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葬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民間棺葬習俗

土葬,是我國古代通用的形式,不僅漢族以土葬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紇等民族也以土葬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屍,挖葬穴,將棺木深埋於土中,並以丘為標記。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樣,最常見的是長方形土坑,也有“亞”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築室墓穴多為皇宮、貴族使用,棺木放於室中。土葬與農業發展有關,農業地進步及與此相關的親土、戀土、入土為安意識支撐並推動了土葬的發展,成為漢民族的代表葬法。中國古代有女媧持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人們普遍認為人既由土而成,死後還應回到土中去。而民間傳說中的陰曹地府,也與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採取“復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後待棺木朽爛後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屍”,直至撿不出屍骨為止。回族依照宗教禮俗,至今還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縣地區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於山腰或築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狀奇特的墳地所吸引。在漢民族中,客家人的喪葬習俗和墳地建造很有特點,他們實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傳統。他們對治喪安葬禮的習俗特別重視。年過花甲的老人,身體尚健,晚輩便要為之準備其死後穿著的壽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著用大杉木製作的棺材,為自已過世之後有了長眠的臥具和歸宿而欣慰。他們一高興,精神愈發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過,生老病死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當老人病危彌留之際,兒孫要依俗將他擡至上廳堂,放在臨時支搭起來的木床上,鋪席置枕,日夜守護伺候。待老人嚥氣去世(客家人俗稱“過身”),遺屬立即下跪痛哭,並從河裡提回清水為之洗臉、擦身、穿上壽衣,在族人的幫助下,遺屬在上廳堂設靈堂,並四出向親友報喪。親友聞訊立即前來弔唁,遺屬舉行隆重的家祭。最後選擇吉日,在吹鼓手的哀樂聲和飄飄揚揚的銘旌、挽幛中,出殯送葬。四名壯漢擡著靈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裡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區,死者皆葬于山上,於是俗稱安葬死者為“還山”。與別地安葬逝者要堆墳、立墓碑不同,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既不起塋,也不豎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就是民俗學家所稱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遣屬擇定改葬的風水寶地後,便於農曆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區是大寒前後)請來安葬師傅,在焚香祭奠之後便掘墓開棺。若見土色黑溼,遺骸將靡,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乾淨。此謂把長眠地下的先人“牽起來”。隨後,將遺骨按人體的結構,屈肢裝人俗稱“金盎”的缸狀陶甕裡。這叫“撿金”。最後,將寫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反扣在金盎上,用磚塊,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墳地,客家人稱之為“做地”。客家墳地,大多依山勢斜坡而築,後高前低,前後合圍,其形狀宛若羅圈形的靠背椅。對此,有人認為,將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讓祖先安坐在向陽背風的安樂椅上,甚為安詳穩當。有人則認為,客家墳地的構築,酷似客家民居圍龍屋:碑石後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墳室,圍龍屋的“上廳堂”;碑前及碑側左右築造的插香燃燭的蠟燭庵,似圍龍屋的左右“橫屋”;碑前擺放供品的祭臺,猶如圍龍屋前面的“晒坪”;墳前挖築的半圓形墓塘,宛若圍龍屋前的池塘;而墳後築造的半圓形墳頭,正像圍龍屋背後的“後龍山”,是象徵承接“龍脈”之處。由此可見,客家人繼承著“人死靈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觀念,並因此煞費苦心地長眠地下的先人,設計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圍龍屋狀的墳地。值得一提的還有碑石的諡稱。依照慣例,男性墓主稱“公”,女性墓主則尊為“孺人”。孺人本是古代對大夫、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尊稱,而客家婦女不論貧富貴賤,死後皆稱為孺人。據說,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趙昊時,幸得一群打......

喪事一條龍是什麼程序啊?

做的不錯,瞭解下,,!

韋后和安樂追貶庶人,為什麼還要以禮下葬? 30分

不管怎麼樣。她們終究都是為了模仿武則天才死去的。而武則天在唐朝是幹嘛的?女性登基在那時候是大逆不道的罪。可是她們都是因為模仿武則天才死的。不管她們是幹嘛的,反了什麼罪,有多大。她們都還是與中宗共同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患難的時期,而且也是中宗最愛的妻子和女兒。所以她們儘管死了,下場慘,名聲不好。但是她們都是一個皇帝最愛的妻子和女兒。為了不讓歷史對她們曾經的地位有誤會,同時也為了能讓在地下的中宗看到自己被害死後。妻子和女兒還能以尊貴的身份在地下相見。因該是這樣吧

中國有那幾中葬法??

