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慧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空度慧性是什麼意思

空:諸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諸法無自性,我說即是空。

度:渡也,眾生沉淪生死苦海,輪迴六趣之中,能登六度法船,即達涅磐彼岸。

慧:分別諸法、決斷事理之心相。若就究竟實體而論,則即真心之本體,無上之正覺。

性:性能、德用、體相。大道無以言表,唯從德用而顯,真心無形無相,正覺即是自性。

佛法中的智慧是不是空性智慧

用智慧照見空性,即是佛智,空性者,空間的本質實性、實相,是也。故空性,又名法性,空間,又名法界、空界。

一切本質,本來不合,妄動著幻,以為是物,終無所得。本質不合,故世無常,不以動維,即無所有。一切事物,唯是現象,唯是動相,了無實性,本質不動,則無一物。

能識假相,即名佛智,能離假相,即無煩惱,本無可取,執著妄想,無有是處,執著妄身,唯是臭穢。

空性,空見,空聞,空心,空智,空慧,哪個在小說中出現過?

倚天屠龍記

佛學證悟空性的智慧是啥意思

討論佛學而不實修,徒勞無益!

般若波羅蜜心經的意思 20分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3/4/13

剛才唸誦時,唸到「為利眾生願成佛」,此中的佛是怎樣的呢?在陳那論師所著《集量論》的書首禮讚中提到:「成為具量士夫,為利眾生,禮敬怙主導師如來。」這是由佛所具功德的角度禮讚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成為具量士夫」的?第一,佛果位的因來自大悲,亦即由大悲所起動機為因。第二,經多劫修習而證得空性慧、無我慧。第三,「由安樂到安樂,從善趣至善趣」,如此輾轉增進;凡夫的痛苦源自煩惱障和所知障,如來以空性慧破除二障而獲得安樂且安樂輾轉增上。第四,世尊不僅救度了自己,而且救度了其他眾生。譬如一個人在渡河之後,便有能力和經驗引導他人渡過這條河,也就如同世尊不僅自己已超越輪迴,而且有能力引導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尤其是三惡道的眾生也能脫離輪迴。第一個次第是大悲所起動機,第二個次第是修學空性次第,第三個次第是安樂輾轉增上,第四個次第是不僅自度而且度他。「為利眾生願成佛」,此中的佛即是透過以上四個次第特色而成就的佛,是遍知一切所知的真正具量士夫。

《集量論》的書首禮讚偈中,開宗明義就點出世尊是「成為具量的士夫」,隨即說明世尊為了利益有情之故,一切所行唯利他,如是殊勝導師我禮敬。由「成為具量士夫」這幾個字,便可瞭解我們所希求證得的佛果位,抑或所歸依的佛寶功德,我們也同樣有能力成就,因為世尊也是依次修學而成就佛果位的。往昔,世尊曾經如同我等一般,只是一介凡夫,心中也曾有過極為粗重的煩惱,但透過次第修學,終而證得無上菩提。既然佛果位是透過修持而證得,那麼,我等若也依照世尊修習的方式以淨障集資,終有一天,必定能證得一如世尊所證得的果位;我等所歸依的佛寶功德,同樣是可以期許、可以達到的境界。倘若不解佛功德如何證得,就會誤以為我們所皈依的佛、所期待成就的佛果位是本自存在,不依因也不依緣,而是自然地、原本就存在的;同樣也會誤以為佛果位是無因生、是常法,以為它自始即存在;如此誤解,就會導致我們聯想到自己根本沒機會成佛。然而,如今我們已知佛是「成為具量士夫」,是循次修學而「成為具量士夫」的,從「成為具量士夫」這幾個字,我們便能有把握,相信自己若依照次第修習,就能如佛一般達到無上的果位和境界,經此一想,便能激發出修持的心力了。

