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現實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4月15日

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弘揚孝道的必要性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澱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致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對此,十九世紀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裡寫到:“中國的立法者們認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國的太平。在他們看來,服從是維持太平最適宜的辦法。從這種思想出發,他們認為應該激勵人們孝敬父母;他們並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們制定了無數的禮節和形式,使人對雙親在他們的生前和死後,都能恪盡人子的孝道。尊敬父親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視同父親的人物,如老人、師傅、官吏、皇帝等聯繫著。對父親的這種尊敬,就要父親以愛還報其子女。由此推論,老人也要以愛還報青年人;官吏也要以愛還報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愛還報其子民。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禮教,而禮教構成了國家的一種精神。”當然,傳統的孝道在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工具時,它過於強調服從,過於強調在下的臣子、幼輩對在上的君父尊長盡忠盡孝的責任;在具體的禮節上,其內容也過於繁縟和刻板;至於養老禮制涉及的受養對象,更侷限於一部分退休的達官顯宦、耆舊老臣,而不能普及到一般的民眾,使之打上了官本位的濃厚的烙印。從此意義上說,孟德斯鳩對於傳統中國之禮教及其養老制度的評價,多少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無論如何評價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認其更多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其養老敬老的基本社會道德,是一份足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研究和弘揚傳統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以兼容幷蓄的態度來審視孝道文化,確實認識到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麼?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麼?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其次,敬老、愛老、養老要發揚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

孝在今天到底具有什麼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認為,孝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

1、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無論時代怎麼進步,作為炎黃子孫,中華文化不可失也。

2、孝能夠讓人促使迴歸人的初心。人的一出生是嬰兒,嬰兒是誰產生,從生理學講,父母就是我們的本源,孝就是對父母的一種懷念,對自我本源的一種懷念。

3、孝能夠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現代人很多都把感恩之心丟掉了,很多人也在試圖重新拾回這一顆丟掉了感恩之心,孝就是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4、孝是中華民族區別與外族的明顯標誌,是每個中國都應該遵循的傳統,不管你在外國還是中國,只要你中國人,你就會感受到中國文化,孝是其中的精髓。

為何要講孝道,孝道在現代仍然有重要意義

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係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麵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箇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儘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註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

其次,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佔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佈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談談在當今社會如何理解“孝”的含義,在實際生活中怎樣做,500字

高中生的作文題目吧?20元,幫你寫了。30分鐘交貨。你那20財富值管什麼用?

孔子的孝悌觀對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孝悌不僅是血緣和親緣關係的一種體現,其在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的敦睦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那麼如何確保每個單元或者細胞健康運轉呢?這就要從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儒家孝悌思想入手。換句話說,要保證家庭的和睦穩定、健康發展,恪守孝道就是關鍵所在。"父慈子孝"的倫理要求在家庭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要求推及到社會中就會涉及到朋友關係和鄰里關係。一個在家裡十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那他的朋友關係和鄰里關係也一定十分和諧。正如《論語》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篇》"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規範子女要對父母長輩尊敬,而且還要求人們對國家忠誠、對朋友仗義,與人為善。"孝"既源自於人們的道德情感,又貫穿於人們道德情感發展的全過程, 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所以提倡和發揚孝道,不僅有利於強化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同時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關係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道德信念的樹立。中國儒家經典中"以天下為己任"的觀點頗多,"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大學》)等。悲天憫人,以天下為己任,這不僅體現了天下為公的道德情懷,也是中國儒士們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荀子曰:"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荀子·解蔽》)這表明儒家已經有了由己達人、由內及外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的實質就是從主體出發,使得主體對客體的負責變成了一種自覺,使得自我對他者在不自覺中就承擔了責任,這也是一種強化責任的行為。這種對"他者"的責任具體包括了對國富民強、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關切,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關注。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把這一責任表現的更為具體。這一責任觀啟示我們:在關注自我利益的同時不可損害他人的利益,在要求為己責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為他責任。現代社會很多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做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準則。"士大夫無時不憂,無處不憂,無事不憂".當代政府及其公務人員也應該樹立起憂患意識,踐行責任倫理,努力改變被名利腐蝕的社會風氣,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和高尚的道德信念。

(二)有利於負責任品性的塑造。塑造理想人格和實現人生價值,要求人們時刻接受道德倫理的考驗,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都要堅定地踐行德行,正如《已靈麼》裡所說:"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說劃分責任、明確責任、責任到人,其實就是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負責。承擔責任不僅是組織的要求,亦是崗位的要求。負責任品性推及到今天社會就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接受儒家"孝悌"思想,就必須接受與孝悌思想相對應的責任。負責任品性的塑造還有利於社會道德的規範化,促進個人的品德人格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打擊不良社會現象的滋生。當下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原本的"單位人""家族人"變成現在的"社會人",這就必然促使了之前固定單一的社會角色轉化成如今的多重社會角色。在角色增加的同時,原先角色的責任意識也就不斷弱化,這就導致現代人責......

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所有父母親認為的孝順,就是子女什麼都聽他們的,完全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而子女所認為的孝順,則是怎麼樣讓父母親過得更好。

求採納

郭居敬二十四孝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2012年8月14日,新“24孝”行動標準出爐。

版本一

一、孝感動天

二、戲綵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

中國二十四孝

五、齧指痛心

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藥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湧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棄官尋母

二十四、滌親溺器

版本二

1.虞舜孝感動天

2.閔子騫單衣奉親

3.老萊子戲採娛親

4.睒子鹿乳奉親

5.曾參行孝

6.魯義姑姊舍子救侄

7.原谷拖輿諫父

8.文帝親嘗湯藥

9.淳于緹縈捨己救父

10.劉平舍子救侄

11.董永賣身葬父

12.紫荊復萌(或田真兄弟)

13.姜詩孝母

14.蔡順拾葚供親

15.趙孝捨己救弟

16.曹娥哭泣

17.茅生殺雞

18.江革行佣供母

19.郭巨埋兒

20.王祥臥冰

21.丁蘭刻木事親

22.陸績懷桔

23.孟宗哭竹

24.王裒聞雷泣墓

25.鮑出行孝

26.楊香扼虎救父

27.劉殷哭澤生堇

28.伯瑜泣杖

29.王武子(妻)行孝

30.劉明達賣子行孝

新二十四孝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5、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

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

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鍊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相關問題答案
孝的現實意義?
民法總則的現實意義?
等待戈多的現實意義?
古代史論文的現實意義?
小國寡民的現實意義?
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
論實事求是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
墨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佛家思想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