天葬,又稱露天葬、鳥葬、風葬。少數民族中這種葬法最多。《隋書·契丹傳》載:“父母死,以其屍置於小樹之上,經三年後,乃取其骨而焚之”。《唐書·肅慎傳》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記載。藏族多實行天葬,人死後,請喇嘛唸經,擇定送葬日期。送葬時,用牛馱屍到天葬場後,先把屍體放在葬臺上,然後在葬臺附近燒松柏香堆,濃煙升起,通知神鷹到來,神鷹習慣見煙飛來尋食。

此時,操持天葬者將屍體從背面剖開。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時,先在背肉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剖腹、取出內臟、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把肉切成小塊,堆放一旁,再搗碎骨頭,攔以糌粑,捏成一團。然後先把骨團喂鷲鷹,再喂其肉。如果骨頭沒喂家,得再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死人處理掉,這樣,死者就“昇天”去了。天葬場周圍山上的鷲鷹,除了吃屍體以外,不傷害任何幼小動物,被稱之為“神鳥”,受到藏族人的保護,獵人絕對不能捕殺。藏族人把屍骨喂神鳥,神鳥吃完後飛到高山之巔屙屢,這樣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貴人家。

樹葬,也稱風葬。東北鄂溫克人實行樹葬,人死後,將屍體包裹後掛於樹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憑風吹日晒,待皮肉爛掉後拾骨埋葬。

崖葬,也稱巖葬,流行於西南少數民族中。此葬法是將棺木安放在通風的巖洞裡,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懸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絕壁上的平臺,有的在峭壁上鑿孔打樁,將棺木放在上面。福建、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中曾流行縣棺葬。當地俗稱“掛巖子”。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懸棺葬的年代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於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懸棺已不多見,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還能看到一處虹橋板。懸棺遺蹟最多的是四川珙縣麻糖壩。這種喪葬禮制的產生和形成,是與當地人民的靈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開的。採用懸棺安葬死者,是為了保護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懸葬在臨江河的絕壁上,可以使死者繼續用他的智慧和權威,保護和監視他的子孫和臣民。

複合葬,是採用多種形式的葬儀。《北史·高東傳》記有將死者下半身埋於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風葬與土葬的結合。《北史·林邑傳》記載了先火葬後水葬的葬儀。有些民族和地區採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複合葬法。

此外,還有親人分食屍體的腹葬,不給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藥物存屍等。藥物存屍應該說不屬於葬法,而是處理屍體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國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製香料塗身,存於甕中,俗稱肉身喇嘛。

(二)葬式

即遺體安葬的姿勢。人死後埋葬的姿勢各種各樣,這不僅與葬法、葬具有關,也與宗教信仰相關。在各種葬式中,比較普遍的是平躺身軀,仰面朝天,四肢併攏伸展的平躺式葬法。這種葬法有便於死者與世人交流和讓死者平穩安睡之意。我國北方進行土葬時,死者的頭向北,腳朝南。墓穴中隨葬的衣飯罐置於腳邊,便於死者坐起就餐。同時墓門也置於南邊(死者腳的朝向),利於死者外出。在平躺式葬法中,有屈肢狀的,多為女性或奴隸、侍從,表明女子對男子的依附和屈從,奴隸、侍從對主子的侍奉。

俯身式葬法,多是出於對鬼靈的恐懼和防禦所用。雲南拉祜族認為,死者如採取仰身葬,會使其他人死亡,因此他們將死亡者俯首側身埋葬,有的火葬也採取俯身式,將死者俯身架起,下面放柴火焚燒。古代有豎棺而葬的,死者取站立姿勢。印度洗骨二次埋葬,死者也取站立姿勢,即將屍骨洗淨,按從腳至頭的順序放入陶罐,象徵直立。

屈體側身葬,為側身、屈肢,右手枕頭下。這種葬法的含義有二,一是回覆胎兒的狀態。二......

12134 是什麼意思?

