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

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樽前?

浣溪沙 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李清照

浣溪沙 (1)

小院閒窗春己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2)

繡幕芙蓉一笑開,

斜偎寶鴨親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浣溪沙 (3)

莫許杯深琥珀濃,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鍾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

闢寒金小髻鬟鬆,

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4)

髻子傷春慵更梳,

晚風庭院落梅初,

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閒瑞腦,

朱櫻斗帳掩流蘇,

通犀還解闢寒無。

浣溪沙 (5)

淡蕩春光寒食天,

玉爐瀋水嫋殘煙,

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

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溼鞦韆

《浣溪沙》的作者是﹖

《憨溪沙》是一首詞牌名,很多詞人都以這一詞牌填過詞,其中以晏殊的幾首《浣溪沙》最為有名,但不可以說《浣溪沙》的作者就是晏殊

浣溪沙是什麼明作者是什麼朝的誰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作者: 蘇軾

浣溪沙表達了作者怎樣 思想感情

三個詞人不知是誰,如下:

晏殊的《浣溪沙》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辛棄疾 浣溪沙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詞上片為所見農家勞動與生活場景:近看北邊高地上農民正在猛踏水車,灌溉農田。一個“頻”字充分表現出動作的連續不斷,暗傳出農民的辛勤勞作情景。另一邊河溪兩岸,農作物成熟較早,農民正品嚐著香甜的新收稻米,隔著院牆買來酒,並煮了小魚。杜甫有“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句;姜夔有“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惜紅衣》)句;與這裡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纖鱗”,洋溢著農家的歡欣,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不為人注意的淳樸的鄉風。從結構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後)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生動的農民生活畫卷。而“北隴”、“西溪”、“隔牆”更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與那許許多多慣寫湫隘狹小生活圈子的詞,簡直是另一個天地。歷來人們欣賞稼軒的英氣、豪氣、霸氣,應該說如本詞這樣具有爽氣的作品,在其他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下片換頭景象一變:“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七言對起,工穩流利,清新俊爽。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詩人擡頭望天,帶雨的雲一眨眼便無影無蹤了!“忽有”“更見”既見筆勢挺峭勁,更覺空靈跳動,生動地表現出夏日多變的山村氣象。結以“賣瓜人過竹邊村”,餘音嫋嫋,比蘇軾的“牛衣古柳賣黃瓜”,更富情趣。

蘇軾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表達了作者雖對時光的流逝有所痛惜,但能反其意而用之,既然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常駐,就用不著為白髮蒼顏而嘆氣感傷,從而體現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曠達樂觀的精神。

浣溪沙的作者是()代詞人().詞人觸景生情

如一幅優美的彩照。

過片寫她那下垂的鬢髮,已靠近眉間額上的月形妝飾;微紅的酒暈,又如紅霞飛上臉邊。兩句寫女子微醉的情態,豔而不俗,細而不纖。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塗額成圓形為月,因位置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李商隱《蝶》詩之三“八字宮眉捧額黃”,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絕妙。不獨刻畫之工,且見詞人欣賞之情。“月”與“霞”,語意雙關,既是隱喻女子的眉和臉,也是黃昏時的實景。可以想象這位美豔的姑娘,晚妝初過,穿著件單薄的紗衣,盈盈佇立,獨倚暮霞,悄迎新月。

“一場春夢日西斜”,方始點明,原來上邊五句所寫的,都是晝眠夢醒後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妝。“春夢”,謂剛才好夢的短暫。慵困無聊,閒愁閒恨,全詞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裝,“日西斜”三字,與上片“晚來”接應。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晏殊詞作鑑賞

此詞慨嘆人生有限,抒寫離情別緒,所表現的是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章法結構上下關合:下片“滿目”句照應上片次句,因離別而念遠:“落花”句照應上片首句,因慨嘆人生短暫而傷春。結句借用《會真記》中的詩句,即轉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一向”,即一晌,一會兒。片刻的時光啊,有限的生命!詞人的哀怨是永恆的,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誰不希望美好的年華能延續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這雖是《珠玉詞》中常有的慨嘆,而本詞中強烈地直接呼喊出來,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閒”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閒”二字,殊不等閒,具見詞人之深於情。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佔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詞人唯有強自寬“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吧。“頻”,謂宴會的頻繁。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日以飲酒賦詩為樂,佳時勝日,未嘗輒廢”。“酒筵歌席”,即指這些日常的宴飲。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閒情,兼有剛柔之美,是《珠玉詞》中不可多得的佳句。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作者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吳梅《詞學通論》特標舉此二語,認為較大晏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勝過十倍而人未知之。吳氏之語雖稍偏頗,而確是能獨具慧眼。此處“滿目山河”二語,“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僅此而已。“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於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為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作者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

本詞是《晏殊》的代表作。詞中所寫的並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山河風雨中寄寓著對人生哲理的探索。詞人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淨,下字修潔,表現出閒雅蘊藉的風格;而本詞中,作者卻一變故常,取......

浣溪沙是一首什麼他跟什麼和什麼作者是誰?請寫出幾個詞牌名。

卜算子。。。採桑子,,菩薩蠻,,,蝶戀花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賞析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辛棄疾

浣溪沙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1039~1112)和其父蘇洵(1009~1066)合稱為“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且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本文選自《東坡樂府》。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元祐更化時,蘇東坡認為新法並非完全不符合實際,故又反對徹底廢除新法。紹聖紹述時,蘇軾更被一貶再貶,最後直到現在的海南省。蘇軾的失意與他的政治選擇有很大關聯。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傑出的散文作品標誌著從西魏發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結束,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曲風 也以慷慨激昂而著稱,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選自《東坡樂府箋》。蘇軾的著名詩還有《記承天寺夜遊》,《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初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享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相關問題答案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浪淘沙的作者是誰?
野火燒不盡的作者是誰?
幸福是什麼的作者是誰?
山亭夏日的作者是誰?
鬼吹燈的作者是誰?
古朗月行的作者是誰?
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專心致志的作者是誰?
爬山虎的腳的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