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課是一節好課?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一節好課應該有什麼標準

到底怎樣的課才算是一堂好課,或者說評價一堂好課是否有一定的標準。應該說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準,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準。俗話說:“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準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 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歸納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徵是三個字,所以本人想從微觀操作層面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氛圍七個方面對好課的標準作更深入的探討。 1、教學目標要明確“三要點” 教學目標“三要點”具體指“知識吸收點、智能開發點、思想教育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從“三要點”去構建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體系。“知識吸收點”是指本學科本堂課中要讓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智能開發點”是指智力和能力的開發,智力指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就語數而言主要指聽、說、讀、寫、算、操作等。“思想教育點”不僅僅指思想認識的提高,還包括興趣的激發,習慣態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鍛鍊等。其中“知識吸收點”是好課的基礎,“智能開發點”是好課的關鍵,“思想教育點”是好課靈魂,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係。 2、教學原則要突出“三為主” 教學原則的“三為主”具體指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其中以“學生為主體”應力求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三得”:“名有所得、一舉多得、自求自得”。“各有所得”是針對學生間的固有差異提出的,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一舉多得”是根據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提出的。學生學習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過程。“自求自得”是根據學生認知的基本規律提出的。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教師的教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讓學生自己探求知識,自己尋求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以“教師為主導”必須要求教師做到“三個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本”指教師心中要有大綱、有教材,並且要把握大綱精神,吃透教材的重難點。“目中有人”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不能讓學生圍著教師的提問轉,圍著教師的板書轉。“手中有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機智,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訓練為主線”是“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的動態雙向轉換過程,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與和諧統一。“訓”是指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拔、幫助;“練”是指學生的探究、感悟、交流、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就是教師“訓”與學生“練”交相作用,循環往復的過程。其中,教師要處理好“訓”與“練”的關係,教師的“訓”要為學生的“練”服務,學生的“練”又為教師更好地“訓”提供反饋信息,使教師的“訓”更有成效。 課堂上的訓練過程必須體現“三性”,即:“目的性、層次性、廣泛性。”訓練的“目的性”是指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開掘訓練點,提高訓練的價值和效果。訓練點的開掘和設計,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觀念,文化功底和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訓練的“層次性”是指訓練過程要有梯度,要鋪設臺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拾級而上;訓練的“廣泛性”是指訓練的面要廣泛,要有代表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不同層面上都能得到相應的訓練。訓練的“三性”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沒有訓練的目的性,就無所謂訓練的層次性,沒有訓練的層次性,就談不上訓練的廣泛性。 3、教學過程要展示“三個......

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1.是否是一節好課,首先要看教師是否落實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2.對於一節好課來講,要恰當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

每個學校的教學資源是不一樣的,不在於設計是否花哨,是否有強烈的音響震撼效果,而在於實用性,要就地取材,在這其中能體現講課教師是否用心在上這一節課。實事求是的講,我們所舉行的很多優質課和教學能手的評選,有很多弄得太花哨了,從頭到尾就像在“演戲”,透著一個“假”字。

3.對於一節好課來講,不能拘泥於教材,要適度的拓展,方能滿足生物教學的要求。生物教學有其特殊性,與生活聯繫密切,如果我們在講授課本內容時,能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那麼將引起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肯定很好。

5.評價一節課,還要看教師講課過程中的過渡是否自然,是否“水到渠成'"自然流淌”,而不能是教師硬“擠”出來,也不是教師硬“貼”上去的。因為教學是一種藝術,一節好課對於聽課的人來講,也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6.評價一節課,要看學生的課堂反應,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看這節課學生的“變化”,如果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非常的主動、活躍,那麼說明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如果教師激情四射,而學生漠然處之,只能說明這節課“假”。

我認為好的標準也可分以下層次:

上對:按課標完成任務,沒有錯誤,能講清楚,學生能聽懂。

上好:對原來內容加一點,改一點,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二次開發,需要教師的經驗和創造力。

上全:兼顧“三位一體”或學生髮展的多種目標,打破原來的時空,拓展學生的視野。

上活:不拘泥於教案,活用教案,體現教學的生成性,教學預設能適當做出調整。

上實:學生主動學習和有效學習的程度高,課堂形成的實際效果好。

總體來講,對於一節課的評價是多方面的,即要從教師的角度來評價,又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評價,課程設計要合理,講解要清晰,邏輯要嚴謹,特別重要的是要昭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談談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

好課的標準

1、 課堂裡有生活。是指課堂裡有放映生活問題的問題再現、碰撞和解決。“迴歸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主張。“教育來源於生活”。課堂也要放映生活。

2、 課堂裡有笑聲。是指課堂裡有歡快的、開心的和會意的笑聲。這是愉快的、輕鬆的課堂。是有效率的課堂。笑聲是生活的需要,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裡少不了笑聲。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

3、 課堂裡有辯論。是指課堂裡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新課程推崇的是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定應該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辯論觀點,辯論方法,辯論結果,這本身就是探究的過程。現在是辯論不足,沉默有餘。