唐朝的皇帝,疼愛孩子的並不少,比如前面的代宗李豫。但是愛到懿宗李凗那個份上的,還真是獨一份。他那超乎尋常的愛法,使得最受他疼惜的女兒同昌公主,成了世間的災難。   李凗雖然是宣宗李忱的長子,但是李忱也是終身沒有正式立後的皇帝,而且,他對這個長子沒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時候,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  鄆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裡,只有沉泯在美人懷裡,他才覺得可以暫時忘卻這令他恐慌、卻也充滿希望的前途。   在所有的姬妾裡,最能體諒、撫慰他的,是一位美麗溫柔的郭姬。郭姬深愛李凗,甚至願意代他品嚐可疑的食物。李凗對郭姬的感情因此與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長。   同昌公主(849年—870年)就是郭姬的女兒。   她和母親一樣,生得修眉秀目、溫柔恬靜、多才多藝,而更讓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會說的第一句話,居然就是安慰父親的話。   據說,同昌公主長到三、四歲都不曾開口說一個字。有一天,她忽然嘆息著向父親說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句話:“今日可得活了。”   父母被女兒這句話弄得糊里糊塗。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迎接李凗即位為帝的儀仗就到了鄆王府門前。   這個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不加考證,總之,大喜過望的李凗從此把女兒看成是自己的福星,當作心頭肉一樣,愛得不可開交。   說起來,同昌公主也確實值得父母的疼愛。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靈手巧。除了琴棋書畫,她還擅於裁剪刺繡。據記載,她能在一張普通大小的錦被上,繡出三千彩色鴛鴦來。這種世間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審美與技巧,更需要沉靜柔順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在中國的公主群裡,更是寥寥可數,屬於珍稀的特質。   如此出色的女兒,怎麼不讓父母寶貝萬分呢?  時間漸漸過去,同昌公主長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萬選,終於選中了新科進士韋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駙馬。   這位韋駙馬不但英俊非凡、風度翻翻,而且才華出眾,因此,同昌公主應該是滿懷期待地登上寶輦,做一個新娘的。當然,在她活著的時候,她永遠也不會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麼。   跟著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長得看不到頭的送陪嫁宮使隊伍。   李凗為了同昌公主出嫁,幾乎把大唐王朝的國庫翻了個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東西都送進了同昌公主的新府裡。   《太平廣記》記錄下了這些稀世珍寶中的一小部分。   紋布巾:潔白柔軟的手巾,無論怎樣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點髒膩的痕跡。   連珠帳:完全是用滾圓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帳子。   澄水帛:長約一丈,薄如蟬翼,但是假如將它淋上水再掛起,所有在場的人都會感覺到涼爽舒適,即使三伏夏日、擁擠不堪的場所,人們都能身輕無汗。   瑟瑟幕:輕薄柔軟,透明得像空氣一樣,透過陽光,可以看見它上面有青綠色的紋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會溼一點,,更不可能滲過幕簾,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蠶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兩棉就足夠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像被火蒸烤一樣,即使數九寒冬,也熱得無法忍受。   蠲忿犀:盯帶它,能令人煩惱忿怒盡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線同時往復折射,璀璨無窮。   香燭:據說是由一種奇異的蛤蜊油所制,雖然長僅尺餘,卻能點很長時間。而且點的時候異香百步,燭煙緩緩上升,形成亭臺樓閣的形狀。   除此之外,還有金麥銀米數斛、闢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龍腦香、闢塵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為同昌公主營造的公主府,更是曠古未有的奢華,就連打掃用的簸箕,都是用金絲編織的。這個恐怕連安樂、太平公主都難以望其項背。   幾乎送光了國庫中的珍寶之後,李凗還怕女兒......

涅磐重生什麼意思

佛家釋義:

鳳凰在大限到來之時集梧桐枝於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佛經中的天龍八部提到的迦樓羅(一種超級大鳥)就是中國鳳凰的原形,500年涅磐一次,叫聲是仙界的音樂,每天要吃100頭龍,1000條大毒蛇。

涅磐是佛教教義,其為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生、解脫、圓寂。涅磐原意是火的息鼎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產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為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鳳凰經歷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昇華,稱為“鳳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

桓公是什麼意思

桓公是諡 號。

闢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

立志及觽曰公

諡(亦作諡) 號,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 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

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不紀》說: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諡號; 「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諡。周代有諡,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諡武,史稱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雖未開創周朝,但武王追尊為王、加諡日文,稱周文王。秦朝曾經廢諡號。秦始皇認為,讓諡是以子( 嗣皇帝)議父( 先帝)、以臣議君; 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諡號( 亦無廟號) ,對大臣也不賜諡。及至漢初又恢復諡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諡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 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 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諡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諡的特別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弒父,諡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 太子即改諡為成( 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諡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 子是爵位) 。二人生而得諡說,也屬例外。

親貴、大臣死後賜諡,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 明清則由禮部擬諡,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

帝王美諡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諡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諡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莊。朝廷賜諡,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諡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諡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諡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諡論,改諡繆醜,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諡。換句話說,獲得請諡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諡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諡隨身呢? 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諡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諡,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諡。

除了正式的諡號外,也有私諡。私諡始於東漢。私諡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諡也屢見不鮮。

民無能名曰神

靖民則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義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執應八方曰侯

賞慶刑威曰君 從之成髃曰君

揚善賦簡曰聖 敬賓厚禮曰聖

照臨四方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果慮果遠曰明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

說人皮條是什麼意思

你好!

東北話,皮調(tiao輕聲)。

1、指身體禁得起折騰,是形容人的身體素質好,健康。通常是身體沒你好的人對身體好的人作形容。例如:你朋友淋了一場雨,沒有感冒還是很健康。這時,就可以說你朋友:“真皮調”。

2、臉皮厚,油鹽不進,怎麼說他,他還是死性不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安樂葬是什麼意思?
陪葬是什麼意思?
幸哉樂哉是什麼意思?
銀沙安拉乎是什麼意思?
安徽恁是什麼意思?
宴樂中是什麼意思?
安歇房是什麼意思?
預安裝包是什麼意思?
安陽來是什麼意思?
小區安委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