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著染衣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佛教剃頭二十二受俱怎麼講

剃除頭髮也。為出家之相。祕藏寶鑰中曰:“出家者,剃頭染衣比丘等是也。”

剃鬚發染衣者為佛弟子出家之相,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之出家而為之。謂是為三世諸佛之儀式也。因果經二曰:“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智度論四十九曰:“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毗尼母論三曰:“剃髮法,但除頭上毛及須,餘處毛一切不聽卻也。所以剃髮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行事鈔下四曰:“五分佛制半月剃髮。”地藏十輪經四曰:“我今恭敬禮,剃髮染衣人。”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剃髮染衣,其事未辦。”

為什麼和尚要剃頭

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裡,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佈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髮,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理髮時衣服被染了,理髮店要負責嗎?

按理說 是可以索賠的

但是跟別人糾纏也不好 不至於氣惱

別人也是不小心的了

嗯 。。。

賠的話 如果是你 你會賠嗎。。。。

所以說你可以先跟點長講明情況 是在不行 退錢是不可以了 除非你報案

也沒必要 可以說我以後來你免費跟我弄頭髮 商量一下

沒必要苦大深仇的 望採納 謝謝

諸漏結使是什麼意思

你好:

男子出家進入佛教教團,受具足戒且滿二十歲以上的修行僧。原語bhiks!u(梵語)或bhikkhu(巴利語),是由梵語‘求乞’的動詞bhiks! 轉化而來的名詞,意指托鉢僧。中國將此字音譯作比丘、苾芻等;意譯作乞士、除士等。在印度,一般稱出家以後遊歷各地者為遊行僧(梵parivra^jaka,巴paribba^jaka),或稱沙門(梵sraman!a,巴saman!a)。 在印度,比丘或沙門的生活型態是∶須遵守一定的戒律,護持三衣一鉢,乞食自活,住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修道,以期證得涅盤。《雜阿含經》卷四雲(大正2·27a)∶‘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中略)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而所謂戒律,依各部派所傳而有數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認為須受二百五十戒。 有關比丘的語義,《大智度論》卷三列有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及怖魔等五義,其文雲(大正25·79c)∶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中略)複次,比丘名破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盤。’ 又,《維摩經略疏》卷一更出除饉之義,謂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 關於比丘的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認為有四種,即∶ (1)名字(名想)比丘∶僅有其名,而行為不如其實者。 (2)自言(自稱)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 (3)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故名,如婆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名為乞比丘。 (4)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縛煩惱、拔盡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舉出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大寶積經》卷一一四列有阿蘭若、乞食、畜糞掃衣、樹下、冢間、露處等六種比丘。 國人常將比丘稱為僧人或和尚。實則這三個詞彙原意並不相同。‘僧’是梵語san%gha的音譯,具雲‘僧伽’,指僧團而言,是對出家眾(團體)的稱呼。‘和尚’是由梵語up-a^dhya^ya輾轉訛譯而來。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對自己的師父的尊稱,故又譯為親教師。與比丘一詞,涵意不同。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增一阿含經》卷三;《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九;《大般涅盤經》卷三十四;《注維摩詰經》卷一;《玄應音義》卷三;《慧琳音義》卷八、卷二十七、卷五十七;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客人昨晚在我家理髮店染頭髮,今天早上拎來一件白色的衣服說我們給她染到衣服上了,然後要求美髮店給她洗

這是會有的,用幹膠給噴掉啊,沒個人做完染色都得看一眼衣服

為什麼出家人要剃頭髮?佛教怎麼認為? 鬍子需要剃嗎?腋毛呢?public hair呢?

梵語mun!d!ana^。又作薙髮、削髮、祝髮、落剃、落飾、落髮、淨髮、莊發。即出家歸依佛門時,剃除發、髭而成為僧、尼。此係佛弟子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或避免世俗之虛飾,而行剃髮。剃髮出家時,必著染衣(袈裟),稱為剃髮染衣,或稱剃染、剃度。剃髮得度之儀式,稱剃度式或得度式。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謂釋尊剃髮時,即發願(大三·六三四上):‘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以習障。’大智度論卷四十九(大二五·四一二下):‘我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

按印度古來以剃除頭髮為最大恥辱,對犯重罪之人乃科以此刑罰;此外當時之出家外道亦皆編髮。然佛陀自剃除發,著壞色衣,又諸弟子同行此法,乃為離憍慢心、斷誘惑,以便靜心修道,由此知佛陀教團組織之精神別於異教。

