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偉大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什麼和什麼?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聖先師”的美譽,直到今天,還依然為世人所尊敬與推崇。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置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與酒色中這......

孔子偉大嗎

判斷孔子是不是偉大,要看他的貢獻。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對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乃至現在,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當然,作為一個人,孔子也有他的侷限性,他所倡導的“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遠沒有現在意義上的“人人平等”的概念,這也是孔子思想被詬病的主要內容。實事求是地說,我們也很難要求幾千年的古人完美,瑕不掩瑜,我們仍然有理由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

孔子是我國什麼時代偉大的什麼家和什麼家

孔子名( 丘 ),字(仲尼 ),(春秋 )時期魯國人。我國偉大的( 教育 )家,,( 思想 )家,(政治 )家。( 儒學學派 )的創始人。“四書”指《論語》《 孟子 》 《中庸 》 《 大學 》

孔子的偉大事蹟

孔子一生熱衷於從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由貴族專職人員壟斷世襲。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以培養從政的人才,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權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在學術上傳播古典文獻,為百家爭鳴準備了傳統思想素材,這是孔子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無類”,只要願意上進、虛心求學,他都不加區別地接受。孔子教育學生,首重德行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善於採用問答方式,啟發誘導學生步步深入並自動不斷地鑽研,他本人也畢生堅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身的教學實踐使孔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煉出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倡從正反兩方面學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反對自暴自棄的學習態度,鼓勵青年不斷改進,趕超前輩,“當仁不讓於師”;但首先得抓緊學習,“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舉一反三,發展創新;要有實事求是的謙遜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斷改正錯誤,“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非常瞭解自己的學生,常常就同一問題,針對各人特點,給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覆。對於好學深思的學生,他公開讚揚;對於學生指出自己的缺點,他也能當面改正。孔門教學中保持的某種自由論辯的活潑風氣,是培育眾多人才的關鍵。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歧視勞動人民,把他們看作不可教誨的下愚,這些都表現了貴族士大夫的階級偏見,也是對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懷疑和否定。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對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學、藝術、教育、史學、政治理論也產生過巨大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於自身需要,片面地發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變成了束縛人民思想的繩索。“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同時,對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進行過尖銳的抨擊。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

孔子為什麼偉大

孔子並不偉大,他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不被利誘,堅持自己信念的人。

孔子出生於一個世家,但自己是私生子,且父親早死,所以一直貧困,但受到了母親的良好教育。孔子堅持周禮,行大道,被當時的很多人推崇,一度做到了魯國的上卿,就是實際上的主事人。由於別國妒忌,魯國又不實行周禮,所以孔子離開魯國,到很多小國去遊說,都得不到重用。孔子轉而寫六藝,做春秋。

其實孔子的思想如果在齊、秦、晉、楚四大強國,也許能夠得到重用,但是齊是姜姓,且為魯國敵人;秦、楚被視為夷狄國家;晉國內亂,曲沃武公弒主奪權,孔子看不起晉國。所以,孔子註定了人生的悲劇。

後來,由於董仲舒提出尊儒的口號,漢武帝重用儒家,比如公孫弘、主父偃等人,儒家漸漸的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才被神話。由於中國的正史從史記開始,太史公已經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所以孔子是世家,老子韓非子荀子等人是列傳。到了漢書,就推崇孔子為聖人。先秦的史書,對孔子幾乎沒有記載。

孔子為什麼那麼偉大?

孔子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設立“私學”,聚徒講學,提出“有教無類”,使平民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提出了系統的儒家教育理論。孔子開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門課程,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人類歷史上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內容。孔子由此而成為萬世師表。

孔子創立啟發式的教學法,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是“憤”;此時教師應對學生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就是“悱”;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然後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孔子經常分析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準確地把握每一位學生的才能特點、性格特徵。他認為子路果敢、子貢為人豁達、冉求多才多藝、高柴較遲鈍、曾參較耿直、子張較偏激。在對弟子的特性瞭解的前提下,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宋代朱熹在總結孔子教學方法時,將孔子的這種教學方式稱之為“因材施教”。

這樣可以麼?

孔子的偉大之處.

1、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

2、提倡有教無類,廣授門徒,開創私學教育。

3、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

4、提倡“禮”與“仁”,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相關問題答案
孔子是偉大的?
為什麼說母愛是偉大的?
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什麼?
偉大的發現指的是什麼?
偉大的近義詞是什?
偉大的靈魂是什麼意思?
一湯匙是多大的勺子?
孔子是什麼學的創始人?
二尺三的褲子是多大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