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黃耆和黃芪的區別

北芪:別名黃芪,為雙子葉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乾燥根 。黃芪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數種氨基酸、苦味素、膽鹼、甜菜鹼 、葉酸。

性味:氣溫,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氣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補中益氣,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裡散寒,託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治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內傷勞倦,脾虛洩瀉,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黃 芪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託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託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耆是什麼?

是一種中藥,音同奇,qi,二聲,又名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託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皁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參考資料:百科

黃耆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茯苓 茯苓(雲苓、鬆苓、茯靈) [藥物] 為植物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秋春間採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種後三年採挖。洗淨,熱草,逐層鋪疊,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發汗,析出水分,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後再發汗,如此反覆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再置陰涼處晾至半乾,分部切制,陰乾,生用。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溼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鬆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藥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藥理] 1: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機轉不明,而且複方較單味藥作用明顯。 2:鎮靜作用 茯苓煎劑對小鼠腹腔注射,可以抑制自發活動,並能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興奮過度,對巴比妥的麻醉有協同作用。 3:心血管系統 乙醇提取物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加。 4:消化系統 茯苓對於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5:抗腫瘤作用 茯苓多糖對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與胸腺有關,可激活局部補體。(1)在體內具抗癌活性,並能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所含茯苓聚糖對肉瘤S-180的抑制效率可達96.88%。 (2)浸劑對正常兔作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加強,對家兔血糖則先使升高而後降低。 (3)茯神煎劑對小鼠有鎮靜作用,茯苓的鎮靜作用次於茯神。 [藥性] 甘、淡、平、歸肺、胃、腎經。 [藥效] 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寧心。 利水滲溼,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藥用]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肺癌 茯苓、麥冬、川貝各15克,紫河車、熟地、生地、澤瀉、豬苓、紫貝齒、首烏、龍骨各12克,當歸、白芍、女貞子、白朮、丁香、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阿膠(烊兌)、玳瑁末、蘆薈各9克,砂仁、人蔘各6克,硃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蠣、禹餘糧各30克 水煎服,日1劑。連服1周後,接服下方:半枝蓮、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劑。連服1周後,又換服上方。如此交流換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狀緩解,X線複查陰影消失。胃癌 茯苓、龍葵、半枝蓮各15克,紅參、白朮、黃芪各9克,訶子肉6克,乾薑、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劑。能使面浮足腫、腹脹便溏等症狀逐漸改善,飲食好轉。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蘇梗、橄欖各18克,枳殼15克,橘紅、生薑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劑,繼續服用,能使症門面減輕,進食順利,X線複查癌灶明顯縮小。肝癌 茯苓、龍葵各45克,白英、半枝蓮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蔘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範圍。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佈均勻。淋巴肉瘤 茯苓、丹蔘、生牡蠣各30克,鱉甲15克,鬱金、枳殼、白朮、柴胡、紅花、五靈脂、雞內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狀緩解,3個月後有片顯示淋巴結縮小。宮頸癌 茯苓、半枝蓮、蜀羊泉各30克,山藥、生地各15克,知母、黃柏、澤瀉各9克,牡丹皮6克,紅棗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帶減少,尿頻,腰竣等症狀好轉,局中病灶消失。子宮肌瘤 茯苓、桂枝、當歸、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蠣、鱉甲各120克,紅花75克,三稜、莪術、乳香、沒藥各60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溫開水送,持續服藥1年,能......

黃耆是什麼樣的

黃芪含皁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託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但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感冒等均須禁服。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醫!!!黃芪與黃耆的具體區別是什麼?謝謝

黃芪和黃耆是一種藥,只不過醫生寫法不同。就好像是別名式的。黃芪主要補氣

黃芪和黃耆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

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也許是寫耆不妥。王孫與牧蒙同名異物。

[集解] 《名醫別錄》記載,黃芪生長在蜀郡的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八月採摘陰乾用。陶弘景說,第一等的黃芪產於隴西洮陽,色黃白,味甜美,今很難得到。其次用黑水宕產的,色白紋理粗,鮮品味甘溫補。還有蠶陵白水產的,顏色紋理勝過蜀中產的,能冷補。又有紅色的可做膏貼。一般方中常用。李時珍講,本品葉像槐葉微尖小,又似蔟藜葉稍寬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的像槐花,結尖角樣果實,長約一寸,根二三尺長,以堅實如箭桿的為好。嫩苗可油炸後食用,在十月下種子栽種,像種菜的辦法亦可。