4、 課堂裡有尊重。是指課堂裡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特徵。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構成現代教育課堂的靈魂。它使課堂賦有生命力。

5、 課堂裡有規矩。是指課堂裡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十分強調它。所以,課堂也應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師硬性規定的,因而是人性的。

6、 課堂裡有遷移。是指課堂裡有預設的、生成的和隨機應變的多學科知識的遷移。它使課堂充滿樂趣,懸念和智慧。它也應該是多學科方法的遷移,讓學生思路開闊,方法靈活,富有創新。

7、 課堂裡有掌聲。是指課堂裡有鼓勵的、贊同的和敬佩的掌聲。掌聲來自教師,來自同學。有鼓勵,有贊同,更有敬佩。這是班集體的功能。發揮好這個集體的功能,課堂會迸發出神奇的力量。

8、 課堂裡有權威。是指課堂裡有來自老師的、同學的和真理的權威。作為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課堂需要適當的權威。有老師的,有同學的權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權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權威。

9、 課堂裡有默契。是指課堂裡有教學的、討論的和作業的默契。默契是和諧教學活動的組成,它不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課堂環境。它使教學智慧的表現。

10、課堂裡有小灶。是指課堂裡有針對個別後進學生的出於關懷目的的小灶。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好的課堂對此是充分重視的。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表現。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準,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準。因此好課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準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一般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具備以下標準:

1、是否有連貫。一堂好課看的往往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即: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精雕細琢和耐人尋味。

2、是否有生成。一個有魅力的老師要善於把握課堂,及時生成。也就是說好課不應該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教師與學生有互動的過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課必須是注重學生時間投入和效果產出的關係,即效率問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教這些內容,教了這些之後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穫、取得怎樣的效率。一堂好課不僅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最大程度的發展,還應該使學生能夠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廣泛而深刻的認識。

4、是否有新意。課堂否有新意,是針對學生而......

什麼樣的一堂課是好課

一堂好課所應達到的三個標準,即: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主動性的課——這是“因”;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實效性的課——這是“果”;一堂好課應該是講練結合的課——這是“過程”、是“橋樑”。

(1)一堂好課是師生雙邊活動的課,既要有教師教的積極性——教師的主動性,也要有學生學的積極性——學生的主動性,兩個主動性是課堂教學的動力之源,動力之源就是動因,有了動力,才有了效力,才有了效益,才能打開智慧之門、求思之門。(2)每個師生最大限度地學會了新知識並鍛鍊了學習、思考的策略,做到了當堂課業當堂掌握,即知識當堂消化、問題當堂解決、作業當堂完成。——教學目的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改變“只備教材不備學生”的備課方式。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教師講完了多少,而是學生學會了多少,因此要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在“聽中學、練中學、講中學” ,要通過動手、動口促進學生動腦、動心。要讓學生眼睛觀、耳朵聽、動口說、親手算、心腦動。要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講”中來,教師要講,學生更要講,也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教的思考與成就的快樂。當然,我國有好多教育家都在不同時期對一堂好課進行了定義與闡述,如:葉瀾教授曾經提出的一堂好課應該:一是有意義的課,即紮實的課 ;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 ;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但都不一定或不完全適合我們的各個學校的校情或師情、學情,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在潛心學習教育家們的理論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校情,制定適合你自己一堂好課的標準,孔子曰:“因材施教”。。。“教無定法”等等,但如何做到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與張揚個性、百家爭鳴的有機結合,還需更多的教育界同仁相互切磋。

總之,課堂教學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點撥要一語中的,互動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課堂教學要富於主動性,少點被動性,多點理性,少點感性,多點計劃性,少點隨機性,多點實效性,少點無效性,多一點關注學生,少一點盲目填灌,使每一節課富於生活化、情感化,讓我們每一節課都享受教學的快樂與幸福,讓我們自己每一節課回來時都沉寂在回味與陶醉之中,讓我們每一節課都感受到對講臺與學生的感激,讓課堂充滿精神的魅力,煥發生命的活力。要讓我們的每一節課堂感受到活著的幸福,讓教學不再是一種勞役,而是一種生活,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實現每一節課都能讓我們的師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載歌載舞!

新課程理念下什麼樣的課為一節好課

新課程理念下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答:第一、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 第二、創設豐富的語文學習情境; 第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第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第五、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第六、精心設計語文課堂小練習; 第七、多種教學手段巧妙運用,相得益彰。

談談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

一堂好課所應達到的三個標準,

即: 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主動性的課

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實效性的課

一堂好課應該是講練結合的課——這是“過程”、是“橋樑”。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樣的課是一節好課?
買核桃時,什麼樣的才是質量好的,挑選時都要注意哪些呢? ?
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
什麼樣的水是好水?
什麼樣的人是天生麗質?
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合適?
什麼樣的人是朋友?
什麼樣的人是賢妻良母?
什麼樣的草是雲南白藥?
什麼樣的玉是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