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環境汙染問題?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

資源和環境是不可分的,資源的實質就是環境,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汙染、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實際上我國高速經濟增長是以巨大的生態環境汙染為代價的。近20年來,我國在總體上承襲了“先汙染後治理”的模式,事實證明,此種模式只能帶來更嚴重的汙染。我國目前環境汙染現狀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水體汙染現狀 (1)、地表水體嚴重汙染

根據國家環保局2011年的統計調查的139座主要水庫中,水汙染極為嚴重的劣V類水質水庫有8座。四大海區沿岸近海海域水質惡化日趨明顯。重點河口、海灣、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汙染較為嚴重。

(2)、地下水體嚴重汙染

據環境保護部門對我國118個城市地下水監測資料的評價,汙染較重的城市有76個,佔64%,汙染較輕的城市39個,佔33%,基本未受汙染的城市只有3個,不足3%。

(3) 、降水酸化正成為新的汙染源

調查表明,以煤煙型為主的大氣汙染導致酸雨的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30%,呈明顯的區域性特徵。水汙染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約因素,嚴重威脅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2、大氣汙染現狀

國家環保總局對全國大城市的空氣狀況進行監測,發現汙染最嚴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個;汙染程度較重的城市相當於世界發達國家20世紀50一60年代嚴重汙染時期的水平,1998年大氣汙染的狀況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汙染類型可分為煤煙型、汽車尾氣型、煤煙+汽車尾氣型和複合型。

3、噪聲汙染現狀

“目前噪聲的主要來源是交通產生的噪聲(54%),其次是施工產生的噪聲(16.9%)和生活中的噪聲(15.9%)。另外商業經營產生的噪聲(12.7%)也有一層以上的提及率。”在部分城市的比較中,北京的噪聲汙染情況最為嚴重,24%的居民認為噪聲很大,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噪聲指數(2.81)高於其它城市。噪聲汙染最小的城市是廈門,其汙染指數只有2.17。

4、固體廢棄物現狀

主要原因:①環境因素。全社會對固體廢物的處置與綜合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還沒有形成人人自覺保護環境;②技術因素。我國目前綜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設備、生產工藝等都比較落後,因投入少,科技開發能力弱,制約著固體廢物處置與利用產業的發展;③政策因素。國家制定的關於固體廢物的法律僅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且沒有相關的實施細則和法律解釋,缺乏實際操作性。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公民環境意識的加強,制止和減少環境汙染,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環境汙染防治對策及管理措施從以下幾點(1)汙染控制正逐漸從末端治理轉變為清潔生產。(2)以“誰汙染,誰付費”、“誰治理,誰收益”來代替“誰汙染,誰治理”的治理方針。(3)廢物的再生利用也將成為環境管理的重點,從而使環境保護不再只是消極地增加成本,而是從積極角度出發,將其視為產生效益的行業。

如何看待環境汙染問題

近年來我國環境染汙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問題,是由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導致的。將產生的垃圾填埋、焚燒,可以從技術上解決,但是根本上還是要減量。怎麼減量?這就要求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要轉變。要通過社會干預減少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環境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社會學通常把現代社會叫做“風險社會”或者“高風險社會”,這個高風險來自哪兒呢?東莞環保介紹近代工業革命之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升,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人們認為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改造社會、改造自然、規避風險。現在,恰恰是人們這種自以為是的舉動造成了很大的風險。東莞環保專家提醒我們要使用科學技術,但不能盲目崇拜它。 環境問題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個社會問題,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社會變革來促進環境問題的更好解決。那麼我們應當從哪裡入手呢?  環境問題總是與一個特定社會的結構、特定社會的過程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密切相關。社會結構跟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一個方面,就是說如果我們發展的成果沒有實現全體成員共享,那麼就很難產生環境保護的共識。