佛教剃髮之因主要是去除驕慢之心,則須、其它體毛並無必要也沒有要求剃除。

發心出家,知道回答。

出家修行要具足什麼條件 ---淨空老法師

首先,要明瞭出家的真實意義。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為到寺廟剃頭、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形象的出家,而佛法著重的是實質的出家。何謂實質的家?煩惱是家,生死是家,輪迴是家。佛教導我們,斷煩惱就出煩惱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脫離六道輪迴,就出輪迴之家。形式上無關緊要,實質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斷煩惱、了生死、出輪迴,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發心出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正如北京師大所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形式出家必須具足的條件。念念要為一切眾生做表率、做模範,使一切眾生看到你的行宜,聽到你的言說,能夠覺悟,也能夠發出家之心,發出離煩惱、出離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須要「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最低的標準。戒學裡面,基本的要求是「淨業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夠達到?《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總綱領,一定要認真去做。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誨。我根據佛陀的教誨,編了一本《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同修們要念熟,要記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後要讀誦經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聽經太少,境界、念頭轉不過來,所以決定要多聽。我這一生學佛能得一點受用,實在講就是四十年在講臺上沒有中斷,天天勸別人,也就是勸自己,這樣才把念頭轉過來,這是為人演說。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到效果。這樣,出家條件就具足了。

淨空法師:四種出家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

『位』是王位,捨棄王位,也是權力。國王,一個國家權力最大,爭權奪利的人看到菩薩這個表演,應當生慚愧心。人家的名、位、權、財富樣樣都得到,樣樣能捨,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五條都具足你的麻煩可就大,告訴我們決定要舍。

所以一切的受用、名聞利養、一切的權力威勢統統捨棄,出家。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都出家?你要是望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佛示現出家這個樣子給我們啟示,讓我們在這裡覺悟要「出家」;出家的意思是對於家業沒有絲毫的留戀,這就叫出家。事不妨礙,念頭妨礙,妄想、分別、執著是大障礙,如果你沒有分別執著,那個家有跟沒有沒有兩樣,那就不妨礙。

所以佛講到出家,講四種出家,這四種都是對學佛人講,不學佛那就不說,對學佛的人講的。

第一種:「身出,心沒出」。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裡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沒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幹的事業還是幹在家的事業。本來自己那個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現在一出家搞了一個大廟,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煩就大;小家造業少,大家造業就大。所以古德才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身出家心不出家幾乎沒有能夠逃過地獄的,很難逃過,這個我們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那就功德無量。罪福之報就在一念之間,不能不提高警覺。

第二種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們在家學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沒有出家,這個好,他不造業。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們這些年當中所看到聽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沒聽說一個。而且都是在家的女眾,男眾說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少,我們聽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說走就走,......

和尚為什麼要剃光頭

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裡,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佈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髮,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過戒.也不是每年一個.是三個,六個,九個或十二個.

關於戒疤,請參考:

《談和尚頭頂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裡,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所謂傳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願出家為僧尼的人,設立戒壇,舉行授戒,使之成為正式僧尼。

從求戒者來說,出家為僧尼是要有許多條件的,比如個人志願、家庭同意、身無債務、五官端正等等,這在實際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於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聯繫,在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師”。通過全寺僧侶瞭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鬚髮,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彌在梵文裡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應當勤受師父策勵,息惡行慈。沙彌的年齡一般在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期間,他的“依止師”對他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年滿二十歲了,經過僧侶開會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他舉行授戒儀式,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條比起沙彌戒來就複雜多了,共有250條,成為正式僧人的條件也因此算是備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從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資格。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才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除了沙彌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後還有一種菩薩戒,有10重戒、48輕戒,但這不是必須受的,根據自願。沙彌戒必須單獨授受,比丘戒允許三人以下同時授受......

比庫等於比丘嗎?

