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裡面有什麼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春秋》裡面是講的什麼?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孔子的《春秋》講的是什麼內容【越詳越好】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

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後已經失傳,現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中拼湊

的。《春秋》又是魯國史書的專名。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

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鼎”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春秋姓氏有哪些

春秋姓氏雜談(一)一、姓和氏的區別我們現在說“姓氏”,在一般情況下其意義只是指“姓”,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氏”是什麼意思。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有著不同的意義。姓表示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的作用是“明貴賤”,相當於後代稱地望的意思。比如魏晉時最重門第,但同是崔氏,清河崔氏就要比博陵崔氏門第高。現在漢字中的姓恐怕有兩三千個,常用的約有四百個。這些姓大部分屬於先秦時的氏。先秦古姓只有約三十個,如姬、姜、羸、妊、風、子等等。多數古姓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還在用的也不算現在的大姓。現在中國人的十大姓起源如下:1、李姓 主要出自嬴姓2、王姓 來源較複雜 出自姬姓、子姓、嬴姓都有3、張姓 主要出自姬姓4、劉姓 主要出自祁姓5、陳姓 主要出自媯姓6、楊姓 主要出自姬姓7、趙姓 主要出自嬴姓8、黃姓 主要出自嬴姓9、周姓 主要出自姬姓10、吳姓 主要出自姬姓為什麼要說是“主要”出自某姓,因為今姓的起源大多不是單一,後來又有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改姓等等情況出現。如果按先秦時的習慣才叫,現在的十大姓應該稱為十大氏。而姬姓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的第一大姓。現在某些地方,對同姓結婚還會有些顧忌。而現在所說的同姓,實質上是同氏。由以上十大氏的起源可知,同氏,有可能族屬關係非常遙遠。如子姓王氏和姬姓王氏,三千多年前已經不是一家了。異氏,並不表示沒有族屬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姓和氏的區別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古今所修的族譜,都只叫某氏族譜,不會叫某姓族譜。二、秦始皇何以應叫“趙政”現在歷史書上都說秦始皇姓嬴名政,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實際上按當時的習慣,不應該這樣叫。因為先秦時對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春秋經》中對男子沒有一例稱姓的。秦國公族是“嬴”姓是沒錯,但他們還有氏。《史記秦本紀》說:“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秦始皇本紀》中也說:“(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楚世家》更是直接說:“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準南子》中也直稱始皇為趙政。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中同樣稱兒時始皇為趙政,但看他的意思,似乎是認為始皇母親名趙姬,又生在趙國,所以稱為趙政。我們首先分析一下趙姬的出身。按照現在的理解,“姬”有美女的意思,趙姬就是趙姓的美女。而在春秋時期,姬的含義只有一個,那就是姬姓。當時由於同姓不能通婚,為了易於辯別起見,對女子習慣冠以姓稱呼。常用的一種稱呼是家族的氏名加姓,如魯國君的女兒稱為“魯姬”,齊國君的女兒則稱為“齊姜”。還有一種常用的稱呼是夫家氏名加姓,如魯姬嫁給齊國君可稱為齊姬。趙姬不大可能是趙氏族人,因為趙國公族和秦公族同姓,如果趙姬是趙氏族人,她應該稱為“趙嬴”。為什麼當時的趙氏一定是出自嬴姓?因為當時平民無氏,有的觀點更認為平民連姓也沒有,只有名。有氏,是出身貴族的象徵,不是隨便安一個上去就可以的。而且國君公族的氏名,怕也無人敢冒。所以趙姬如出自趙氏,一定是嬴姓,而且一定是趙國公族的宗族。這樣一來始皇父母可就是同姓通婚了,為當時禮法所不許。所以趙姬更有可能是姬姓,趙是從夫家氏名。趙氏原是晉國的上卿,和韓、魏三家分晉後才成為諸候。晉本為姬姓國,趙國有大量姬姓族人很正常。所以秦始皇被稱為趙政,並不是從母氏,而更有可能是其母從夫氏。太史公為什麼數次強調秦公族為“趙氏”,因為這種情況並不常見。按周朝的規矩,諸候以國名為氏。比如《左傳》記載晉國討伐齊靈公,軍隊渡河時祀河神,其禱詞就說“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環是齊靈公的名。春秋時講究禮儀,那怕......

春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2.老子:中國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後隱退著《老子》梗書。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道”,認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是產生整個物質世界的總根源。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於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政治上他主張“無為”,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回到“小國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魯國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4.孫子: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孫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由孫武草創,後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貫穿於全書始終。

春秋時期有哪些著名人物

唯物主義代表人物:伯陽父、周太史史伯、孫子、荀子、韓非子等;

唯心主義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

春秋茶裡面都有些什麼茶?

春秋茶的經營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春秋雀舌報春

春秋綠寶石

春秋毛尖

春秋香葉春秋冷水茶

春秋高香綠

春秋紅寶石

春秋茉莉花茶

春秋包裝系列春秋茶單品系列

關羽讀春秋,這本書是有什麼內容,春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關羽,約160或162-220年,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的名將。關於是一個被一步一步神話的人,包括《三國演義》的供給,到了清代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武聖,與文聖孔子相呼應。很多關帝廟裡,人們基於諸多諸如儒教文化的影響,政治操作等原因,關羽一邊是青龍偃月刀,一邊手捧一本書,這書就是《春秋》。

《春秋》是禒孔子編纂的,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用的是所謂的“春秋筆法”,被奉為儒學經典之一,後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其中公羊春秋是個空言解經的東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至於說為什麼關羽讀《春秋》,禮、樂、忠、義、信、智、仁、勇,這一部分契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相關問題答案
春秋裡面有什麼內容?
室內消防栓裡面有什麼?
重慶公租房裡面有什麼?
會所裡面有什麼?
火星裡面有什麼?
柱子裡面有什麼鋼筋?
大世界裡面有什麼?
太空裡面有什麼?
青春痘裡面是什麼?
朝陽公園裡面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