賙濟天下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賙濟天下成語故事的來歷

是“兼濟天下”吧。

如果是,那麼就是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原文如下: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

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窮則獨善其身 富則賙濟天下 是否可以?

可以!人皆有是心也!望你勿失本心!加油。

表達“賙濟天下”的文言文

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①凶,則移其民於河東②,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麼辦。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麼樣?”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④,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佔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⑥;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於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註釋】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上面的是古文

詩詞中最著名的當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拉

八月秋高風怒號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③,下者飄轉沉塘坳④。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⑤。公然抱茅入竹去⑥,脣焦口燥呼不得⑦,歸來倚杖......

有句話原文忘記了 大概意思是“君子富貴時,則以金錢賙濟別人,君子貧窮時,便以言語指點別人”

《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含義 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精神態度 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

古代告示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體十六種(3):告示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眾的一種下行公文文種。這種文體,自古有之,稱為“誥”、“告”、“諭”。《尚書》有《湯誥》,這大概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當時,是用口頭宣述的。明清時期,官府為了將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廣泛而快速地告訴民眾,使用“告示”文書張貼在本衙門所管轄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眾。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門前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告示,稱為“紅示”。

“告示”的寫作,要求“凡諸曉諭宜明白簡切,勿以詞華是炫,所謂婦人童豎可知之也。”也就是說,“告示”要寫得簡潔、明白,用語樸實,能讓人一目瞭然。

例一:

入關告諭

劉邦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

【譯文】

父老鄉親受秦朝苛嚴的法治已經很久了,非議朝政的人滅族,兩人私語的要抓住在鬧市上殺頭暴屍示眾。我和諸侯約定,先進咸陽的人就擁立他為王,(現在我先入咸陽),我應當在關中稱王。我和父老百姓相約立法三章:殺人的人死罪,傷人和偷盜的要治罪。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廢除。官吏百姓都安穩依舊。我之所以進入咸陽,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麼侵犯和殘害,不要害怕!況且我駐軍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諸侯到達而制定約束罷。

例二:

禁饋贈告示

海瑞

接受所部饋送土宜禮物,受者笞四十,與者減一等,律有明禁。糧里長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窮詰所以,蓋沿襲舊日風,今日視為常事。且爾等名奉承官府,意為實有所需求。謂之意有希求者,蓋億官府不易反面。而今少獻殷勤,他日稟公事,取私債,多科錢糧、佔人便宜,得以肆行無忌也。若有美意,則周爾鄰里鄉黨之急可也。官有俸祿,何故繼富?與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淺。今後凡有送薪送菜入縣門者,以財囑論罪。雖系鄉宦禮物,把門皁隸先稟明後許放入。其以他物裝載,把門人誤不搜檢者,重責枷號。

【譯文】

接受所轄部下贈送的土特產品禮物,接受的人要受笞刑四十,參與的人比笞刑減一等,法律上有明文禁止。糧長、里長各色人物經常給上司送柴送菜,制止不住。探究饋送禁止不住的原因,大概是繼承往日的風氣,如今把這饋送看作是平常事情。送禮的這班人名義上是奉承官府,意下卻實際是另有所圖。說他意下另有所圖的原因,大概料想官府不會輕易翻臉。如今稍獻殷勤,他日承辦公事,巧收私帳,多徵收些錢糧,佔別人的便宜,能夠肆意行事無所顧忌。假如真有饋送的美意,那就賙濟你那鄉鄰中的急需者。官吏有俸祿,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增長財富?饋送給官吏的禮物,來自於百姓,(可饋送的人)送出一禮卻能收回十禮,這個陷阱不淺呀。今後凡是有送柴送菜進縣衙門的,以賄賂記罪。即使是鄉紳的禮物,守門差役也應先稟報明白經允可才能放入。送禮的人用其它東西偽裝入縣衙,守門人失責不搜驗的,戴上枷號從重責罰。

例三:

戒浮文巧言諭

洪仁玕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洪、頂天扶朝綱幼贊王蒙、殿前忠誠貳天將李,為宣諭合朝內外官員書士人等一體知悉,照得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恭惟天父、天兄大開天恩,親命我真聖主天王降凡作主,施行正道,存真去偽,一洗頹風。是以前蒙我真聖主降詔,凡前代一切文契書籍不合天情者,概從刪除。即“六經”等書,亦皆蒙御筆改正。非我真聖主不恤操勞,誠恐其誘惑人心,紊亂真道,故不得不亟於棄偽從......

相關問題答案
賙濟天下的意思?
兼濟天下的意思?
獨行天下的意思?
古代天下的意思是什麼?
明揚天下的意思是什麼?
星耀天下的意思是什麼?
網羅天下的意思?
席捲天下的意思?
天資的意思是什麼?
不見天日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