沿元明之舊,換其襲勑耳。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歸之。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諂敬番僧也。

其呼土克圖之相襲,乃以僧家無子授之徒,與子何異,故必覓一聰慧有福相者,俾為呼必勒罕,幼而習之,長成乃稱呼土克圖。此亦無可如何中之權巧方便耳。其來已久,不可殫述,孰意近世,其風日下,所生之呼必勒罕,率出一族①。斯則與世襲爵祿何異,予意以為大不然。蓋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但使今無轉世之呼土克圖,則數萬番僧無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

去歲廓爾喀之聽沙瑪爾巴之語,劫掠藏地,已其明驗。雖興兵進剿,彼即畏罪請降,藏地以安。然轉生之呼必勒罕出於一族,是乃為私。佛豈有私?故不可不禁。 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籤以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夫定其事之是非者,必習其事,而又明其理,然後可。予若不習番經,不能為此言,始習之時,或有議為過,興黃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虛譽,則今之新舊蒙古,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可得乎?且後藏煽亂之喇嘛即正以法,元朝曾有是乎?蓋舉大事者,必有其時與其會,而更在乎公與明,時會至而無公與明以斷之,而不能也,有公明之斷,而非其時與會,亦望洋而不能成。茲之降廓爾喀,定呼必勒罕,適逢時會,不動聲色以成之。去”轉生一族之私①“,合內外蒙古之願。當耄近歸政之年,覆成此事,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予幸在茲,予敬亦在茲矣。

歷史上的"丹書鐵券"真能免死罪嗎

小說《水滸傳》的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寫店主人介紹柴進時說:“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欽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無人敢欺負他……”五十二回中柴進也提到:“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孫,家間有先朝太祖誓書鐵券。”

這裡說的“誓書鐵券”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了它就無人敢欺?

籠絡功臣的工具

《水滸傳》中的“誓書鐵券”,即是通常所說的“丹書鐵券”的一個異稱。漢代用丹砂填字,故《漢書》作“丹書鐵契”;後梁用銀粉填字,故《資治通鑑》作“銀券”;遼代用金填字,故《遼史》作“金券”;《明史》則因鐵券可世代相傳而稱為“世券”。此類名目繁多的稱呼指的都是一個東西,是君主賜予勳貴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種憑證,因取堅久之意,遂以鐵鑄之。

丹書鐵券的發明人大概是漢高祖劉邦。許慎的《說文》裡說“符,信也”。先秦時代,符節是古人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古代君王分封諸侯、功臣或會盟時都要以竹符為信徵,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分封功臣,與之剖符作誓,大概是覺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達自己永有天下的願望及使功臣世世代代永享富貴爵祿的決心,遂易之以鐵,試圖提高它的可信度。如此說來,新出現的鐵券其實就是一種用特殊材料製成的符節。

史書記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即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書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在用石建成的宗廟內,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正本的安全。鐵券狀如瓦形,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發給功臣、重臣,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檢驗真假,防止偽造。

漢高祖發明的丹書鐵券中的誓詞有“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雖然皇帝信誓旦旦,但鐵券中並沒有對功臣免罪免死等許諾,持券者往往以細故獲罪,犯常刑亦不得赦免。譬如韓信、彭越都是功臣,結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至於功臣子孫更無免罪特權,稍觸刑律,即繩之以法,如陳平的後裔“(陳)何搶人老婆(坐略人妻),結果被處以死刑(棄市)”。司馬遷曾作統計:“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到了太初(漢武帝年號,前104-101年)年間,只過了一百年,眼下只有五個功臣後裔還封為侯爵,其餘的都因犯法而丟了性命、亡了封國。由此可知,漢代鐵券並不能起到護身符的作用,僅是皇帝頒給臣下的一種封侯的憑證及榮譽。

明文規定的免罪符

自漢高祖開啟用鐵契褒獎、籠絡勳功之臣的先例,這種政治策略和手段對於鞏固和加強統治權力十分有效。自此,後世帝王紛紛仿效頒賜鐵契的做法,所謂“後代承業,習而不改”。三國時期,為籠絡周邊少數民族,蜀漢對南中諸夷、曹魏對關隴氐、羌,都賜予鐵券與之會盟。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人人皆有朝不保夕之感,富貴世襲更無從談起。在這一時期,丹書鐵券的誓詞由漢初的世襲爵祿一改而為免除死罪,成為明文規定的免罪符。543年,東西魏在芒山大戰,西魏權臣宇文泰坐騎中箭,險些淪為俘虜,關鍵時刻幸虧部將李穆救了宇文泰一命。宇文泰大加讚歎,前後賞賜,不可勝計,仍感到不足以為報,於是“特賜鐵券,恕以十死”。所謂十死,當然不是打電子遊戲獎勵十條命,而是允許犯十次死罪不殺的意思。