[修治] 使用時不要用木耆草,二者極相似,只是生長時葉短而根橫長。須去頭上皺皮,蒸半天,掰細在槐砧上銼碎用。李時珍說,今人卻將黃芪捶扁,蜜水炙數次以熟為止,盛在器皿中,在湯瓶中蒸熟切片用。

黃芪根

[氣味] 甘,微溫,無毒。

《名醫別錄》記載,白水耆性寒主補。張元素說,味甘性溫或平。氣薄味厚,可升能降,屬陰中陽藥,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徐之才說,茯苓相使,惡龜甲,白鮮皮。

[主治] 《神農本草經》謂:能補虛,排膿之痛,治療癰疽敗瘡日久,麻風,痔瘡,瘰癧和小兒百病。《名醫別錄》說,可益氣,補男女虛損,祛五臟淤血,止渴,利陰氣,療婦人宮冷,五勞消瘦,腹痛瀉痢。甄權謂:治虛喘,腎虛耳聾,並內補託毒,療癰疽發背。《日華諸家本草》謂:有益氣壯筋骨,生肌補血,破證瘕之功,用於瘰癧癭瘤,腸風血崩,赤白下痢,月經不調,帶下等一切產前疾病。張元素謂:補肺氣,固衛表,養胃氣,瀉心、肺之火,治虛勞自汗,並祛肌膚髮熱及諸經疼痛。王好古謂:主治太陰病及治療陽維脈的寒熱病,督脈的氣績裡急病。

現代醫學研究簡介

[來源]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

[化學成分] 黃芪含有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酮,熊竹素,甜菜鹼,及多糖、微量葉酸.

[藥理作用] 1.增強機體免疫作用 2.抗病毒作用 3.抗衰老作用 4.抗應激作用:a.抗疲勞作用 b.對耐缺氧及耐寒力影響; c.抗輻射作用. 5.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黃芪可使麻醉犬、貓、大鼠血壓下降,且不為苯海拉明、阿托品阻斷;可明顯減少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小板黏著率. 6.中樞抑制作用. 7.對血糖的影響:腹腔注射黃芪多糖250mg/kg,500mg/kg對正常小鼠血糖含量無明顯影響,但對腎上腺素或葡萄糖所致高血壓有降血糖作用,同時可拮抗苯乙雙胍所致小鼠低血糖反應. 8.對肝、腎的保護作用. 9.促進細胞代謝作用 10.抗炎抑菌作用.

[臨床應用] 1.預防感冒 2.治療慢性氣管炎 3.治療支氣管哮喘 4.治療肺結核盜汗 5.治療早搏 6.治療冠心病 7.治療肺心病並心源性腹瀉. 8.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9.治療萎縮性胃炎. 10.治療口腔潰瘍 11.治療慢性肝炎 12.治療乙性肝炎 13.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14.治療白細胞減少症. 15.治療血小板減少症 16.治療慢性腎炎 17.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18.治療顱內血腫 19.治療關節炎及關節積液 20.治療流行性出血熱 21.治療月經過多症 22.治療前列腺炎 23.治療過敏性、慢性鼻炎 24.促進視網膜剝離術後視力恢復 25.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 26.治療虛性狼瘡......

北耆跟黃耆是一樣的嗎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漢語拼音]huáng qí

[英文常用] Astragalus membranace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別名大全]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擡,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衝正芪,武川芪,炮臺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尤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巖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黃芪怎麼念,是什麼?功效?

黃芪 qí ,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鬚根幾根頭,晒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巖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黃芪的主要功效是什麼

