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有關孔子的故事嗎?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遊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後背著漁簍,腰間繫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裡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麼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麼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讚歎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衝......

孔子的著名故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罰好好見一見,  《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按理,這一次會見,不過是極普通的一個追星族與名人的見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對此予以記載,其奧妙何在?

這是因為子路不悅的緣故。

子路這人也怪,自己的老師去見了一個漂亮的女粉絲,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悅肯定有其道理,況且,因子路不悅,導致他的老師竟然反覆對天發誓:"天厭之"。

有關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很多,說幾個經典的

孔子小故事 名正言順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當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績。被提升為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不久,轉而為司 寇,管司法工作。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 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 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個美貌的女 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駿 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志;這一計果然奏 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 “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裡了吧!” 孔子回答說: “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 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 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 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 問孔子道: “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他說: “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 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 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 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 來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不少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繼續留在這裡出事,在衛國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什麼?一個

兩小兒辯日

孔子的故事內容簡介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廣大人民)的擡頭。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識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並不因為李長之在文獻上的言必有據而顯得古板無生氣,恰恰相反,在他的筆下,兩千五百餘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經常活躍在字裡行間。

本書記載了春秋末期儒學學派的”聖人”——孔子的出世、講學、周遊列國、刪詩定禮著《春秋》,以及宣揚“仁政”、“德政”的故事,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解讀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軌跡的一本史料翔實的人物故事書。

全書分為四部分,包括: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青少年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前517年,孔子出生至35歲)

2、“道不同,不相與謀。”——孔子從政的故事(公元前517年~前497年,孔子35歲至55歲)

3、“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前484年,孔子56歲至68歲)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施教的故事(上)(公元前522年,孔子30歲開始收徒講學,終其一生)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廣大人民)的擡頭。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識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

孔子小時候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身世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徵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

有哪些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唱歌。

古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便是人們娛樂的來源。孔子喜歡"樂",他不但喜歡演奏樂曲,而且還喜歡唱歌;他不但喜歡自己唱,他還喜歡聽別人唱,當然別人也要唱的好聽才行。很多時候,孔子遇到一個唱歌唱的很好聽的人,他必然會要求那個人唱完之後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著唱。所謂"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不若與眾。"孔子就是這麼一個願意與大家一同作樂的人,多麼可愛的小老頭啊!

《論語》原文: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故事二】: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成才比例2.4%,不達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宰予這個傢伙大白天的躺在屋裡睡覺。孔子看見了,很氣氛,就罵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砌,簡直沒救了嘛"。罵人朽木,罵人糞土之牆,罵的有水平,罵的精彩,罵的可愛。

《論語》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故事三】:無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句名言被後世很多人引用來證明孔子的壯志難酬,其實這是斷章取義,孔子的意思並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麼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遠大理想而逐浪於海的,他只是拿此來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孔子說:"如果我的道理行不通了,那我就搞一個筏子,乘著它到海上去。如果有人跟隨的話,我想子路會跟我去吧。"大弟子子路聽見了,很是高興,以為老師很器重自己。然而孔子接著又說:"子路啊!你這個人,勇氣可嘉,但是除此之外,無所取材啊!"意思是說,我要你跟著我,是因為你比較勇敢,那麼我到了海上,你就可以保護我了。因材施教,發源於孔子,此便是一例。子路這個學生向來以剛勇著稱,缺乏耐性,孔子先褒後貶,以此來教育他,希望他能揚長避短。孔子教學的方法真是可愛,這可愛是其大智慧的體現。

《論語》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故事四】:馬廄失火。

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來,連忙問:"沒有人受傷吧?"而不問馬怎麼樣。愛人重於愛馬,仁的表現淋漓盡致,這是孔子的可愛。

《論語》原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故事五】:老而不死。

古人所謂的"坐",是指雙膝著地,臀部置於雙腳上。而原壤這個人呢,不懂規矩,想我們現在平常的坐姿一樣,盤著兩條腿坐在孔子的對面。孔子當然很生氣,因為他向來對禮節有頗高的要求,於是孔子對他說:"你這個人啊!從小就不懂禮節,長大了也無所作為,虧你還活到這麼老,你真是個賊啊!"罵完了還不算完,他老人家還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這麼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見孔子是因愛他而怒其不爭而恨他了!

《論語》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故事六】:孔子畏匡。

匡這個地方的人誤把孔子當成了陽虎(陽虎當時是一個強盜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穩定下來後,弟子顏淵慢了一拍,從後面趕了回來。孔子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死掉了呢?"孔子這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表達他愛護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顏淵也頗懂幽默,就回答老師說:"你老人家還在呢,我哪裡敢死啊?&qu......

相關問題答案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愛因斯坦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言論有哪些?
月亮的故事有哪些?
西遊記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書籍有哪些?
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論語有哪些?
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