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客體有哪些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簡述認識客體的涵義,構成和特點。

1.涵義:認識客體是指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2.構成:認識客體由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構成。功 3.性質:首先,認識客體具有客觀實在性。其次,認識客體具有對象性。

實踐的主體、客體及特點是什麼?

主體指從事這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客體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主體和客體就是表示活動者和活動對象之間特定關係的哲學範疇。

實踐的客體有兩個特徵:

第一,客體是一種不依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第二,客體不是與客觀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而是為主體活動所指向並與主體相對立的東西。

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實質看

特點:

具有物質性的特點

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被動者的關係 。

1、實踐由主體、客體和中介構成 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屬性,有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四種基本形式。梗體是主體活動的對象,是進入主體活動範圍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具有客觀性、對象性、歷史性的屬性,有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三種基本形式。實踐中介是主體用於客體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實踐就是以主體、客體、中介為基本骨架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動態過程。

2、主體和客體的統一表現在,兩者互相規定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實踐是主體和客體對立統一的基礎。實踐就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主體客體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具有什麼樣的辯證關係

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總的說起來是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的關係.兩者有密切的聯繫,但不能等同起來.認識的主客體是說明認識過程,它立足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一切客體都是現實的片斷,但並非一切現實的片斷都是客體.主體概念的內涵廣於意識的概念.因此主客體的辯證關係問題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密切聯繫,但並不一致,更不存在著主從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在對象性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首先表現為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即實踐關係,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即認識關係.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作為主體活動的動力因素和內在尺度,對於主體活動的方向性、選擇性以及對活動的調控具有重要意義.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價值關係,即需要與滿足需要或使用與被使用的關係;價值關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對人的自由的肯定,即審美關係.

二者有本質區別,認識主體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認識客體是進人人的實踐活動領域並與主體相聯繫的、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

認識的主體客體和實踐的主體客體有什麼區別?

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則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係和實踐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係,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所謂認識過程,就是人們在改造對象的實踐中辯證地反映對象的過程.主體的這種認識、改造客體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獲得一定的價值.主體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打破客體的限制,超越現實客體,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時也使客體得到進一步改造、發展和完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有以下特點:

1、認識具有反覆性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時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

3、認識具有前進性和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什麼是認識主體和客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簡述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解析答案:①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即實踐關係,主體作用於客體就是對客體的改造。這是基本關係,也是認識關係的基礎。②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即認識關係。③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實踐關係、認識關係都不是主體或客體獨立進行的,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過程。

認識過程中包含哪些因素,這些因素的特徵是什麼?

認識過程是主體與客體不斷統一、深化的過程,在認識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主體的因素,主體因素決定認識的過程。主體因素包括:

1、生理因素。人的感覺器官對客體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和這些器官自身功能的強弱有關。其主要特徵是直觀、形象和抽象性為主。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過程和人自身的個性兩個方面。心理過程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所構成。個人的個性包括個性傾向性與個性心理特徵。心理因素的特徵包括人的氣質、能力與性格和對待認識事物的態度等。

3、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因素。人的知識儲備、知識結構和社會實踐經驗等因素在其中有重要的影響。其特徵是,認識的廣度、深度、預見性和創造性。

4、情感因素。人的情感因素屬於非理性因素,但作為主體能力結構中的精神動力因素,對認識活動的發動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選擇、驅動、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特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情感賦予主體對認識目標追求的熱情和力量,這可以加強情感的固著性,這種固著性強化了認識目標的確立、強化了認識動機、強化了主體對認識目標的追求。

(2)、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客觀事物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情感的源泉,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時候,並不是無動於衷的,認識對象與人總是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並對人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意義。

(3)、情感又是意志的源泉,因為意志是認識的動力,意志使認識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使人處在良好的狀態之中,並能提高認識的效率。

5、文化背景因素。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價值觀、信仰體系等因素組成。主要特徵是:各民族文化差異導致人的認知的差異性,文化因素還具有激勵和導向性。

6、環境因素。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場合和環境中進行的,外部環境對人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干擾、影響作用,較差的環境對人的心情影響很大,嚴重時會抑制和破壞人的思維能力。環境因素主要特徵是:激發或抑制人的情緒。

認識的客體就是客觀世界是否正確

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認為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是因為: 第一,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區別于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堅持唯我主義反映論的原則,認為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直觀、消極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類似於照鏡子那樣的活動,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不瞭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科學地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首先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造的過程.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直觀、消極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類似於照鏡子那樣的活動,不瞭解認識的辯證本性,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把認識看作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應用於考察認識的發展過程,科學地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係,例如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感性和理性、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等多方面的辯證關係,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 第四,辯證唯物主義以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為特徵的反映論,不僅駁倒了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主義懷疑論,而且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缺陷,創立了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變革. 第五,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能動的反映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寫性,即人的認識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觀事物為原型,它總是力圖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關係、本質和規律.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映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創造性.反映的摹寫性決不是對對象的直觀描摹或照鏡子式的原物映現.如果把人對於對象的反映過程看作是一種信息活動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分析、選擇、運用、重組、整合、建構和虛擬

認識與實踐的客體就是一切客觀事物嗎?

