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義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最終目的,推崇人的個性和諧發展;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提倡在教育過程中應用人本化的課程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開創一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對美國以及世界的教育實踐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歷史悠久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推崇人的個性和諧發展,深受20世紀復興的各種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提倡在教育過程中應用人本化的課程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創一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是一個不斷髮展的概念。總體來看,它經歷了古典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產生及影響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產生及影響的,主要是針對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課程改革中,只重視學生的知識結構,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繼承了西方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尊重學生的價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教學方法。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學生的需要為核心,注意課程內容的統一性,使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自我認知發展協調統一。 我國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使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的學科知識、專業技能,而且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適應瞬息萬變社會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高尚道德的培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學必須適應人的需要,強調以人為本,而不是人去適應教學過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為我國現階段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借鑑。

當代人文主義教育的特徵有那些??

論當代人文主義教育

70年代以來,隨著人文主義的全面復興,人文主義教育也開始了它的現代復興。面對日益嚴重的世界危 機和人的危機,教育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何種思維訓練,何種更適合於理解的知識,何種更有效的 價值觀念才能對人類進步起到更積極的影響而不是毀滅作用! ”〔1〕深刻的世界危機和人的危機向人類教 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戰,教育對這一挑戰的一個重要反應就是:復興人文主義教育。

當今,人文主義教育的復興已成趨勢。當代人文主義教育觀與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觀有所不同,它重點 提倡如下倫理價值:理解與和平、人的尊嚴、自由與責任、敬重自然等。為此,這種教育觀主張:加強文學 、藝術、倫理、社會、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教學;把價值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要地位;將人性教育貫 穿於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加強自由與責任的教育,將自由與責任視為現代倫理生活的核 心價值。

概括地講,當代人文主義教育觀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主張。

一、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的

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是人文主義教育觀始終堅持的一個核心觀點。當今,不管各 國社會狀態如何,幾乎都把“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價值取向。這一教育觀 ,就人的狀況而言,它是直接針對現代人的片面發展和人格殘缺而提出來的;就教育本身而言,它是直接針 對教育日益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而提出來的;就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而言,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針對二戰後國 家對教育的過度干預以致教育被淪為社會某一方面的工具而提出來的。毫無疑問,教育過度的功利主義傾向 和社會工具主義傾向必然造成教育的片面和人的發展的殘缺。

教育究竟有沒有必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永恆追求的終極目的,這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人文主義教育 觀對此始終持肯定的態度。但在科學主義教育觀看來,終極的教育目的太抽象、太虛玄、太浪漫、太脫離實 際因而無甚意義。

然而實踐證明,終極的教育目的不僅必要,而且還應該被置於教育目的價值體系中的最高層次。確立現 實的、近期的和與當前實際需要相一致的實用性和具體的教育目的是必要的,但這並不能與教育的永恆追求 和信仰對立起來。永恆的和理想的教育目的與當前的和現實的教育目的,對教育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 前者,教育就沒有理想和信仰,就會庸俗不堪;沒有後者,教育就沒有存在的現實意義,就會空疏無用;而 且,沒有後者,前者也無從實現。聯合國特邀教育專家拉塞克(S.Rasskh)和維迪努(G. Vaideanu )指出 :“我們不要忘記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期的哲學在改造教育方面所起的有益作用,尤其應該牢記古希臘珍 貴的榜樣。正如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所指出的,飢在古希臘,一種作為強烈和持久嚮往之目標的理想 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類。無論如何教育活動和教育機構只有遵循著一個最高目的才有存在的理 由。”〔2〕

人類社會及其文化似乎是變幻無常的。但仔細洞察,可以發現這之中存在著超越時代而大致不變的東西 和隨時代一起變化的東西,而且兩者複雜。教育一方面必須準確地認識超越時代而不變的東西,努力維持並 繼承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和傳統,把這不變的美好東西一代代傳下去;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須以敏銳的感覺 有選擇地接受隨時代一起變化的東西。忘記這兩者的統一,如果僅固執前者,教育必然陷於獨斷、僵化;反 之,教育則必然流於輕佻、淺薄〔3〕。總之, 教育無論如何必須有自己永恆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永 遠不斷......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具有哪些新的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以人文主義教育為主.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是資產階級教育的開端,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從對人的崇拜出發,要求熱愛兒童,相信兒童,把他們培育成為體魄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富於進取精神,善於處理公私事務的人.這實際上是積極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業的活動家、開拓者.這個培養目標與造就僧侶,訓練騎士的封建教育相比,可謂發生了重大變革,反映了時代要求,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2)主張恢復古代希臘的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養和諧發展的人.

首先恢復體育.中世紀教會學校從“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的思想出發,廢除了體育.人文主義者認為肉體是靈魂存在和獲得幸福生活的條件,非常重視發展人的身體力量,主張通過各項體育活動,使人具有健康、協調、敏捷的身體.

在道德教育方面,改變了以宗教思想為中心的狀況,要求用人道主義,自由、平等、享受、幸福的道德觀進行教育.這種新興資產階級現實主義、功利主義道德教育,較之中世紀的宗教教育是進步的.

在智育方面,大大拓寬了課程範圍.除拉丁語、希伯來語、希臘語、“七藝”的神學外,增設了人文和自然知識方面的課程,到文藝復興後期已發展到近20個學科,計有文法、文學、歷史、修辭學、論理學、倫理學、算術、代數學、三角法、幾何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機械學、化學、音樂等.人文主義者切望青年一代掌握這些科學知識發展的新成果,更深刻地去認識世界.

這個時期的智育不僅重視傳授知識,而且還注意到發展智力,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求知慾望和培養思考能力.

美育.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促進了人文主義教育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學校中設置音樂、圖畫等科目,加強了美育的實施.

總之,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日益複雜的需要,人文主義者要求通過多方面的教育,發展人的身心的各種能力,使之成為身心協調發展的完人.

(3)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經院主義的強迫注入,呆讀死記和棍棒紀律,主張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觀察,強調直觀,提倡參觀、訪問;要求尊重兒童,反對體罰.還提出用本族語言進行教學.這些新的方法逐步在實踐中推廣,後來誇美紐斯對此進行了總結,形成了系統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什麼是人文主義教育觀

所謂人文主義教育,特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從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人性論出發,衝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矇昧主義教育的統治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提倡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並據此進行教育革新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於其歷史的侷限和隨後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於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後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簡述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 5分

人文主義可以讓我們感受供:我們與大宇宙的息息相關的感覺。

(1)對自然,我們會把自然當做自己的家來看待和愛護。

(2)人際關係,我們會懷著寬容的態度去接納人。

人文主義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者之間的比較

人文主義即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義教育即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研究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世俗人文學科新思潮的人浮被稱為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作為文藝復興這一運動的主要思想旗幟,被用來反對封建神學矇昧主義和禁慾主義。它要求解放人的個性,恢復人的價值,發展人的能力,反對宗教對人的發展的禁錮。

天主教教傳統但會顯得保守不過符合聖經新教主張革新,在許多問題上迎合世界,不合聖經,而且天主教注重禮儀外表,不追求神的真理

相關問題答案
新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
愛國主義教育標語?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容?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片?
希臘人文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