這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江西“寶峰禪寺帕奧止觀禪修營”的一件事:在一次公開佛法問答中,有禪修學員問起關於南傳上座部尼僧的問題,禪修營的指導老師瑪欣德比庫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在座的聽眾也包括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但大家都沒有異議。然而,事後卻有個居士對兩位比丘尼法師說:“你們不是比丘尼!尊者說了,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把“比庫尼”偷換成“比丘尼”,事情就這樣鬧開了。最後,這個居士離開了禪修營。比庫不等於比丘!下面將比庫與比丘之間的主要不同之處歸納為十點: 1.語源不同: “比庫”源自巴利語,是巴利語bhikkhu的直接音譯。“比丘”源自梵語,是梵語bhikùu的古音譯。玄奘、義淨等大翻譯家將之更準確地音譯為“苾芻”。現在的讀音近似為“比輸”。 2.釋義不同: 比庫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如南傳《律藏》中解釋:“乞討者為比庫,遵從於行乞者為比庫,持割截衣者為比庫。”《清淨道論》中說:“比庫者,以應見到輪迴的怖畏,或應持割截衣等,獲得這樣名稱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比丘含有乞士、破煩惱、怖魔等義。如北傳《大智度論》卷三中說:“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3.傳承不同: 比庫是巴利語傳承的南傳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傳僧人。比丘是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大乘僧眾,包括漢傳的法師與藏傳的受具戒僧人。漢傳僧尼依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其實是經過中國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傳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漢傳僧眾。 4.得戒不同: 比庫的身份須經上座部僧團在具足五項條件的甘馬(kamma,羯磨)中得到確認。 注:[ 五頂條件是:1.事成就(人選無障難);2.眾成就(足夠僧數);3.界成就(界場如法);4.提案成就(甘馬符合程序);5.甘馬語成就(發音準確,語法無誤)。] 比丘的身份則在傳授三壇大戒的傳戒法會中確立。 5.形相不同: 比庫應剃除鬚髮,常年身披黃褐色或紅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塊經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進入俗人區時,則應披覆齊整、赤足。不得戴手錶、掛念珠等。比丘平時上身穿長衫或太虛褂,下身穿寬筒褲、長筒僧襪,束腳,腳穿僧鞋或羅漢鞋。在做法會等正式場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紅金鏤祖衣。最明顯的標誌是頭頂上燃有戒疤。 6.持戒不同: 比庫應完全持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227條比庫戒),包括不歌舞娛樂、不持金錢等。比丘除應守佛制的戒律外,還遵守“梵網菩薩戒”和許多祖師制立的清規。對於佛制戒律,大多數比丘認為“小小戒可舍”、“隨方毗尼”,所以普遍可以唱詠歌樂、積蓄錢財、耕田種地、貿易買賣等。 7.飲食不同: 比庫不事世俗生產,飲食多依託鉢獲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三淨肉。多數比庫日中一食,也有一日兩餐者,但皆須離非時食。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別注重素食,也戒蔥蒜等五辛。除少數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三餐。 8.見地不同: 比庫普遍比較保守,只禮敬佛陀和上座比庫,遵從苟答馬(Gotama,喬答摩)佛陀的教導。南傳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現過宗派,皆依據巴利三藏及其義注。現有的南傳諸派主要是在戒律傳承和行持細節上的分歧。比丘們崇拜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甚至諸天鬼神等,其中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特別受青睞。在教典上,尊奉大乘經......

我在理髮店上班。經常弄染膏。 如何有效的能去除衣服上的顏色呢

染上汙漬的衣服真是讓人著急的事,快試試以下的小貼士吧:

1、發膏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衣物上沾染了發膏漬,可用溶劑汽油或四氯化碳洗除。日久陳舊發膏漬可放在水蒸氣上加熱,使其變軟後,再用上面方法洗除。在擦洗汙漬時,要在汙漬處的下面放塊舊布或吸溼性較強的紙,以防止油脂擴散。

2、對於剛剛染到衣服上的染膏,可以使用冷燙精去除。將冷燙精塗抹到汙漬處,揉搓後再用肥皂等清洗。對於時間已經比較長的汙漬就沒有用處了。

3、將食用米醋塗抹在沾染上染膏的衣物上,過10分鐘左右再用肥皂進行清洗,汙漬會很快洗淨,且不留痕跡。

相關問題答案
剃頭著染衣是什麼意思?
衣服穿著得體是什麼意思? ?
土著人妞是什麼意思?
彆著的別是什麼意思?
車頭燈全開是什麼意思?
穿著修身是什麼意思?
沐著春風是什麼意思?
分體衣是什麼意思?
你著相了是什麼意思?
頭七撞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