我們已經知道,世尊也曾和我們一樣是煩惱粗重的初業凡夫,是在佛道上一步步前進,最後才成就佛果位的。此外,世尊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所走過的是怎樣一條路,我們應當如何去走。經世尊如此指引,我們應當能生起信心及求法的心力,相信只要自己照著行持,終有一天也會像世尊一樣「成為具量士夫」。因此,以聖者佛陀的角度而言,「成為具量士夫」即是次第修學而成就聖者果位。雖然眼前我們仍是煩惱粗重的初業有情,是才剛開始學習的人,但是,只要依照世尊指引我們的道路循序漸進、次第而修,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善良,煩惱也會越來越輕微,乃至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無上佛果位。世尊將他多劫勵力求法的經驗,毫不保留的告訴我們了,只要我們真的照著修持,必定能如世尊所言般,足以證得無上功德和果位,這是不須存有絲毫疑慮的,真的可以百分之百相信。

方才說明的四個次第裡,首先是發心,也就是大悲動機為因。所以昨天的課程安排了《修心八頌》,以使我們的動機能夠清淨生起。當動機已清淨生起,接著主要修學的重點就是六度當中的般若度,雖然六度都是必須修學的,然而,如同寂天菩薩所言:「所有六度的學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生起般若。」所以,繼修心八頌之後,為了得以修持般若度,今天的課程就安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透過聞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培植圓滿般若度的善根習......

悟的是什麼意思

稱為漸悟。

我國五世紀頃,以涅盤經為主,產生頓悟成佛、漸悟成佛說之論爭。其後,道生之‘頓悟成佛說’由於四十卷涅盤經之譯出而獲得確認。我國禪宗,依使用教義之差異,遂產生不同之宗風,即南方之慧能系(稱南頓)與北方之神秀系(稱北漸)。在法相宗,菩薩不定性者,須經聲聞、緣覺之過程,始能迴心入菩薩道者,稱為漸悟菩薩,又稱迴心菩薩;菩薩定性者,不須經此過程而能即刻進入菩薩階位者,稱為頓悟菩薩,又稱直往菩薩、頓大菩薩。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1)道生的頓悟,(2)禪宗的頓悟。道生與禪宗的頓悟是不同的∶道生以為證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張頓悟成佛,也即是主張漸修頓悟的。在平時修集種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眾生流轉生死至成佛的中間,都可說是在夢中,唯有佛才是大覺者。禪宗所說的頓悟,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悟的。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畢,也有以為從此應圓修萬行。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道生是約究竟佛位的圓滿頓悟說,禪宗是約眾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眾生最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於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龍樹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於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墮於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在七地;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此時,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為頓悟的——中國稱之為小頓悟。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鉅細無礙的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為緣修,悟後修可稱為性修,即與般若——稱法性慧相應而修。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至於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禪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這可安立為悟圓中與悟偏真的兩種。西藏傳有二宗(1)極無戲論,(2)現空如幻,天台宗也說有偏真與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為成佛。中國的三論宗,不承認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諦並觀的。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智論》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的根據。

什麼是佛法,臨終時業感果的原則

1、什麼是佛法

將佛法二字合為一個名詞,只有一個含義:能夠導向涅盤的方法。涅盤,有二種,第一種是斷除煩惱障,亦即阿羅漢的果位。第二種即無住涅盤。所謂無住,即不住於輪迴,亦不住於小乘的住於寂滅。

因何不住輪迴?因已得空性慧,斷除三有輪迴的根本。

因何不住寂滅?因悲心所縛,見如母有情於輪迴中受種種苦,誓願救度。

也因此,佛法,即是能夠讓我們證得阿羅漢果位或是佛果的法,而非指其它。

關於上面的總體概念,是就目標而言。若就方法而言,有哪些呢?佛法的總體修持方法即戒定慧。就別體言,證得阿羅漢果位,需要以了空慧斷除煩惱障,證得佛果需要發起菩提心及了空性慧斷除所知障。

什麼叫戒?以顯宗言,戒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別解脫戒包含在家戒和出家戒,菩薩戒,在家可受,出家亦可受。

什麼叫定?定是指攝心於一處,通常所說戒生定,定生慧,是指如果一個人持戒嚴格,心比較不容易散亂於外境,則攝心於一處比較容易做得到。定生慧是指,如果心專注到一定程度,能夠幫助我們徹見法性。而非修定即可生慧,因定共外道故。外道無慧。