政府推動環境保護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徵稅,可以籌集資源、收集信息等,但是政府很難做到很細緻、很個性化的處理。對市場來講,這種力量本身是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雖然可以用市場機制提供一種刺激,引導人們行為的改變,特別是引導企業行為的改變,但是在市場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它對環境破壞的因素更大。所以在政府和市場之外,其實可以有一種平衡,就是公眾參與形成的民間力量。有組織的、理性化的公眾參與,是對政府和市場作用的重要補充和促進。

從源頭上防治汙染,除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之外,還需要在健全環境法規、加大執法力度上下功夫。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執法體系,環境執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必須構建覆蓋環保工作各個方面的門類齊全、功能完備、措施有力的環境法規標準體系,切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的執法監管,加強城市和重點工業汙染源的執法監管,持續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必須通過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以完善 保護環境的各項法律法規為重點,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加大對汙染者的處罰力度,決不允許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

你怎樣看待中國的環境問題?

1)大氣汙染十分嚴重。   我國大氣汙染屬於煤煙型汙染,以塵和酸雨(二氧化硫)汙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城市塵汙染。據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瀋陽、西安、上海、廣州5個城市的監測資料表明,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均濃度分別在200~550μg/m3範圍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標準60~90μg/m3約3~9倍,這5個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塵汙染最嚴重的首都之一。  酸雨汙染。由於我國迄今尚未對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採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斷增加,造成區域性大面積酸雨汙染嚴重。廣東、廣西、四川盆地和貴州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我國西南、華南酸雨區,已成為與歐洲、北美並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酸雨危害十分嚴重。除西南、華南酸雨區之外,近年來又逐漸形成了以長沙、南昌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以廈門、上海為代表的華東沿海酸雨區和以青島為代表的北方酸雨區。  (2)水環境汙染日益突出。  我國的水環境汙染以有機物汙染為主,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汙染在“七五”期間曾得到較好控制,但近幾年又有所惡化。全國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汙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普遍超標。淮河流域許多地區癌症發病率比正常地區高出十幾倍到上百倍,一些村莊2/3的人肝腫大。除淮河之外,鬆遼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汙染也十分嚴重。據15個省市對29條江河不完全統計,2800公里河段漁類基本絕跡,有漁業價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平均每年發生大面積汙染死魚事故約1000起,直接經濟損失4億元。同時由於河口的汙染,溯河性魚蝦資源遭到破壞,產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內灣漁場荒廢。我國湖泊普遍遭到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和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  (3)噪聲和固體廢物汙染亟待解決  全國的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聲級基本在70~76分貝之間,據42個城市監測,92.8%的城市交通噪聲平均聲級超過70分貝的限值;多數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汙染狀況也呈惡化趨勢。全國2/3城市居民在噪聲超標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萬噸的速度增長。1992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到6.2億噸,堆存量達到59.2億噸,佔地5.5萬公頃。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992年達到8262萬噸,造成垃圾包圍城市的嚴重局面。固體廢物中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揚塵汙染大氣,滲濾液汙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汙染農田,造成土壤質量下降,併成為重大的環境隱患。目前全國遭受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達1000萬公頃,每年損失糧食120億公斤。  4.2 環境汙染從城市向農村擴展  隨著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汙染出現了由城市向農村急速蔓延的大趨勢。據調查,鄉鎮企業現有1800萬家, 1992年其廢水排放量為36.6億噸,全國2/3的河流受鄉鎮企業汙染,汙染土地2000多萬畝。  近十年來,我國使用農藥防治蟲害效果顯著,每年使用農藥面積為23億畝次,每年化肥施用量達2930萬噸(折純),但農藥、化肥有效施用率僅為30%(僅為國外先進農業區的1/2),其餘都揮發到大氣中或隨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源硝酸鹽含量超標。農用塑料的大規模使用,對土壤物理性狀有極大的影響,全國平均每畝農田殘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殘留率為20%~30%,對土壤破壞很大。農村環境問題如不及早重視和防範,將會造成比現在城市環境更復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被動局面。生態破壞是涉及長遠的根本性的問題,農村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需經過幾代人才能......