主體指從事這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主體和客體就是表示活動者和活動對象之間特定關係的哲學範疇。實踐的客體有兩個特徵:第一,客體是一種不依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第二,客體不是與客觀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而是為主體活動所指向並與主體相對立的東西。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實質看特點:具有物質性的特點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被動者的關係。1、實踐由主體、客體和中介構成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屬性,有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四種基本形式。客體是主體活動的對象,是進入主體活動範圍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具有客觀性、對象性、歷史性的屬性,有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三種基本形式。實踐中介是主體用於客體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實踐就是以主體、客體、中介為基本骨架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動態過程。2、主體和客體的統一表現在,兩者互相規定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實踐是主體和客體對立統一的基礎。實踐就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主體客體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哪些認知機制可用於客體識別?

簡單地說,人體的十個感覺系統(視、聽、嗅、味、觸、溫、痛、動、位置和平衡)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進行反映,然後是中樞神經系統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才能產生感、知覺,即你這裡所說的對客體的識別。

細緻深入的研究,這個問題屬於心理學中“辨別”的課題。到目前,主要有四個模型解釋。簡介如下:

一、模板說:

模板說認為在人的長時記憶中,貯存著許多各式各樣的過去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複本(即模板),它們與外部的模式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當感覺信息與這些已貯存的各種模板進行比較後,總有一塊模板與感覺信息有最大程度的重疊,就把這個刺激確認為與這塊模板相同,這樣,模式就得到識別了。

二、原型說:

原型說的突出特點是:它認為在記憶中貯存的不是與外部模式有一對一關係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不是某一個特定模式的內部複本,它被看作一類客體的內部表徵,即一個類型或範疇的所有個體的概括表徵。這種原型反映一類客體具有的基本特徵。如人們看到各種不同外形的飛機,而帶有兩個翅膀的長筒可作為飛機的原型。因此,照原型說看來,在模式識別過程中,外部刺激只需與原型進行比較,而且由於原型是一種概括表徵,這種比較不要求嚴格的準確匹配,而是隻需近似的匹配即可。當刺激與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將該刺激納入此原型所代表的範疇,從而得到識別。

三、特徵說:

特徵說認為外部刺激在人的長時記憶中,是以其各種特徵來表徵的。在模式識別過程中,首先要對刺激的特徵進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關特徵,然後將這些抽取的特徵加以合併,再以長時記憶中的各種刺激的特徵進行比較,一旦獲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識別了。特徵說中又有一些更為具體的特徵分析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鬼城”模型。鬼城的原意是指一個幻想國度中的一個喧囂而混亂的城市,這裡是用作形象的比喻。所謂的鬼是指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機制。這個模型以特徵分析為基礎,將模式識別過程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一些“鬼”來執行某個特定的任務,這些層次順序地進行工作,最後達到將模式識別。“鬼城”模型的第一個層次是由“映象鬼”對外部刺激進行編碼,形成刺激的映象。然後由第二個層次的“特徵鬼”對刺激的映象進行分析,即將它分解為各種特徵;在分析過程中,每個特徵鬼的功能是專一的,只尋找它負責的那一種特徵,如字符的垂直線、水平線、直角等,並且需要就刺激是否具有相應的特徵及其數量做出明確的報告。第三個層次的“認識鬼”始終監視各種特徵鬼的反應,每個認識鬼各自負責一個模式(字母),它們都從特徵鬼的反應中尋找各自負責的那個模式的有關特徵,當發現了有關特徵時,它們就會喊叫,發現的特徵越多,喊叫聲也越大。最後,“決策鬼”根據這些認識鬼的喊叫,選擇喊叫聲最大的那一個認識鬼所負責的模式,作為所要識別的模式。

特徵分析模型與其它模型相比較,具有更加靈活的特點,但它是一個典型的從局部到整體的加工模型,即欠缺自上而下的加工,存在明顯的缺陷。

四、知識生產模型學說:

知覺生長模型也同意辨別是一個典型的知覺過程,是感覺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痕跡進行比較,再決定它與哪個長時記憶中的項目有著最佳匹配的過程;認為這個過程及結果均與特徵的作用不可分開,但是有很多區別:

(一)發生機制

1、感覺的分辨:“新奇事物覺察器”和“表象”的作用。

2、知覺的辨別:用感覺到的狀態與知覺單元貯存的信息痕跡進行比較,就可以比較出它與哪些知覺單元貯存的信息有著最佳匹配。下面論述有別於特徵學說的要點:(1)對比作用,(2)信息接入點的作用,(3)最重要特徵信息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只要知覺單元中最重要的特徵信息得到重疊......

相關問題答案
認識的客體有哪些特點?
杜甫的詩歌有哪些特點?
海底的劍魚有哪些特點?
德國的建築有哪些特點?
橋的結構有哪些特點?
朝鮮的一種有哪些特點?
法的適用有哪些特點?
課文的結構有哪些特點?
情緒的作用有哪些特點?
世界的沙漠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