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由倉頡創造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19

倉頡創造了文字,這種說法對嗎?(判斷題)

相川倉頡長著四隻眼睛,看到鳥兒在沙灘上的腳印,收到啟發,創造了由筆畫組合成的漢字。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另一說山西臨汾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

這是歷史問題嗎?如果是,那就判錯。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是經過勞動人民的智慧長期積累發展而來。

關鍵是從哪個角度來看。

漢字真是倉頡創造的嗎?

漢字創造者—倉頡

傳說: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瞭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一有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傳說漢字是由倉頡通過觀察()而創造出來的。

1、倉頡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關於倉頡造字之說,古代許多著述有種種記載。《史記·五帝本紀》介紹,倉頡是黃帝的左史大夫,是他受命創造了文字。《漢書·藝文志》也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楊雄、杜林分別著有《倉頡訓篡》。《說文·序》中也有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2、伏羲造字是漢字起源傳說中最早的。

。《史記》對伏羲的記載是:“人埂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臥則吱吱,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則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犧牲為庖,又曰庖羲氏。”《通鑑綱目》記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伏羲氏造書契的傳說,說明在古代的伏羲氏部落中,已開始了紋文記事和所謂的圖畫文字和圖示文字即使用表意符號記事。

有關倉頡及倉頡造字的傳說盡管不完全可信,不過,從多方考量來看,還是和實際情況吻合的,大致印證出文字起源的年代。原始造字時期,距今至少有六千年了,而官方造字運動,則是在夏朝以前的黃帝時期。

在一萬年至六千年前的中國大地上,象伏羲氏部族這樣的聯盟體很多,最強大的除了神農氏以外,還有少典氏、有熊氏等。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是文字逐步形成和正式創造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各個部族都在創造自己的文字。

漢字最早是由誰創造的?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徵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那麼,漢字起源於何時,又是誰創造的呢?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頜、沮誦兩人創造的。

許慎的《說文解宇》認為伏羲作八卦,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於是,應歷史潮流,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頜造字,並說倉頜初造字時,“依類象形”謂之文, 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進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

還有的古書說,倉頜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縱橫之象,至於什麼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

魯迅在《門外文談》中曾對此作了深刻的諷刺:"我們聽慣了一件東西,總是古時候一位聖賢所造的故事,對於文字,也當然要有這質問。但立刻就有忘記了來源的答話:字是倉頡造的."

"這是一般學者的主張,自然有他的出典。我還見過一幅這位倉頡的畫像,是生著四隻眼睛的老頭陀。可見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們這種只有兩隻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領不夠,連相貌也不配的."

另一些古人認為,是伏羲造字代替結繩記事,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清末民初疑古思潮的影響下,有人提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製定的,甲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的發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的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亦提出各種質疑。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文字的基礎是“象形”,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

漢字是由誰創造出來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矇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魯迅先生曾對倉頡造字這一史實,作過精闢的論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獨創,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終於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後世譽之為“文字初祖”,中國古代“四大創造之一”,實乃當之無愧。

《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等對倉頡作書造字均有記載。這些都說明倉頡確有其人。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創造以及推廣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的偉大功績。因此,他不愧為“萬代文宗”和中華文明的象徵。

一、倉頡廟概況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然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18通,陳列於前殿之內。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嶽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廟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二 、寺廟現狀

倉頡廟佔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

今之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釐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殿內原供泥胎粉身的倉頡像,四目靈光,有“雕塑史上一傑作”之譽,可惜“文革”時被毀。1991年民間聚資重塑。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倉頡墓,圓錐形,圍以六角形磚砌花牆。登於墓頂四望,不遠處的黃帝陵使人肅穆,一種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園圍牆北端有民國時修建的窯洞一排十餘孔。廟內現存建築的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

漢字真是倉頡造的嗎

現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造字原理。

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有理論指導原則.有實現結果的自覺的創造活動。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瞭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

但是漢字和甲骨文有概念上的不同,所以說漢字為倉頡所造,當然整個的漢字也不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應該是隻起到整理和補充的作用.個人看法而已 山海經中有他的記載 可以去看下

■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頡』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臺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鬥就是『鬥』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裡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註」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漢字是誰創造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相關問題答案
漢字是由倉頡創造的?
漢字是哪國人創造?
漢字是怎麼產生的?
小篆是誰創造的?
人是誰創造的?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
漢字是怎樣產生的?
宇宙是誰創造的?
漢字是什麼意思?
陪字是由什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