宇文泰墓碑

隋唐之後,向臣下頒發鐵券越來越普遍,成為一種常制,就統治者賞賜的目的而言,不外乎表功與安撫兩類。唐朝建立初期的武德元年八月,李淵“論太原首功”時,沿襲舊制,賞賜恕死特權與開國功臣,《褒勳臣詔》中載“尚書令秦王(李世民)、尚書右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其餘......

清朝金瓶掣籤制度及其歷史意義?

一、金瓶掣籤制度的設立

乾隆末年,清朝政府在整飭、改革西藏行政管理體制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大喇嘛的管理,規定了大活佛轉世靈童的認定辦法,設立了金瓶掣籤制度。這是乾隆皇帝為防止包括西藏在內的蒙藏上層貴族利用活佛轉世之機奪取宗教權力和防止大喇嘛與蒙藏世俗勢力結合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此以前,蒙藏地區的大喇嘛圓寂之後,繼承其宗教權力的轉世呼畢勒罕,往往由吹忠作法降神,禱問指定。一些上層貴族或大喇嘛賄賂吹忠,假託神言,任意妄指,乘機操縱宗教大權。拉穆、吹忠“或受賄恣意舞弊,或偏庇親戚妄指,或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暗中授意,令其指誰”。“喀爾喀三音諾顏部落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圓寂後,其商卓特巴那旺達什有意營謀汗王子弟為呼畢勒汗,代求達賴喇嘛、拉穆、吹忠附會妄指”,拉穆、吹忠收受那旺達什所賄的銀50兩、緞1匹、哈達1條之後,即按其意願,指認土謝圖汗“車登多爾濟之子、屬雞的,是真呼畢勒汗”,以致呼畢勒罕“或出自族屬姻婭,或出自蒙古汗王公等家,意與蒙古王公、八旗世職官襲替相似”;“所生之呼畢勒罕,率出一族,斯則與世襲爵祿何異”;“然轉生之呼畢勒罕,出於一族,是乃為私。佛豈有私?故不可不禁”。上述諸多“徇情妄指”、營私作假的弊端引起了清廷的重視。清乾隆皇帝為了“護衛黃教”、“整治流弊”,決心對蒙藏地區的活佛轉世制度進行必要的整頓。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帝在派遣官兵入藏,取得驅逐廓爾喀入侵的勝利後,諭令進藏官員籌議善後章程。翌年,清朝政府正式頒佈《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章程第一條明確規定:“關於尋找活佛及呼圖克圖的靈童問題,依照藏人例俗,確認靈童必問卜於四大護法,這樣就難免發生弊端。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後遇到尋認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籤牌上,放進瓶內,選派真正有學問的活佛,祈禱七日,然後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像前正式拈定。”“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像父子一樣,認定他們的靈童時,亦須將他們的名字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在籤牌上,同樣進行。這些都是大皇帝為了黃教的興隆,和不使護法(即吹忠—引者注)弄虛作弊。”章程開宗明義,將認定活佛轉世呼畢勒罕的金瓶掣籤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把活佛轉世這一宗教事務納入國家典章法規範圍,通過宗教儀軌和法制手段,強化管理,把大活佛轉世靈童的認定權收歸清朝中央。乾隆帝在制定此制度的過程中,表現了對活佛轉世弊端的洞察和對吹忠的極不信任的態度。乾隆帝降旨曰:“拉穆、吹忠往往受人囑託,假託神言,任意妄指,而藏中人等因其事涉神異,多為所愚,殊屬可笑。……嗣後出呼畢勒罕,竟可禁止吹忠降神,將所生年月相仿數人之名,專用金本巴瓶,令達賴喇嘛掣籤指定,以昭公允。”乾隆帝在其《御製喇嘛說》中稱:“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畢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籤決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御製喇嘛說》用藏蒙滿漢四體文字刻於石碑上,立於北京雍和宮內,以諭旨的形式,闡述“金瓶掣籤”制度的重要意義,以使這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制度“萬世遵循”。

西藏的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及呼圖克圖、僧眾對清朝政府設立的金瓶掣籤制度,表示了誠心擁護和衷心感激的態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金本巴瓶製成之後,乾隆帝特派御前侍衛惠倫等將金本巴瓶送往拉薩。《福康安等奏供奉金瓶於大昭佛樓及八世達賴喇嘛(強白嘉措)歡欣情形折》稱:“惠倫等於十一月二十日敬謹齎到,臣等率同官員、官兵,及濟嚨呼圖克圖率領各寺呼圖克圖、大喇嘛及噶布倫以下......

