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生態文明?詳細含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揣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係歷史的總結和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託,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並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捨,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採、製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範。

生態化設計吧。

希望幫助到你,不明請追問。。。。

生態文明的基本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包括社會生態、政治生態,文學生態等。深度闡述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繫,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佔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汙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它有助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持之以恆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乾淨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適的房子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並與人們和諧相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飛躍,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中國未來發展及建設的戰略基礎。

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汙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裡的消極現象等,嚴重製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以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 是什麼意思?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範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繫,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佔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汙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本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

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係。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定義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併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意義是什麼

1、有助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

2、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持之以恆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

3、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相關問題答案
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個人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送女生水晶球的含義?
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生態文明主要包括哪些?
文韜的含義是什麼?
男生送手鍊的含義?
生日送燈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