什麼叫慧?此處的慧非指一般世間智慧,而指了達諸法的本無自性,即能夠出離輪迴的空性智慧而言。此慧為內道不共於其它外道的明顯標誌。

因此,所謂的佛法,即是:能夠導向阿羅漢果位及佛果的法,它的實踐即戒定慧。凡是以此為主,其它輔助者,亦可列為佛法之列。但真正的佛法,它的定義即是--把持,目標即小乘之不墮輪迴,大乘之不墮寂滅與輪迴。

2、臨終時業感果的原則

我們凡夫無始輪迴,造作無數的善惡業。前生的事,今生多數人已經記不清楚。然而只在今生,便已造作無數的業。究竟哪些業會在臨終時先感果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臨終時感果的業,會決定來生的去向。

假設一個人,今生中作了很多善業,並且認真的修行,但是臨終時嗔念生起,引發了惡業先感果。便會墮落惡道。

但是業的感果,不會是沒有規則可循。

它的規則即是在俱舍中所說: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來作詳細學習。以便給諸位法友,在修持當中,一個自己可以把握的原則。

首先在所有的業當中,最重的業先感果。如果一個人造作了無間業,那麼一定的,這個業先感果,因最重故。而在什麼情況下,業會變得重,在什麼情況下,業會變得輕,以後可以專門安排時間學習。

其次,如果一個人,善惡業的輕重幾近等同,則哪一個業在臨終時現前,即先感果。比如某人臨終時,因家屬爭吵,引動嗔念引發惡業現前,則先感果。即哪一種業會先行來到。

再次,如果善惡業平等來到,則平時在內心相續當中熟悉者先行感果。比如某人平時熟悉佛法,則臨終熟悉佛法的業會先感果。

最後,以上均相差無多,則先作者先感果。

這即前面的偈頌所說:諸業在生死輪迴中,隨著重業、近、串習、先作,越在前面的越先成熟。

一般這裡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可輔助理解。比如渡船,形容我們生死輪迴。船伕載渡,即形容我們的業,哪一個可先渡過去。首先是最重要的人,先渡過去。設同等重要,那麼是誰先到,誰先渡過去。假設同時到,則依著船伕和此人的熟悉程度,即平時所說的交情來定。交情深,熟悉深,則先渡。假設交情也一樣,則誰提前預約先渡。

因此,瞭解哪一種業先行成熟的道理,我們可指導自己的修持。如果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則一定要讓自己往生的業變得非常重。如果不想讓惡業感果,則需要讓惡業變得輕微。...

空山靜寂翠竹閒,谷浣溪紗俺自憐,幽徑清潭修雅性,蘭心慧質愈超凡什麼含義

藏頭詩,空谷幽蘭

學佛 證到空性難嗎?

很難也不很難。

說很難是因為從古至今證得空性的高僧大德極少,按《高僧傳》、《續高僧傳》看,也沒有上四位數,就算加上道家證得空性的人一起,人數不會過二千(俺沒有細數,只是憑印象說的這個數)。

但從古至今修佛修道之人上百萬總是有的,所以證到空性的比例很少的,所以說證空性很難。

說很容易是說:證空性不需要象修仙那樣對“法侶財地”有很高的要求。只要風吹不到雨淋不到的一塊臥牛之地就成了。當然,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打破自己頭腦中的所有概念,也即放下“我執”。一但心中念頭放空,空性立現。所以說證空不難。

只是大家打坐時都在“尋找”空:我怎麼念頭靜不下來?到底是那裡出問題了怎麼空性還不出來?一定是我業障深重懺悔不深刻……每個人一上坐頭腦都在不停地轉來轉去不肯停下來,所以空證就在你周圍等著你,想入你心都進不來。直到有一天你放棄頭腦、徹底讓它停下來,“空性”才會趁機與你溝通,讓你見到它!

祝你早日見到“空性”——法身如來!

相關問題答案
空性慧是什麼意思?
學校性質是什麼意思?
新空毛坯是什麼意思?
凌空的凌是什麼意思?
女性向是什麼意思?
沒有人性化是什麼意思?
淘寶屬性值是什麼意思?
星空皎皎是什麼意思?
騰空的騰是什麼意思?
什麼空而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