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人是怎麼形成的
人類是怎樣起源與進化的?
世界上,人們對於自己的祖先都很感興趣,常想:我們來自何處?我們的祖先是誰?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下以怎樣的程序,慢慢地衍生、分化,並遍佈全世界的?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親關係,人和猿的共同遠祖是3000~3500萬年前生活於埃及法尤姆窪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由這個共同遠祖分成兩支:一支成為猿類,一支發展為人類。至於屬於“人科成員”是怎樣變為人的,一般認為,是由一支古猿從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等進化而來,最後演化為現代人的。其主要理由,是比較了人類與猿類在生理特徵、社會性特徵上的異同點而得出結論的。
撫 經生物學家、人類學家長期觀察和研究,發現人和猿無論在外表形態、解剖學、生理學、血液的生物化學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其相似的特徵。從外表形態觀察,猿的身軀與人相似,只是人科成員能站得更直,而猿類則處於半垂直位置,後肢可以暫時直立,或用兩條腿走路;臉部無毛或少毛,沒有尾巴;五官位置和形象與人極其相似;猿類同人類一樣,有32顆牙齒,牙齒的結構也大體和人相似;從身體結構上看,猿類骨胳大體上和人類具有同樣的類型;從基本生理現象上,猿與人有許多地方相似,尤其是猿的早期胎兒和人的胎兒非常相似;從血液的生物化學方面來看,猿與人也有十分驚人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都有A、B、O、AB等血型;從類人猿的染色體證明猿類的染色體形態和位置也和人類的相近。
從腦容量來分析他們的進化過程:300萬年前的非洲南猿的腦容量為440立方厘米;100萬年前的能人的腦容量為600—650立方厘米;約100—150萬年前的直立猿人的腦容量為940立方厘米;與此相應的中國“藍田猿人”距今約100萬—80萬年,它的腦容量是780立方厘米;中國和縣猿人生活在距今約24萬到28萬年前,它的腦容量為1025立方厘米,與周口店的北京人相接近。
當然,類人猿在生理結構、語言和社會性三個方面,與人有著許多本質的區別,比如,人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更能適應環境,人有記憶力、好奇心,人能理性、有預見地推理自己的行為,人能抽象思維,人有自我意識和想象力、有幻想等等,總而言之,在從事社會勞動,製造工具,能動地改造自然方面是人類所獨有的。人的腦結構具有更高層次、更加複雜的進化特徵。人類與猿類的本質區別還在於人類有語言。人類和猿類的另一個重要的本質區別還在於人類的社會性。
猿類進化成人的主要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兩個大的步驟:第一步,從猿到人的過渡,經歷了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兩個階段。第二步,人類發展至原始公社時期,成為完全的人,經歷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一般認為,勞動在猿變成人的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在人類起源與進化的問題上,學術界至今仍有不少的爭論。
此外,有關現代人是怎樣起源的,也有不同說法。
現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現在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種——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和棕色人,他們是怎樣起源的,有兩種理論。一種叫“單一地區起源說”,認為現代人是某一地區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這個地區過去認為是亞洲西部,近年來則改為非洲南部。另一種叫“多地區起源說”,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就中國人的起源來講,考古學家認為中國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由當地古代人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怎麼來的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併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
人類的性慾是怎麼產生的
人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來進行性活動的呢?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帶來有益的結果──改變性觀念, 享受性快樂。食色,性也。兩千多年前出自孟軻老夫子的這句名言,至今仍為現代人所不斷引用。尤其是在向性禁錮開戰時,這句話更是成了銳利的武器。然而,這句話只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缺乏更深刻的思考。食慾和性慾,不僅人有,其它動物也有,而且似乎比人更強烈。但同樣作為本能,人和動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動物完全依照本能行事,人卻要讓自己的本能接受理智的制約。假如動物赴宴,它們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快朵頤;而經過數千年的文明進化,人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會行為規範,一般情況下,寧肯一時餓肚子也不會輕易打破。從本能的角度來說,食(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色(交配)則為了延續生命。如果說,對這兩個本能的反映,在食方面,人和其它動物沒有什麼根本區別的話,在色方面卻大相徑庭。一般的高等動物通常只在一天、一月或一年的某個時期有性的欲求,也就是說,有固定的發情期,過了這段特定的時間就絕不會有非禮之舉。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非如此,他們的發情期消失或已經不明顯了。人類對性的要求成了全天侯的--只要身體條件和環境允許,在性成熟後的人們不分晝夜、日月和季節,過性生活的慾望隨時都可以迸發出來並付諸實現。有人統計過,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妻,一生中會過將近3000次性生活(性交)。如果響應一對夫妻只要一個孩子的號召,2999次性生活就不像其它動物那樣單純為了生育。我們還是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來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生物越是低級,追求生殖的性本能就越強烈。有些低級生物甚至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性活動,而是通過體外排精、排卵來完成其繁殖過程。相反,越是高級的動物,性敏感區就越大,也就越追求性的快樂。人類尤其如此。早在19世紀,弗洛伊德提出了唯樂原則這一人類性行為的動機。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寫到: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的深層,有一個無意識系統,儲藏有力比多能量,即性本能及其發洩欲(獸慾)。這種動物性的性發洩慾只認識、遵循一個原則,即唯樂原則。因為在能量的釋放(滿足性慾)中,人會獲得快樂,它僅僅體會快樂。人為了獲得快樂,總是迫切地尋求讓能量伺機釋放。近年來,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充分的科學論證。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社會的性觀念發生了許多革命性的變化: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使人們從繁重的機械化勞動中擺脫出來,開始擁有更多的閒暇;越來越多的人口不再受貧困的威協。這些變化也反映在性生活方面。弗洛伊德等一大批心理學和性學大師的人類性理論,對性道德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相對自由地表達性需求成了普遍追求的風尚,性的快樂成了一種新形式的消費品,過去那種苛求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性倫理觀念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避孕措施及其工具的精益求精,使得人們在盡情享受性的歡樂之後,不必有生理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後顧之憂。而伴隨社會進步出現的婦女解放(女性主義)運動,帶來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增加了她們接受教育和經濟獨立的機會,其角色漸漸擴展到家庭之外,因而女性在性活動方面大大減輕了對男人的依附感和從屬感....其結果是,越來多的人開始接受這樣的觀點:性快樂是性生活的直接目的,充分發洩、享受性快感是性生活的直接追求。從生物學上講,唯樂原則無懈可擊。人類性器官豐富而敏銳的感覺神經,人體性敏感區域的不斷擴大,都從解剖學的角度對它做了充分的詮釋。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將這一原則應用於具體的性實踐,很多人就不......