我國奴隸社會明期有名的大臣

一種說法中國奴隸社會是夏商周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不存在奴隸社會

中國的封建制度,起源於何時?有文字記載的,黃帝時期就存在了。

《史記》記載說,“軒轅(黃帝)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黃帝)乃習用干戈,以徵不

享,諸侯鹹來賓從。”(《史記.五帝本紀第一》)此一記載,說明

“諸侯”早在神農氏統治時期就存在,在神農後期出現衰敗,彼此互

相殘殺,由黃帝拿起武器,征服了各諸侯。如依太史公的說法,中國

的封建社會制度,早在神農時期就建立了。到了堯、舜時代,史書亦

有記載舜當了天子後,封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去做一個諸侯國的王。

在《孟子》一書也有講這件事,有人問孟子,象凶殘傲慢,幾次謀殺

舜不成功,舜還封他去做諸侯國的國王,舜還能稱得上是聖人嗎?孟

子答說,這是舜為了盡親親之義,正是聖人的行為。《史記》也記載

堯帝死後,舜讓帝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

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

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舜帝。”(《史記.五帝本紀

第一》)從太史公說的“諸侯”、“中國”及舜“踐天子位”等可以

看出,在堯、舜時期,封建制度已經作為一種常規的制度在實行。

“中國”名稱的來由,就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中國,即天子的中央之

國,諸侯國分佈於四周之謂。

毛澤東在文革時期,曾對其官員發出要“熟讀唐人《封建論》”。這

就是說,唐朝柳宗元所作的《封建論》一文,就是對中國封建制度作

出界定的文章。以此來說,柳文所說的,對什麼是“封建”,就具有

代表性意義了。

柳宗元在此文說的封建制度,是周朝的制度,柳文論述周朝如何實行

封建制度。他肯定周朝是實行封建制的,而沒有說秦以後實行的是封

建制。柳宗元很明顯地將周朝的封建制度與他所處的唐朝的制度區隔

開來。他說當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變這個制度,是時勢使然,他無法

改變。其反意也就是說,現在他這個朝代改了,也是時勢使然。中國

的歷史學家也多以秦朝作為一個歷史分界線,認為先秦的“夏、商、

周”是一個歷史線索,秦、漢以後又是另一個歷史線索。很明顯,秦

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其已廢除了三皇五帝的封建制,以君臨天下

的“郡縣”制統治中國。柳宗元雖然沒有說明他所處的唐朝是什麼

制,但他肯定所實行的不是封建制。因為他認定封建制度在他那個時

代已是過時的產物。

那麼,什麼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說,“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柳宗元

《封建論》)所謂的“封建”,即天朝的天子將其擁有的土地“裂土

田瓜而分之”,使所有的皇親國戚和有功人員都得到一份獎賞的土

地。它是按照與天子親屬關係的遠近以及功勞的大小來進行封建的。

封建設有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公的等級最大,分封的疆

土最多,侯次之,依次分封,男最小,所得的土地也最小。據史書記

載,在周成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很成熟,其所分封給“公、侯、

伯、子、男”所建的國,都有嚴格的規定,即使是最大的“公”,其

國的疆土也不能超過天子的天朝中央國。太史公說,“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

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

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

以輔衛王室。”(《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可以看出,

當年周王朝的封建,一是表“親親之義”,對皇親國戚有所眷顧;二

是分封諸侯建國,以輔衛周王朝。故其疆土大小是有等級的,大的不

過400裡(有史書說300裡),......

相關問題答案
世襲爵祿是什麼意思?
爵祿是什麼意思?
八字中衣祿是什麼意思?
有官無祿是什麼意思?
世代興旺是什麼意思?
世俗之外是什麼意思?
世人皆櫫是什麼意思?
遭世人唾棄是什麼意思?
世俗眼光是什麼意思?
太陽不祿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