如何看待當前的城市環境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膨脹,各種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空氣質量急劇下降、水資源汙染與短缺、噪音汙染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本文將淺析城市環境問題的現狀和治理對策。

2城市環境現狀

2.1空氣汙染日益嚴重

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被更加廣泛地應用於生產與生活當中,而煤炭在轉化成熱能的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汙染物極多,造成的大氣汙染十分嚴重。大量汙染物未被處理就被釋放到空氣中,使大氣PM2.5嚴重超標。再加上近年來 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長,高排放汽車的大批投入使用,給大氣增添了不小的負擔。

2.2水資源的汙染與短缺並存

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和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用水量與日俱增,然而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也是非常驚人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汙水和廢水,許多都是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到江河湖海中去,這就直接汙染了江河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汙染引起。由於城市人口的增多,人們的節水意識尚未形成,我國大約1/3的城市常年處於缺水狀態。

2.3綠地覆蓋率減少

城市寸土寸金,為提高居住率,高樓大廈如同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而綠地面積則在日益減小。越來越多的綠地被開發利用成工廠、高樓、廣場等,城市綠地的多種環境功能正在逐步喪失,已經成為尖銳的環境問題。

2.4噪聲汙染普遍存在。

建築施工噪音、工廠機器噪音、汽笛噪音等噪聲汙染已經成為了我國4大汙染之一,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健康。在我國,超過60%的人正遭受著噪音的騷擾。長期處於噪音之中的人們,極易引發耳鳴、耳聾等多種疾病,還容易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

3改善城市環境現狀的對策及方案

3.1全民普及環保觀念。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經濟的發展速度來評判社會的進步程度,忽視了因不合理的經濟開發而導致的環境問題。筆者認為,環保意識能使公民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並對周圍與環境保護相悖的現象進行批評與指正。有關部門可以開展環保主題宣傳活動,讓環保意識深入更多城市居民的心中,讓他們明白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形成經濟的快速、循環可持續發展。只有全面地、有深度地普及環保理念,才能使環保意識作為一種價值觀深入到城市居民心中,使他們能自主地為環境保護付出努力,甚至在自己的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髮生衝突時,能從長遠考慮,暫時放棄自己的經濟利益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城市居民才能主動地去評價與環境相關的人和事,在正確環保意識的引導下,明辨是非,然後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更符合環保理念。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普及環保理念的途徑也很多,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載體將正確的環保思想傳遞給居民;也可以通過社區主題活動讓居民直接參與進去,將環保理念深入貫徹到居民心中。

3.2以環保理念為指導重新規劃城市發展目標

以往盲目擴大城市規模、增加城市人口的發展戰略,對環境造成的超額負擔已經日益突顯,所以新的城市規劃方案急待出臺。城市是人口聚居的重地,特別是工業城市,有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高汙染,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汙染物都得不到及時的無毒無害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氣和河流中,造成了空氣、水源和土地的高度汙染。對此類工業大城市,應該轉變其產業結構,將高汙染的廠礦遷出大城市,並對其高汙染進行根治,實現從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的轉型。

由於各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狀況各不相同,綜合環境因素和經濟發展需求,可以按層次、類別各有特點地制定相關的發展策略,確保城市建設和環境的和諧長遠發展,將城市進步、經濟發展、環境和諧三者完美統一......

怎樣解決環境汙染的問題

一、充分認識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多數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工業產品的汙染排放強度下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得到加強,核與輻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我國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汙染,許多城市空氣汙染嚴重,酸雨汙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汙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汙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複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汙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管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四)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

(五)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改變“先汙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六)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係,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環境汙染問題?
如何解決空氣汙染問題?
環境汙染問題有哪些?
如何看待出國留學問題?
如何看待這份工作?
如何看待網紅現象作文?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香港人如何看待港獨?
如何看待醫鬧問題?
如何看待日本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