人類是怎麼出現的
一人類發展的第一階段——古猿 開始從猿的系統中分化出來 人類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從猿的系統中分化出來的呢?對於具體時間,現在還有不同意見,但都認為是第三紀的某一個時期,可能是中新世或其前後,即在漸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距今約三千萬年到一千萬年的時期之內。至於能製造工具的人的出現,是在第四紀,即在最近的一百萬年之內。從猿的系統分化出來之後,一直到能製造工具的人的出現,這一段漫長的過程,是真正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 在中新世或其前後,由低等猿類中分化出現了大型的類人猿。將現代類人猿體格結構的解剖性狀與這種古代類人猿化石作比較研究,可以知道古猿軀體各部分結構,是在高級動物中與人類最接近的。正因為古猿本身結構具有與人相接近的性狀,在一定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下,古猿才有可能離開猿的系統而向著人的方向發展。 在樹居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古猿軀體各部分在漫長的歲月裡繼續發生著緩慢的演化。例如它們在樹上生活時,常用前肢(手和臂)採摘果實和捕捉小蟲,後肢(腿和腳)則緊握樹的枝幹以支持全身重量。又如它們在樹上依靠“臂行”來移動,即用前肢攀握樹枝來移動身體。當用前肢向上攀援時,後肢就會呈現直立的姿勢。長期這樣的活動,就引起骨骼和韌帶結構上的某些變化,為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化及兩腿直立行走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 依據古氣候資料,可能是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即已開始的地殼運動,使大陸上升,引起氣候及地形的變化,在第三紀中期,北半球中緯及南半球的廣大地區,氣候變冷和乾旱,森林大片消滅。在第三紀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早期,古猿生活的地方已經不是大片連續的熱帶森林,而是有草原間隔的樹叢。因此,古人類工作者認為,大片森林的消滅,是促使古猿從樹上轉到地面並逐漸運用兩足行走以適應地面生活的外界因素。 古猿轉到地面生活後,開始時可能像現代類人猿以半直立的姿勢行走,即當後肢起立行走時,仍需彎著腰用前肢手指的背面著地來起支持作用。等到前肢離開地面,完全用後肢行走並支持全身重量時,前後肢就發生了決定性的分化。從四肢著地到兩肢直立行走,是古猿從猿的系統分化出來之後的一次質的飛躍。 在歐洲和亞洲發現的第三紀上新世早期的“森林古猿”,化石比較零星,多為牙齒和上下頜骨碎片。其中有的種類與現代的某種大猿相似。另外,在印度發現的某些古猿化石,就顯示與人相似的性質。 在非洲發現的幾種類型的似人似猿的化石,總稱為“南方古猿類”。這類古猿化石是在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地層中發現的;但他們向著人的方向發展,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時期即第三紀後半期即已開始,而一直生存到第四紀更新世早期。有的古人類工作者認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紀之末與第四紀之初。總之,根據目前的認識,南方古猿類是代表在猿人以前的人類發展階段。 南方古猿的各部分骨骼化石都顯示與人相似而與猿不同;而且所有骨骼的解剖性狀,都一致表明他們已能直立行走;頭腦較為發達,腦量(450—650毫升)高於一般化石猿類和現代類人猿。他們是處在人類最原始的矇昧時代,已經在生活活動中本能地使用石塊、本棒等天然工具,但一般地還不能製造工具。 在我國廣西柳城和大新等地山洞中發現的“巨猿”(或稱“巨人”)化石,根據其牙齒和下頜骨異常碩大等特點看來,這種“巨猿”可能是似人的古猿系統上滅絕了的一個旁支。 許久以來,古人類工作者是把能製造工具的猿人當作最早的人類。至於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則爭論很久。目前已經基本上認為,南方古猿在發展進程中已經經過從四足著地到兩足直立行走的質變,應包括在人的範圍之內。人類的範圍因此擴大了,由於南方古猿遠比猿人為雜,人類的歷史也更長了。 一九五九年英國人利基在東非坦桑尼亞奧杜韋峽......
人類的祖先是怎麼來的?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併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搐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