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辯證思維,你別好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具體地說: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注意,超脫生死並非等於是輕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而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也信賴於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種種關係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係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

只有認識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才能讓人行善並以自身個體的德性度人,並真正關心世間萬物,以自身的身體力行,通過“道諦”的“戒、定、慧”達到超脫解除苦難煩惱。而這種力行過程中,佛教還注意到“悲”,所謂大慈大悲大概相當於儒家的“仁”,總的說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色界

佛經的《般若心經》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處,佛經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無非是超脫俗世之後,色即成了空無,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了,所以最後空無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般若心經的原文及註解:

《般 若 心 經》

[唐]玄奘法師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我簡單的理解就是:色即是虛無,虛無就是色。色即是空,指世上的色,慾望等都是虛幻的,空無的,等你真的視一切為空無,就發現虛幻就是和色一樣了。

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種東西,迷戀追逐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但是歷經劫難後反思,其實你追求的只是一場虛幻,虛無,歡情過後,什麼都沒有,所謂色即是空。

看破紅塵之後,你明白空和色沒什麼區別,空不異色。你就安心的沉於你的“空”的哲學中。

所謂四大皆空

“色及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意思?

你好,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瞭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還有句話曰“耽靜反為靜縛”,不知大家聽過沒。也是同樣的道理。靜並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於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麼好呢?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我很欣賞這句話,同時也在參悟此種心境。覺得在塵囂之中保持著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有意韻嗎?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並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此謂之‘色即是空'。 【五蘊】 指色、受、想、行、識。 【空即是色】 指人間之物質、身體本系空無實體,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稱空即是色;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無,故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非析色見空,而系體達色之當體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斷滅,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為有,故必不異於有,以空即是有,而說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異於色法,空的當體即是色。 可以理解為:以物質為表象的世界其實質是空無所有的,而所謂"空無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對人的認識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現形式是依附於心(例:人)的認識的--空即是色。

佛經裡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就是眼睛所見到的一切,泛指五官所感知的一切

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所有的感知物其實都是空的

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涵蓋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

舉例來講,我們這群人沿著時間軸在前行,任何一種可能性都鐵定會發生的,他發生在哪裡呢?其實只是幻像,但也可以說是平行宇宙。另一個世界的你和這個世界的你到底誰才是真實的?活在其中感覺很真實,可是跳出來就會知道很虛妄

又好比我們回到過去,或者是第三者回到過去,他會看見你小時候,你又在走這條時間路,而你的未來一定不會和這個世界的你的旅程是一模一樣的。。

有無數個過去,現在,未來。。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你?

其實都是本心真如幻化出來的,其實大家還有周圍的一切都是想象出來的,只是我們生活在其中,感覺到無比的真實,其實一切都是虛幻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色界

佛經的《般若心經》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處,佛經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無非是超脫俗世之後,色即成了空無,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了,所以最後空無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般若心經的原文及註解:

《般 若 心 經》

[唐]玄奘法師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我簡單的理解就是:色即是虛無,虛無就是色。色即是空,指世上的色,慾望等都是虛幻的,空無的,等你真的視一切為空無,就發現虛幻就是和色一樣了。

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種東西,迷戀追逐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但是歷經劫難後反思,其實你追求的只是一場虛幻,虛無,歡情過後,什麼都沒有,所謂色即是空。

看破紅塵之後,你明白空和色沒什麼區別,空不異色。你就安心的沉於你的“空”的哲學中。

所謂四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段經文,是上承"五蘊皆空"而來的,五蘊可攝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後四字——受,想,行,識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執著中,"色身"最難破,因為明明有一個實在的我,要說它不異於空,難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蘊,特別於色蘊加重語氣.

色蘊不僅指我人的色身,同時也包括宇宙萬有的種種色法——宇宙間所有的物質現象在內,因此本文在此所談的色空問題,是以宇宙間的物質現象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內.

原來"空"之一字,義理甚深,要說到空的性體,就到了真如實相——涅盤境界,涅盤是聖者所證的境界,是無以用語言文字所可詮解表達的,所以我們只能就空義中最粗淺部分——"緣起性空"部分加以說明.

要說"空",先要知道這個空字的來源,佛經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所以這個空字也是由梵文譯過來.那麼,在梵文中這個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報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現在摘錄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裡叫Sunyata(音舜若多) ,實際上,Sunyata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裡,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詞的ta字,在梵文裡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這特別在龍樹的思想裡,單講空Sunya,梵文裡本也有虛無,非有等義,但同時也可解做空寂,空淨等義.就境界說,空寂並非"虛無",空淨也不是"非有"的,講到空性Sunyata,這問題就更大了.空性這句話,在龍樹的中論觀Madhyamaka-sastra裡,原是指緣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實義而言……."

澹思先生的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的心經上,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下一句,譯的就是"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唐法月的譯本則是:"照見五蘊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師的譯本,卻是"五蘊皆空".當然,玄奘法師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只是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闇鈍,只就字面的意義來看,以致千載以下,引起了多少誤解.

佛法中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我們先自一個小故事說起: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說法,這時有兩個修習外道的沙門,一個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經文中的舍利子,另一個名目犍連,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釋迦世尊的弟子馬勝比丘,他見馬勝比丘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敬羨,便問馬勝比丘道:

"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 "

馬勝比丘答曰:"我師釋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比,我年紀幼小,受學日淺,尚領會不了我師說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請求說:"請慈悲方......

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佛教用語,要把一切紅塵凡事拋開,萬事皆空,好色當然是一大忌,所以說色即空,空即色

相關問題答案
粉色是代表什麼意思?
迥是代表什麼意思?
男的是青龍什麼意思?
黑胡椒是代表什麼意思?
今朝是何夕什麼意思?
沒有人是孤島什麼意思?
不是很觸什麼意思?
你是海綿什麼意思?
三劍客是比喻什麼意思?
出師表是出師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