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藥的作用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五味藥指的是什麼,那五味

酸、苦、甘、辛、鹹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洩能燥能堅,有清洩火熱、洩降逆氣、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溼、祛寒燥溼、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祕結、溼熱蘊結、寒溼滯留等病證。

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醫學教育|網整理。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鬱,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鹹味藥以補腎虛。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洩能燥能堅,有清洩火熱、洩降逆氣、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溼、祛寒燥溼、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祕結、溼熱蘊結、寒溼滯留等病證。

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醫學教育|網整理。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鬱,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鹹味藥以補腎虛。

中藥五味有哪些?

辛(辣)、甘(甜)、酸、苦、鹹,五味並不代表五種味道,而是藥物的五類藥性,功能等

什麼叫四氣五味?有何作用

四氣五味,中藥的性質和滋味。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藥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藥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藥都有實際意義。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覆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藥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繫。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

辛味藥物具有什麼作用

味辛的藥物具有發汗,行氣,活血的作用;“辛”作為五味之一,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麻黃、薄荷;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木香、紅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往往也標上“辛”,亦稱辛香之氣。這樣,辛就不僅與味覺,而且與嗅覺有關了。

五辛的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所謂辛和辣是同一意思。 辛是源自於中醫上中藥的五味:辛,甘,苦,鹹,酸。辛就是指通俗的辣,甘指通俗的甜。 在食物上有辣椒,花椒,生薑等食物。

中藥五味的介紹

所謂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什麼叫藥物的四性五味

【眾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鹹五味,也有寒熱之性。同樣,藥物也有各自性味,從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療作用。所以,在使用藥物之前,應先了解各種藥材的性味,然後針對自己的體質來選擇藥材治病養生,這樣才能使藥材真正發揮的效能,達到冶病養生的目的。】

四性

四性又稱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四性理論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前人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各種藥物的性質及其療效不斷深化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藥物作用於人體的不同表現進行概括和總結而來。

四性的具體所指,歷代醫家有不同看法,而且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對四性的具體描述也各不相同。《神農本草經》中指寒、熱、溫、涼四氣,但在具體藥物的四氣中,卻未提到涼,而是有平,該書所載藥物的四性可歸納為寒、微寒、平、微溫、溫五類。之後各醫家又有多種稱謂,如甚寒、頗寒、甚寒涼、暖、冷、大冷、至冷等。然而中藥的四性總歸不過寒、熱兩種,與陰陽相對應,其餘便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雖然多提寒熱溫涼,平性也是重要的一種四性描述,不過平性是相對而言,藥物仍有偏性。歷代醫家所列四性中,平性藥物均佔有相當的比例。因此,四性現在一般有“寒、熱、溫、涼、平”五種描述,稱為四性、四氣是沿用古人的一種說法。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四性是從藥物對機體作用所發生的反映中概括出來的,是同疾病的屬性,寒症或熱症相對而言,由藥物本身的功能來決定的。治熱症的藥物屬寒涼性,治寒症的藥物屬溫熱性;溫熱性的藥物能升人的陽氣,增強人體機能活動,按藥物的作用分類而論,具有溫裡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解鬱、芳香開竅作用的藥物,如桂枝、紫蘇、附子、乾薑、當歸、川芎、陳皮、菖蒲均屬溫熱性的藥物;寒涼性藥物能減弱人體的機能活動,或降低人體病理性的機能亢進,具有疏散風熱、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平肝潛陽作用的藥物,屬寒涼性,如桑葉、菊花、石膏、知母、赤芎、丹皮、石決明、鉤藤等。

此外,尚有一些藥物,藥性平和、四性不明顯,對於寒症、熱症都可應用,稱為平性藥物,但是,這些藥物亦有微涼、微溫之分,實質上仍屬於四性之內。

所謂四性,又稱四氣,就是指寒、涼、溫、熱四種藥性。此外,四性之外還有一類平性藥,它是指寒熱偏向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的一類藥。寒涼與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寒涼藥材多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便、化痰開竅的作用,適用於熱性病症,如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等;溫熱藥材一般都具有溫裡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的功效,適用於寒性病症,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腹中冷痛等。

另外,平性屬陰,能健脾開胃、強壯補虛。如枸杞、甘草、芡實、白木耳等藥物。

寒性:屬陰。

作用:清熱解暑、瀉火通便、消除熱症.

藥材代表:黃連、黃芩、金銀花、知母等.

涼性:屬陰。

作用:降火氣、清熱除煩。

藥材代表:西洋參、薏仁、羅漢果等。

溫性:屬陽。

作用:清祛寒、溫中補虛。

藥材代表:紅棗、當歸、川芎、龍眼等。

熱性:屬陽。

作用:祛寒、溫經止痛。

藥材代表:肉桂、附子、炮姜等。

五味

所謂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藥材滋味,此外還有不太常提到的淡昧。五昧作為藥性理論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特點總結為:“酸收、苦堅、甘補、辛散、鹹軟”。

要做到五味調和,一要濃淡適宜。二......

相關問題答案
五味藥的作用是什麼?
五險一金的作用是什麼?
單向閥的作用是什麼?
小草的作用是什麼?
八音盒的作用是什麼?
燈帶驅動的作用是什麼?
節溫器的作用是什麼?
電動機的作用是什麼?
蘋果的作用是什麼?
譯碼器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