黃芪屬於豆科植物,本名“黃耆”,從字意上看,文中所說的“耆”指的就是穩重而有威望的老人。黃芪為補藥之長,因之稱其為“黃芪”。此藥是我國的特產。 1 黃芪的產地及一般特點 以山西沁源縣綿山地區所產的堅實、色黃、綿軟者為最好。史稱綿黃芪指的就是這個。目前全國除綿黃芪外,尚有五種黃芪,即:(1)寧古塔黃芪。此物產於東北長春以西大草原上,長大粗壯,有朽心,一般作為上等品種出售,但功力不如綿黃芪。(2)口黃芪。主產於河北、山西北部及內蒙南部地區,質量稍次於寧古塔黃芪,但產量豐富,市場出售的多為此類產品。(3)恆山黃芪,又稱箭桿芪,主產恆山及其附近的太白山和淶源北山,此品幾乎與綿芪相等(或稍次)唯產量不豐,目前出口的多為此類產品,此物的特點是堅實、色黃、體圓而細長,綿軟程度不如綿黃芪。(4)西黃芪。主產於隴東陝北、川西北一帶、性質品格幾乎與口芪相等。(5)雜黃芪,包括平原地區自種之黃芪,山西呂梁山及隴東某些地區產之紅皮黃芪等。 此外,還有用棉花根、苜蓿根、鐵掃帚根冒充黃芪或作為黃芪的代用品。此類藥效不及黃芪,甚至作用相反,尤其苜蓿根、鐵掃帚根更不能代替黃芪。因為黃芪味甘,長服能令人肥健,苜蓿根味苦,長服能令人消瘦,因而不能用其作為代用品使用。 2 黃芪的功用 黃芪的功用歷代醫學家均有論述,效力是可靠的。概而言之,其性味功用大致是: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肺二經,炙則溫中,生則瀉火。可久服長服,是一種有效的昇陽補氣藥。具體說來主要作用有四,即溫肌肉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託陰證之瘡瘍;固表虛之盜汗。紅皮黃芪性寒,排膿消腫涼血退熱,治骨蒸癆熱的功用超過黃皮黃芪,但補氣健脾之功遠不及黃皮黃芪。劉河間認為黃芪的功用有五。即:(1)益元氣而補虛。(2)健脾胃補五臟而活脈弦(降血壓)。(3)瀉陰火去盜汗兼治虛汗。(4)去肌熱排膿消腫而止疼痛。(5)託陰瘡活血為瘡瘍之聖藥。李東垣把人蔘、黃芪、甘草組合在一起稱為“保元湯”,作為健脾胃補肺虛,去肌膚燥熱之良劑。黃芪是人蔘的良好輔佐品,補中益氣湯,黃芪健中湯,無芪而不能生效。朱丹溪認為肥白多汗之人可用黃芪,黑瘦人服黃芪易出現胸腹腫滿,因而主張不用。從功用上看,黃芪配防風功力可加倍,但防風能制伏黃芪,二者雖相畏,但配伍起來可相輔相成,止汗之功大增。故玉屏風散非黃芪防風則不能奏效。 3 現代藥理研究 近代藥理的研究證明,黃芪的主要成分為屬於黃酮類的黃芪甙,有消炎降壓作用,大量黃芪內服能降血壓利尿。用量在15g以下,只能補而不利,15g以上能補能利,但不能與甘草並用,否則即失去降壓利尿作用。久服大量黃芪,可因水分排出過多而使人消瘦,對血壓也不能降低。適當使用能達到利尿調整血壓的目的,但不能單純作為降壓藥。 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近年來研製的黃芪生脈飲口服液在臨床應用中獲得顯著的療效。

我就想問問黃耆和杜仲是什麼比玩意

首先這是2種中藥,其次根據炮製方法不同,分為生黃芪 炒黃芪 生杜仲 杜仲炭

黃芪,又名綿芪。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性甘溫,歸肺經,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之功能。經常用黃芪配伍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杜仲(學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又名膠木,為杜仲科植物。

杜仲遊離氨基酸極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質,是和絕大多數食品類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夠水解檢出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測定了杜仲所含的15種礦物元素,其中有鋅、銅、鐵等微量元素,及鈣、磷、鉀、鎂等宏量元素。

藥用杜仲,即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是中國名貴滋補藥材。其味甘,性溫。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衝任、固經安胎的功效。 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痠軟無力,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陰囊溼癢等症。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

現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體內垃圾,加強人體細胞物質代謝,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體血壓,分解體內膽固醇,降低體內脂肪,恢復血管彈性,利尿清熱,廣譜抗菌,興奮中樞神經,提高白血球藥理作用。

炙黃芪 益氣補中。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一般與黨參等合併使用,

炙黃芪

主要用於補氣之用。[1]

杜仲炭為淨杜仲絲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內裡絲斷,存性,然後取出,用清水淋灑滅盡火星,晒乾入藥者。偏於止血。

相關問題答案
黃耆是什麼?
命喪黃泉是什麼意思?
視黃銅是什麼意思?
真黃金是什麼顏色?
眼白黃斑是什麼原因?
和田黃口是什麼意思?
外匯黃金是什麼?
蘆薈裡面的黃的是什麼?
小米黃頁是什麼?
種黃豆是什麼時候?