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有多重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有多重教學反思

《比大小》教學實錄及反思 唐馬路小學 杜立華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一部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有多重》教案及教學反思,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對實際物體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體質量概念,體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處理教學環節比較清楚,過度自然。如教學1千克結束之後,這時用1枚1角硬幣放到檯秤上稱重,指示針針沒有動,老師問:是不是,它沒有質量了呢?學生馬上說1枚1角硬幣它也有質量,只是很輕。教學自然引導學生學習“克”的概念教學。 瞭解千克、克這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教學“1千克”概念時選擇標準材料顯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課前我準備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礦泉水,5只重1千克的蘋果。我調查市場上的食鹽是每袋350克,沒有多方調查,我就讓學生帶3袋食鹽,可是學生帶的食鹽每袋質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學生通過掂一掂,如再稱重時3袋350克食鹽重臺秤上顯示數是1050克,老師也沒有及時調整多餘的50克。學生對1千克概念形不成標準模式。 在教學不足之處如何留下作業時間和空間。練習是應該用什麼方式如何指導學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約有多重?再稱一稱。教學時,教師沒有對學生估計不足。學生有說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礦泉水與一本字典。思考兩個誰輕誰重?然後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約有多重?這樣有的放矢。學生就可以估計出一本字典約300克等數量。 北師大版《有多重》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我體會到計量單位的教學,不能教師的“說”和示範,而是注重以學生的“做”為基礎,讓學生自己活動、體驗、感悟,充分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後通過自己總結提煉作為知識外顯的手段。“體驗”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關鍵。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教學關注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千克,是為了獲得關於“千克重”的觸覺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基礎。表象有兩個特點: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對於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樣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讓學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體後說說感覺如何,還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體和比1千克輕的物體讓學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較中鞏固表象。至於概括性,可以讓學生在掂量物體的重量時,提供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質料的物體,使學生排除物體的質料、形狀、大小、顏色等屬性,而把有關重量的感覺概括出來。 《1噸有多重》------噸的實際意義比較抽象,學生較難掌握。因而,我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明白1噸=1000千克。具體例子有1噸是 40個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約是20個就有1噸,所以書上有一幅圖就提到電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學生對15人的理解是三個原因:1、電梯本身有重量。2、電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還有體重比較重的人。3、出於安全考慮最多隻能乘15人,否則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學生考慮得多仔細。還有一些例子,這裡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教得開心。 有多重教學反思 今天,我要講解數學課有多重,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北師大新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 1噸有多重 教學反思

1噸=1000千克

一噸有多重教學反思教學過程中的缺點

《 1 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是 “ 數與代數 ” 中 “ 常見的量 ” 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進行本課的教學活動後,我有很多收穫,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第一個探究環節是認識噸,掌握1 噸 =1000 千克這個公式。我認為這個環節雖然是重點,但難度很小,所以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課堂效果符合我的預想,學生用大約 3 分鐘的時間掌握了這兩個知識點。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識本身難度很小,二是以前學的米和千米是千進制,上節課學的千克和克也是千進制,形成了良性知識遷移。

第二個探究環節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 1 噸有多重。教材用了四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並感知,我沒有用課件加以呈現,使學生不能直觀、形象的認識,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看見自己身邊 1 噸重的物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原來設想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討論一下什麼物體重大約 1 噸。後來想不行,沒法驗證, 1 噸重的物體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稱。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想到可以創新性地採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個學生的大約體重是40千克,來算一算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 1 噸,把這群人展示出來讓學生看一看 1 噸到底有多重。實際教學中效果非常好,學生對次非常感興趣,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環節中的數學小故事“曹衝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存在問題

1 、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

2 、運用教學語言不夠熟練。

改進措施

1 、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 、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 1 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一噸有多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1-22頁《一噸有多重》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瞭解一噸有多重。

2.掌握“一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謎語引入。

師: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出一個謎語,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這是一種什麼動物呢?對是大象,同學們都很聰明,你們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會用克、千克作單位,也有可能用噸作單位;也可能發出疑問: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師引導學生思考: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說明大象有多重,你認為合適嗎?從而自然引出質量單位“噸”。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

(引出課題:1噸有多重,並板書)

(二)初步感知,形成建構

利用多媒體出示書上畫面。

1.出示圖片,請同學讀一下數學信息。

2.請同學列算式獨立算一算,然後交流一下計算結果。

3頭水牛約重 1000千克;10桶油約重1000千克;

20袋麵粉約重1000千克;40人約重1000千克。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小組彙報。你發現什麼?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噸=1000千克,並介紹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聯繫生活,理解新知。

(1)舉例說明生活中有許多物體要用到質量單位噸。

(多媒體出示) 讓學生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教師進行補充。

(2)讓學生再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師生共同進行分析。

3.獨立完成書上的練一練,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填一填。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 kg

18 t=( )kg ( )kg=6 t

(四)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1.數學故事。

同學們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嗎?請同學來說一說,然後老師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利用多媒體)

(1)請同學們討論:曹衝為什麼可以採用這個辦法稱象?

(2)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請同學們自己算一算,看看這頭象有多重。

2.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質量單位噸的內容,請同學們調查生活中“噸”的影子,多少個什麼東西合起來大約是一噸。

3.集體反饋,反思總結

先讓同學說一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如果有必要教師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加以補充。

【 教學反思】

一、聯繫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3頭水牛、10桶油、20袋麵粉、40人,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改精神,現在比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提一提、算一算、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噸的重量。同時,在各環節......

新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1噸有多重》教學設計及反思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頭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麵粉加以說明。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以上的反思,我設計了背一背這一體驗環節。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相關問題答案
三年級有多重教學反思?
小班比較多少教學反思?
小班比多少教學反思?
一千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一頭成年豬有多重?
還有人活著嗎教學反思?
三年級四字詞語及意思?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我在哪裡教學反思?
今天刮什麼風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