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常早由儒家始祖孔子提倡的如何行周禮之道。這句可以理解為人行為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

己所不欲 是什麼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這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是其仁愛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篇》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出《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的《論語》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原文出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恭 ——孔子《論語·衛靈公》

字義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於:介詞,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翻譯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意譯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裡解釋的對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釋為對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不要強迫別人做連自己都不願做的事情。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對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當然,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啥意思

我自不想要的東西 不要強加於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於:介詞,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概括規範自己一生行為的話嗎?’孔子說:‘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本來恕是思想性的東西,本不應該放到規範人的行為的話上說的,那為什麼孔子會混起來一起說呢?這裡卻有其原因:

西周得以完全剝削人民與奴隸勞動力,官與貴族的生活很富足,越是這樣官與貴族的生活越是講究,除了政治行為上的禮節,從《論語》裡就能看到,什麼肉割的不正都定吃,什麼稍過夜的不吃等等,這就是他們生活上的禮.然而統治者貴族們歡淫無度,任意生育,正統子弟隊伍,無限擴大,到了東周,民眾已經無法養得起他們,如此禮崩樂壞,士的生活開始挨窮捱餓,充足生活都是給敢違反規定、肯給錢、給奴隸與民去工作,或自己下田工作部分官家貴族的這些人享了,守舊派家中沒有了勞動力,自然挨窮。堅持守舊的孔子看在眼裡,怕自己的學生們頂不了,剋制不了自己,傾向改革派思想,所以叫大家克服自己堅持住原來這些紳士作風,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然而,這樣儒生們雖然說要守住,但現實又不得不讓一些人心動,或有小動作,如孔子受困陳、蔡時,見到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違反紳士風度違禮,面對自己喜愛的學生,孔子立即裝著看不見,甚至連孔子都私下叫子貢拿象徵身份的玉去換錢,經商(見《論語.子罕》),他自己也存著這些小動作,何況他人?所以顏回後來說給孔子聽,是有髒東西掉入飯裡面,他捨不得丟掉才抓起來吃的,孔子感嘆推拖說,瞭解一個人太難了。

我們抓到這些要點,就會明白當子貢問,用什麼話概括來規範一生行為時,孔子想到的是什麼思想上的“恕”。也就是當時大家都有堅持不了東西,如果大家見到同道有違反禮的東西,就如孔子一樣假裝沒看到,無論什麼原因首先只能大家包容,採取心靈上的原諒---恕,恕人恕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過孔子卻沒有想到,當他們心中都恕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規範行為準則在這裡,就變的毫無意義,倡周禮成了自相矛盾了。

己所不欲中的欲字是什麼意思?

隨心所欲【解釋】: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隨:任憑;欲:想要。 不是有,魚我所欲也,解釋起來就是魚是我想要的。所以這裡的欲也是一樣的,是想要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翻譯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意譯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裡解釋的對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釋為對方)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5146.htm

相關問題答案
己所不欲什麼意思?
無所不談什麼意思?
無所不知什麼意思?
已所不欲的欲什麼意思?
所有的不堪什麼意思?
情不為所動是什麼意思?
不為之所動是什麼意思?
恨不知所終是什麼意思?
不知所謂是什麼意思?
不出所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