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激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是”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裡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釋

1、從後頭跟上:來得及。趕不及。

2、達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及。過猶不及。

3、趁著,乘:及時。及早。及鋒而試。

4、連詞,和,跟: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以及。[1]

詳細解釋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趕上,抓住。

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3.至,達到。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及是,愈以為誠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廷益抱誠,噬羶曷及?——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4.待,等到。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其日中如探湯。

(袁可立)及長,數有異兆。——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與……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

7、連累;關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8、通“給”。供應。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國蓄》

9.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鑑漢紀》

及為北徐州,時有勢族請姻者。——《梁書· 韋放傳》

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鬆庵記》

10.遍及。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莊子·大宗師》

推恩海內,澤及鳥獸。——《東坡先生墓誌銘》

【介】

趁。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連】

和,與。

洄曲及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樞)出家刻十餘種及王覺斯法書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名】

姓。及姓。[1]...

這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最近我比較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所感染自己的情緒(多愁善感),喜歡一個人獨處,感覺就像秋季一樣,蕭條卻讓我喜愛。每次拿著鏡子看鏡中的自己,精神消弭臉龐又瘦了一圈,人的清瘦之相併不是長壽的標誌。我害怕我的身體會這下不好下去,周女士會因為這樣貽誤終身。希望您體諒一下我的現狀情形,幫助我把這個結解開,千萬不要小不忍而亂大謀,造成今生的悔恨。”他以為這信措詞悽婉,打得動鐵石心腸。誰知道父親信來痛罵一頓:

“我不惜花那麼多的錢,讓你去千里之外讀書(笈:書箱),你埋頭讀書的都沒有時間,還有時間照鏡子?你不是婦人女子,為什麼要用鏡子?只有梨園(梨園:指戲子等)的學子,作為一個男人才會對著鏡子看自己的身段,讓世間的人恥笑。我不指望你天天在我的身邊,而你自己卻染上不好的習慣,真讓人不敢相信,讓人憎恨!”

造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造 zào

動詞義:

1、形聲。從辵( chuò),告聲。本義:到;往某地去)

造,就也。——《說文》

鹹造勿褻在王庭。——《書·盤庚》

凡四方之賓 客造焉。——《周禮·司門》

造於西階下。——《儀禮·士喪禮》

而造大國之城下。——《戰國策·宋策》

造飲輒盡。——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造左公第。——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徑造袁所寓之 法華寺。——

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2、拜訪 [尊貴者]。

庾公造 周伯仁。——《世說新語·言語》

3、假借為“作”,製造;製作。

復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

王將伐 吳,造船於 蜀。——《晉書·吾彥傳》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雁蕩山》

4、虛構;偽造。

我生之初,尚無造。——《詩·王風》

5、培養;造就;創造。

天造草昧。——[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民國肇造。——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撰寫;彙集。

非禹, 益不不能行遠《山海》不造。—— 王充《論衡》

7、制定。

懷王使 屈原造為憲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8、建立。

遂遷許都,造我京畿。——《三國志·武帝紀》

9、 [學業等]達到的程度或境界。

小子有造。——《詩·大雅·思齊》

君子深造有道。——《孟子·離婁下》

名詞義:

1、成就。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詩·大雅·思齊》

2、〈方〉∶農作物的收成或收成的次數 [crop]。如:早造;一年三造

3、時代。

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儀禮·士冠禮》

4、舊時星命術士稱人生辰干支。

5、姓

副詞義

1、通“猝”( cù)。忽然;倉卒。

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禮記》

景公造然變色。——《韓非子·難二》

輕鬆在古文中是什麼 5分

“輕鬆”在古文中沒有這個雙音節詞。它最早出現在白話小說中,可以表示輕快舒適,沒有負擔,與現代義相同。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不讓他舒服”。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獄中罪人,皆不良之輩,若輕鬆了他,倘有不測,受累不淺!”

古文表示輕鬆時,用“適”。如 蘇轍《武昌九曲亭記》:“掃葉席草,酌相勞,意適往反,往往留于山上。”

常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常 cháng

名詞義:

1、形聲字。從巾尚聲。本義:旗。

紀於太常。——《書·君牙》。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

載是常服。——《詩·小雅·六月》

2、裙子。

叔旦泣涕於常,悲不能對。——《逸周書》

常,下裙也。——《說文》。朱駿聲曰:“常裳二字,經傳截然分開,並不通借。”

4、規則;規律。

陳常於時夏。——《詩·周頌·思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5、封建社會宣揚的所謂恆久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準則,即倫常;綱常。如三綱五常。

常 cháng

量詞義:

1、古代長度單位。一丈六尺為常。

尋舒兩肱也,倍尋謂之常。——《小爾雅·廣度》

蒲筵常。——《儀禮·公食禮》。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尋。”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記》

爭尋常以盡其民。——《左傳·成公十二年》

不過墨丈尋常之間。——《國語·周語》

尋常之溝。——《莊子·庚桑楚》

形容詞義:

1、恆久;長久不變。

常,質也。——《廣雅》

未變常也。——《易象下傳》。虞注:“恆也。”

魯邦是常。——《詩·魯頌·閟宮》

天命靡常。——《詩·大雅·文王》

日月以為常。——《國語·越語》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子·尚賢》

聖人無常師。——唐·韓愈《師說》

2、一般;普通;正常。

其有常。——《詩·唐風·鴇羽》

則維其常。——《詩·小雅·十月之交》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唐·韓愈《雜說》

白樂天遊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宋·沈括《夢溪筆談》

3、一定。如常刑:一定的刑罰。常序:一定的次序。

副詞義:

1、經常;常常。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列子》

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良因異之,常習誦之。——《史記·留侯世家》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 韓愈《雜說》

2、通“嘗”。曾經。

子常語諸樑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權成。——《莊子·人間世》

主父常遊於此。——《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常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論》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史記·高祖本紀》

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史記·留侯世家》

把在古文中是啥意思?

(一) 【把】:【篆書】字形從手,巴聲。【形聲】。 【本義】:抓住,拿:把酒問青天|把盞言歡|把握。 【轉註】:①控制,掌握:把犁|把舵②看守:把風|把門③手推車,或物的柄:車把|火把4.可以用手拿的小捆:草把|稻把⑤量詞:出把力|一把米⑥介詞,和將相當:把話所明白 【假借】:放在量詞百、千、萬等數詞後面,表示約略估計:丈把高|個把月|百把兩 (二) 【把(木霸)】字形從手,霸聲。【形聲】。同音假借,簡化為把。 【本義】:器具上便於用手拿的部分:刀把子|印把子 【轉註】:花,葉或果實的柄:花把|梨把

相關問題答案
漢語文言學是什麼專業?
歸在文言中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者是什麼意思?
聞的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豈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文言文剗被是什麼意思?
內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文言文中的是什麼意思?
肖的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肯文言文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